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五代十国是中国最黑暗的历史之一,你怎么看?

微风拂夏301


我认为五代十国时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历史之一,甚至可以将“之一”去掉。五代十国有多乱?乱到连历史书都不学,学者也不愿意研究。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之一,五代十国以其混乱无序而闻名于后世。

五代之前,盛唐以其统一的辽阔疆域和强盛国力而闻名于世。即便到了今天,外国的华人聚集区也被称为唐人街,足见唐朝大一统时期的荣耀辉煌。

然而自唐朝之后,中原大地上硝烟四起,各个政权起起落落,如同走马灯般换个不停,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依次粉墨登场,被后世称为五代。

而中原以外的地区,还有诸多林立的小国,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国,则被后世史学家们统称为十国。

同为乱世,春秋战国的五霸七雄们虽然也是彼此攻伐,混战不休,但也能做到守土尊礼,保一方百姓安定。

五代十国时期则是烽火连天,一派混乱无序的景象—政权更迭频繁,大国勾心斗角,小国朝不保夕。

一、藩镇割据埋祸根

五代十国如此混乱局面的形成,由很多复杂的因素导致,然而追根溯源,则是唐代藩镇割据埋下的祸根。

《旧唐书》记载,藩镇亦称方镇,由节度使掌管军政大权,是天宝年间唐玄宗为防止异族来犯所设立。玄宗时期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称为天宝十节度。

然而设立藩镇固然能抵御外敌,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弊大于利。因为各个节度使掌管一方军政大权,若是中央朝廷没有管制的能力,则是养虎为患,遗祸无穷,导致节度使据地自专各自为政,肆意破坏法度的情形层出不穷。

自唐中期开始,节度使兼管地方民政、财政权,渐渐形成了可以与中央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甚至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

譬如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便是最先按捺不住向朝廷叫板,公然发动叛乱。中央政府措手不及,玄宗也只得外逃入蜀躲避。

即使后来叛乱被平息,皇帝重回宝座,但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唐朝后期,各个节度使阳奉阴违,虽然没有公然发动叛乱,但都在自己辖区内做起了土皇帝。中央政府无力管辖,即便想要削藩,也是有心无力。

若是说藩镇割据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根本因素,那么黄巢起义便是这一局面形成的最终导火索。

公元878年,继王仙芝领导的起义失败后,黄巢组织农民发动了唐末声势最浩大的一场农民起义。虽然这场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它成了压倒腐朽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史书有言: 唐代自从唐肃宗以来,藩镇遍布,久成分裂之势,然而中央政府犹有表面上的名分,黄巢起事后则情形骤然改变。

黄巢起义之后,唐王朝再也无力维持名义上的统治,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王: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帝,建立后梁;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自立为帝,建立后唐……五代十国战乱不休的局面开始形成。

著名历史学教授张国刚曾说:五代的历史,仍然明显地受到唐代藩镇割据的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的各个政权,与唐末的各个藩镇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五代十国祸乱不休的根源便是的唐末的藩镇割据。

二、异族为祸中原乱

中国历史上有句话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按照今人的看法,此语有些过于偏激,毕竟人的好坏善恶与种族无关,不能一棒子打到一堆人。

然而古往今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局势若是有外族的插手,则必然会增加许多纷乱争斗。与之相同,五代十国时期之所以如此混乱,与众多外来异族的参与干涉难脱干系。

正所谓内争必有外患,强盛一时的唐王朝忽然之间分崩离析,必然引来许多异族的虎视眈眈:西有吐蕃,南有南诏百越,而北方的契丹族则是异族里最为强大的一个。

唐中期时,契丹曾和安禄山交过几次手,虽有过几次胜仗,但苦于唐朝强盛的国力,契丹始终被御于国门外。

而到了唐末,前面说过,各地节度使各自为政,唐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契丹开始蠢蠢欲动,希望借着各藩镇混战之际能谋得些渔翁之利。

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首领后,契丹战士们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南下掠夺一番。然而阻隔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道天堑,那就是幽州。

幽州古称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一带。由于中间有太行山、阴山等山脉阻隔,加上唐朝时期的加固,幽州可以说是抵御外敌的一道坚实堡垒。有幽州阻挡,契丹族想要南下掠夺,也只是痴人说梦。

然而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卖国贼的存在让这一切成了现实。后晋皇帝石敬瑭不顾廉耻自称“儿皇帝”,亲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致使契丹铁骑可以毫无阻碍的越过幽州,奔驰南下,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片腥风血雨。

除了契丹吐蕃等族,五代十国时期还有诸多少数民族登上中原大舞台。譬如羌族、匈奴、鲜卑、柔然、沙坨等。

在今天看来,这些曾经的异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然而在当时汉夷分明的情况下,这些进军中原的少数民族像是倒进油锅里的一盆水,让原本就动荡不安的中原之地变得更加沸腾。

三、礼乐崩坏尚武力

《三国演义》里刘备认为天下祸乱的根源在于人心丧乱,欲取天下必要先取人心。刘皇叔虽然权谋武艺并不过人,然而这番想法却是十分有理。

中国历史几千年,历经商周至明清等诸多封建王朝,历朝历代所真正奉行的并非法律条文,而是礼仪道德。即便是有如《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等诸多法典条文,其立足的根本也是传统的道德而非公正的律法。

自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来,经过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道德便是历朝历代维护统治所奉行的正统思想。

然而帝王们大肆推崇三纲五常、君权神授这些思想道德伦理,并非真正相信这些,只是为了借此用作维护统治控制思想的愚民政策。

说白了,在封建农业社会,只要广大的下层农民们要听话守规矩,好好种地干活,自然国泰民安,动乱息止。而让这些农民听话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接受道德伦理的约束,即要尊长爱幼,侍父奉君。

细观历史上的诸多盛世譬如文景、开元、康乾等等,其繁荣兴盛都离不开思想上的统一。

而道德崩坏,思想的多元则是乱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朝末年,礼乐崩坏,宗法不复,百家思想争鸣,迎来了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代;汉末分三国,传统儒学被挑战,佛学兴起,玄学道教的老庄思想占主导,使得魏晋南北朝纷乱数百年。

与以上两个乱世相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也与思想文化有关。然而所不同的是,春秋战国与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想是多元化的,各种学说虽然冲突不断,但却是欣欣向荣。而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却是极度衰弱,与之相对的,是对武力军事的崇拜。

欧阳修曾说:“五代是干戈不息、乱贼横行的世道,礼崩乐坏,三纲五常灭绝,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尽了。”

五代时期各个政权的统治者们不受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不明礼乐,轻视文人。他们在意的是武力,是军事。

《旧五代史·史弘肇传》里记载,当时人们认为平定祸乱,安定百姓,只有用刀剑拼杀,文人的礼仪教化不管用。正是这种传自少数民族的尚武风气盛行,让五代十国的中原秩序混乱,战乱不休。

因为五代时期尚武风气太重,宋朝建立后大改风气,重文轻武,武官受文官节制。这导致了宋朝军队积弱,战斗力低下,最终被蒙古骑兵所灭。极度尚武或是崇文都是极端,治国安民都不可取。

四、纷争缭乱蕴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十分混乱,乱到史学家们也很少去专门研究。因而对五代历史的介绍大多附在隋唐史之后,往往是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缺少系统的介绍。

其实五代虽乱,却是乱中有变。各个政权混乱地彼此攻伐间包含着社会结构的大变革。所谓不破不立,在这一场旷世少有的大纷乱之后,迎来的是宋元明清几个世纪的辉煌。


锅小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五代十国其实没有南北朝那么夸张。

五代十国的时间只有70年,南北朝则有170年,差了整整100年。

但五代十国之所以黑暗,关键在于它并不存在一个南朝。

在南北朝对立时期,北朝胡人无论再乱,再滥杀,好歹南朝汉人政权是比较稳定的。

而五代十国时期,并不能在南朝。


南方也乱成一锅粥,分为: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

而北方的混乱更是不用说了。

五代的皇帝没有几个是善终的,不是被人篡位害死,就是直接被迫自杀而死。

以五代第一个朝代后梁为例,第一任皇帝朱温被儿子篡位杀死,第二任皇帝被弟弟朱友贞逼死,第三任梁末帝朱友贞被后唐大军攻破都城时,被迫自杀。


看看,三个皇帝都不得好死。

皇帝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可想而知。

而且,北方的五代还存在一个真空时期,根本没有正经的政府。

就是后晋最后一个皇帝不愿意对契丹自称儿皇帝,契丹大军将后晋消灭,随后在北方打死杀戮、掠夺。

汉人忍无可忍,纷纷起来反抗,契丹人站不住脚,加上传染病流行,被迫回到北方。

但此时后晋已经灭亡,北方就没有政权了。


这种情况下,刘知远才建立后汉,结束了北方的无政府主义。

看看,就乱成这样。

五代十国末期,中国人口已经有很大恢复,但最乐观估计为2500万。

而之前的唐代鼎盛时期,中国人口高达8050万。

也就是说,五代十国的人口只有前朝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萨沙


说五代十国是中国最黑暗的历史之一是一代史学大家钱穆。但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刻是两两晋南北朝。唐朝是是中国封建历史的巅峰,但到五代十国对比唐朝落差太大。士大夫不值钱,钱穆才认为五代十国是中国最黑暗。五代十国最大害处就是武人乱政,实际上,就是唐朝藩镇割据延续。直到北宋建立才算结束了割据时代。五代十国存在时间并不长。五代十国是从907年到979年 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七十多年的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正统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以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后梁开始,直到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十代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后逐渐被灭。这五十多年堪称军阀军阀时代,也是由于此,给北宋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代十国时间虽然不长,但给社会造成的损伤却是巨大的,所以赵匡胤在登基以后才有,我宁可天下文官都贪污,也胜过武将造反、整个五十三年间,天下更易五代九姓十四帝,这种大王旗的变换频率,千古以来所未曾见。亲身经历过五代乱世的赵匡胤可以说是感同身受。有五代第一明君之称的周世宗柴荣做过屠城之事。柴荣当皇帝以后,曾亲率大军猛攻南唐楚州。守将张彦卿誓死抵抗,城破之后全部战死,无一人生降者。由于伤亡过重,柴荣命令屠尽城内所有居民,以泄泄心头之很。赵匡胤奉命屠城的时候,在一个巷口边看见一个已被砍掉脑袋的年轻女人卧在道边,怀里的婴儿还在幸福的吸吮着母亲甘甜的乳汁。赵匡胤恻然动容,下了停止杀戮的命令,把这个婴儿抱回军中抚育。这个巷子里所有的居民,因为那个断了头还在哺育自己儿子的女人,更多的是赵匡胤的良知,而得以保全性命,免受屠灭之灾。所以后来人民们把这条巷起名叫“因子巷”此巷至今还在,此事又是何等的骇人听闻。

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是五代时期武将的“豪言壮语”。这句话的威力,和陈涉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几乎具有同等的魔力。这在封建士大夫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五代的战乱,乱世不如狗。而一旦将将皇帝的神圣外衣剥褫干净,所谓“天子,原来也不过如此,什么天命。不过如此。如果说,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东晋正统还在,尚有一丝文明气息的话,那么,五代则是礼乐人理全部崩坏。完全是武人当道,南北朝时期,就算石虎这样的暴君,都知道要靠儒家文人当家理政,起码在面子上给一些儒生面子,而五代十国的军头们真觉得儒生百无一用。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写历史的特点,就是后面的朝代如果推翻前朝,必须黑一把前面的朝代。而五代十国皇帝犹如走马灯,都是篡位登基,后面的不黑一把前面的,在法统上就无法当皇帝,五代史越抹越黑也是正常。但武人乱政四个字肯定是跑不掉。

五代时期,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对外强悍,中原地区如此之乱,契丹不敢犯边一步 ,李存勖掌控河东。杀得契丹人头滚滚。数十年不敢侵犯河北一步。后来好不容易出了一个石敬瑭,耶律德光入主中原,但随即就狼狈逃窜,临死之际哀叹,想不到中原之人如此难治,耶律德光大概想错了,他以为中原地区的人人都是石敬瑭呢。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都是武将出身,一身军功和本事那是实打实干出来的,是真能打,所以养成了谁也不怕的性格。也就此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武夫秉政,改朝换代犹如儿戏,都是二世而亡,以下克上比比皆是。这其中最关键一点是,士大夫丧失了话语权。武人不善于给自己脸上贴金,也是五代不为后世所喜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北宋欧阳修以后,几乎所有史家都认为五代十国是乱世。欧阳修曾说:“五代是干戈不息、乱贼横行的世道,礼崩乐坏,三纲五常灭绝,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尽了。”

但总体来数,五代十国比起晚唐已经好一些。所谓篡位不过是换个大旗而已,同理,魏晋比起汉末也好一些。国家战乱受伤害的都是底层百姓。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的你关注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