為什麼醫護人員要分非編在編?

老孔小記


醫院編制的意思:在醫院裡有編制的正式員工。

在醫院裡有兩種,一種是有編制的正式員工,還有一種是沒有編制的合同員工,二者在福利待遇,工資水平上都有很多差別。沒編制的醫院人員相當臨時工。

成為正式編制內職工是需要考試的。

在編,就是你已經納入了該單位的人事編制,就相當於正式員工。在編人員,就是指有編制的人員。例如在事業單位和銀行,員工可能會有在編和非在編的區別。

擴展資料:

現行的醫院編制制度起源於1978年的《縣及縣以上綜合性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和2006年發佈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指導意見》,規定“醫院人員編制確定原則基本上是按床位定人”。

編製成為政府管理公立醫院的一種手段。政府通過核定醫院編制,並根據編制數量給予財政撥款,監管和保障公立醫院發展。

然而,由於政府投入不足,“定編定崗”帶來的不公平現象和管理弊病日益凸顯。一方面,有編制人員和沒編制人員同工不同酬,編制外人員在基礎工資、養老保障、職稱評定等方面是“二等公民”待遇。

多少意氣風發的醫學畢業生,削尖腦袋都要去公立醫院,公立醫院因此集聚了最優質的醫療資源。醫生成為“單位人”,流動性差,多點執業改革進展不暢,民營醫院招不到好醫生。人們為了找到好醫生看病,想盡辦法往公立醫院跑,加劇了看病難。

事實上,隨著公立醫院發展加快,大部分公立醫院的編制難以滿足需要。在很多醫院裡,護理、醫技、行政、輔助等崗位非編人員已佔一大半,甚至存在部分醫生是非編人員的現象。受限於編制數量,很多醫院招不進核心人才,或是無法給予更高的待遇和更大的發展平臺。

由於編制有限,財政補助也無法再增加,其對醫院的監管、保障作用微乎其微。醫院主要收入已不靠財政補助,而是轉向從患者身上賺錢,使看病變得越來越貴。

時至今日,編制管理成為一塊“絆腳石”,阻礙著醫療界人才的自由流動,妨礙符合行業特點的醫務人員薪酬制度形成,不利於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公立醫院難以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看病難看病貴頑疾久治不愈。

眼下,公立醫院改革進入深水區,取消編制是必然趨勢。2011年3月,《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發,明確公立醫院屬於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即“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可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事業單位”。

日前,人社部宣佈將“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這意味著公立醫院將進入無編制時代。

取消編制不代表取消財政補貼、醫務人員待遇降低。從國際經驗看,財政對醫療機構的補償不一定通過編制給付,而可以通過購買服務來實現。我國醫保對醫院的補償已佔了大頭,政府可以通過醫保對公立醫院進行補償。

從深圳的做法看,政府按照服務質量、數量、患者滿意度等給予補貼,醫生得到合理的報酬,待遇不會降低。取消編制之後,醫生們的天地更廣闊,沒啥可怕的!


安安and石榴


目前公立醫院是根據醫院的級別進行人員的分配,就是國家發基本工資的人員就是固定的。但是醫院的發展是不一樣的,不是每一個三甲醫院都能夠像協和、中山醫、湘雅等醫院這麼大病人量,可是編制相對一定的,必然會產生非編人員。

其實醫護不在乎編制,在乎的是待遇的區別,如今基本所有地區三甲醫院都是盈利的,可恨的是他們要去區分非編和在編收入問題,幹著一樣的活,工資不一樣,當然會有爭論,

醫院能夠盈利在想要招人,分擔工作量,可為什麼就不能同等待遇呢?這樣問題不就沒有了嗎?


超級小醫生


不是要分,而是有正式工和臨時工,臨時工還未專正,編制是人社部門的一種備案和手續,也是五金齊全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