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很豪放的一首詞,中間13字氣壯山河,卻透露著濃濃的悲涼

老話說時勢造英雄,在風雲際會的時代,總會有英雄應運而生,這個現象放之四海而皆準。一方面是混亂的時代給了英雄舞臺,另一方面也是時代改變了一些人的特性,讓本不是英雄的人變成了英雄,它們兩個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關係。

既然有英雄生在適合的時代,也一定有一些潛在的英雄生錯了時代,他們與時代相抗爭的歷史,將會變成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悲劇。


辛棄疾很豪放的一首詞,中間13字氣壯山河,卻透露著濃濃的悲涼


這樣的悲情英雄在中國古代不勝枚舉,最具知名度的一個例子應該是在兩宋時代,朝廷闇弱,山河破碎。想我中華泱泱大國,有志之人、有才之人都不在少數,然而卻因為時代的限制,這些人始終無法暢快的施展胸中所學,實現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的願望,南宋最終還是滅亡了,被侵奪的中原也沒有被收復。但是活躍在兩宋期間這些英雄卻被一一銘記青史。

不為他們取得的功績和他們坎坷多愁的一生,為的是他們身上的豪情凜然。說他們不是英雄嗎?他們就是英雄。

今天要講的人物,是辛棄疾。


辛棄疾很豪放的一首詞,中間13字氣壯山河,卻透露著濃濃的悲涼


辛棄疾的一生充滿了悲情,被朝廷放還閒居了大半輩子,但是收復中原的願望卻在他的心中呆了一輩子。上位的日子自不必多言,整兵秣馬,為了收復中原盡全力的準備,而閒居的那些日子,辛棄疾也不是真正的閒著,他前前後後向當時的朝廷上了20多道奏本,鋪陳時事慷慨激昂,只是這些上書都被擱置,偏安一隅的朝廷本根沒有真正的想過與北方政權開戰,心心念念只是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看不到希望,辛棄疾也只好以詩詞自遣,用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壯志滿懷。


辛棄疾很豪放的一首詞,中間13字氣壯山河,卻透露著濃濃的悲涼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宋代: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這首詞最大的特點之一,是虛實結合,它所描寫的場景看似都是超現實的,諸如姮娥,月宮,桂樹都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事情,然而詩人用這些意象抒發的感情,卻是自己的真實感受。詩的表面超脫在塵世之外,然而內裡還是人間的喜怒哀樂。

這首詞上下闋的結構按景與情來分並不算明確,但如果以詩人的感情基調來分,可謂涇渭分明。上闋更多的是借明月來抒發愁緒,下闋卻突然變成了豪情萬里,壯懷激烈,這兩者又是統一的,最終歸於現實的無奈之中。


辛棄疾很豪放的一首詞,中間13字氣壯山河,卻透露著濃濃的悲涼


先來看上闋,中秋的月亮皎皎於空中,灑下萬里的金輝,彷彿是剛剛磨好的銅鏡飛上了天空,印照著人間的悲歡離合。我拿起酒杯,遙問月宮中的嫦娥,頭上的白髮漸漸多了,這可怎麼辦是好呢?

政治上看不到希望,自己又無法阻止歲月的流逝,看著自己一天天老下去,收復中原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微小,在這中秋佳節,樂景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悲情。

然而下闋風格突變,就讓我乘著萬里罡風在天空中自由的遨遊吧,俯瞰祖國的大好河山。如能把月宮中的桂樹砍掉,人們說月亮就會灑下更多的清輝了。


辛棄疾很豪放的一首詞,中間13字氣壯山河,卻透露著濃濃的悲涼


詩人從上闋的悲傷中走了出來,回覆到以往的豪情壯志中去,尤其是下闋開頭的一句,簡直是氣壯山河。想要砍去桂樹的想法,也頗為耐人尋味,月光是否意味著詩人心心念念收復中原的夢想,而吳剛始終砍不倒的桂樹,就是橫亙在詩人與大好河山之間不可逾越的阻礙吧。

辛棄疾詞中的一大特點是用典多,這首詞上下闋的最後一句話都是化用前人的詩句,把每一句詩都用出了屬於辛棄疾的特色。

第一句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懷》中的“青春揹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二者的詩意大概相似,都是在感慨歲月的流逝,白髮的無情。第二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中的“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表達的也是相似的意思,只是在意願上更強烈了一些。

整篇詞從首至尾都在圍繞著古代的神話傳說說事兒,表達了自己反對朝廷偏安,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辛棄疾很豪放的一首詞,中間13字氣壯山河,卻透露著濃濃的悲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