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像宇宙那樣永存嗎?

滬生泉


人類不可能永存的。

第一,從整個自然界演化看,人類不可能“搞特殊”

縱觀太陽系和地球的誕生,已經幾十億年的歷史了,而人類從有記載以來,不過短短數千年,在人類尚未誕生之前,地球上也曾誕生過生命,或許這些生命也曾設想過自己可以永存於地球,但自然界的萬物生存,自有其規律。那些地球上存在過的生命,並未擺脫被地球遺棄的命運,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不可將自己估計的過高,人類最終的宿命必然是走向滅亡,雖然這結論有些殘忍,但確實事實。因為,地球上的資源總有一天會消耗殆盡。而人類作為地球上的智慧物種

,可以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聰明智慧,將這種走向滅亡的過程延緩,如果有可能的的話,在地球資源消耗殆盡時,逃離地球而找到新的家園。

其二,人類身體限制,太依賴地球

以目前人類的進化程度來看,人類的肉體凡胎,非常依賴地球,無法適應長時間的宇宙飛行,這是人類的短板。即使我們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找到外來星系的合適家園,但如何讓人身體承受長時間的宇宙飛行,到達目標地,這是個問題。即使人類通過進化,甚至改造,變得可以適應未來飛行,但那時的物種還能叫自己是人類嗎?就像我們經過進化,不再稱自己為古猿人一樣。

人類存在的意義,不一定是為了永遠存在。

生命的存在,或許只是宇宙的一種自然現象,更多的現象可能是沒有生命,因為在整個宇宙中的很多星球上,都沒有生命存在的跡象和可能性,而地球是一個完美的例外。也就是說,沒有生命才是常態,有生命反而是個特殊呢。所以,人類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宇宙發展的一段自然歷程,也許有一天,人類經歷了長久的高度文明之後,發現了自身存在或者不存在,都是有意義的,欣然而完美的走向這個過程的終點。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就會釋然很多。這是每個生命的必然過程。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人生在世,享受當下,善待地球,讓人類在地球上多存在一段時間,這才是王道,至於其他人類無法掌控的,就隨他去吧。

更多科普之理,敬請關注“科普有理”!


科普有理


原創思想,人類亦是物質性能量性運動性演化出來的,在宇宙的眼中人類就是一種永存的了。只不過我們只能確認出物質性運動性變化性的一面性,而不能確認出物質性運動性變化性的另一面性,就認為人類不是永存著的了。但如果將來的科學技術性,是能夠解開這方面的奧秘出來的,或者是能夠延長著人體的壽命,或者是可以作出物質性的二面性而穿越的,這就有可能在感覺上是有著永存的這個可能性的存在了,而實現出永存了。但不知是不是這樣的認為,而下面就交給磚家們繼續的討論吧!


踏浪而來UFO


人類能像宇宙那樣永存嗎?

隨著人類對宇宙深空探測的領域和空間越來越深入,我們對宇宙的浩瀚和博大以及對自身的渺小也形成了越來越強烈的對比反差。我們人類的生存必須依賴於宇宙環境,而宇宙環境的發展演化同樣影響人類的存在基礎。從地球生命誕生和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人類的形成歷史與整個宇宙的發展演化對比來看,只是佔到了宇宙歷史時間的很短一個階段,並未完全參與到宇宙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對地球生命演化發展的研究,還是對地外生命形式的探索,其中一個主要的目的,都是為了未來人類文明的延續打下基礎,那麼人類能否像宇宙一樣長時間並存呢?

宇宙也有“生死”

在宇宙大爆炸假說提出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是一個靜態的空間,任何能量和物質的循環演化都處在一個絕對靜止的空間內進行,那時人們也理所應當地認為宇宙的壽命是無窮無盡的。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完成廣義相對論的理論之後,對於宇宙中的時間、空間和引力共同作用之下的宇宙結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如果在廣義相對論體系之下,各種宇宙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似乎不允許所有宇宙物質均勻地分佈在整個宇宙空間之內,然後愛因斯坦基於靜態宇宙的觀點,在引力方程式中加入了一個修正的量,以抵消宇宙中引力收縮帶來的影響,從而確保得到所謂靜態宇宙中的具體解,這個修正的量被人們稱為宇宙常數。

然而,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通過長期利用天文望遠鏡進行遙遠星系的觀測,在研究星系外距離和徑向速度關係時,依據星系距離及多普勒頻移之間信息聯繫,得出目標星系相對於觀測者來說出現紅移現象,表明目標星系正在遠離地球,而且距離地球越遠,這種紅移現象越明顯,表明遠離的速度越快。雖然哈勃並未對此現象進行解釋,但是天文學家們根據這一結果,判斷出宇宙正在向外不斷地進行膨脹。2013年,歐洲航天局應用普朗克衛星測算出的哈勃常數修正值為67.8(km/s)/Mpc左右,這一數值代表著在每百萬秒差距(300萬光年左右),目標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約為每秒67.8公里。

科學家據此推測,如果按照膨脹的時間進行反推,那麼膨脹的最初來源,就極有可能是一個共同的來源,那就是後來被稱之為奇點的東西,在138億年前,這個體積無限小、質量無窮大、溫度無限高的奇點發生了大爆炸,只用了極短的時間就創造了構成現在宇宙所有物質的微觀粒子,然後用了幾十萬年形成原子核,然後再用上億年的時間在引力作用下逐步聚合成各種星際物質和各種星體。而且為了解釋宇宙加速膨脹的現象,科學家們引用了暗能量的概念,暗能量為宇宙物質之間提供了持久而又強大的排斥力,從而克服了萬有引力以及暗物質帶來的吸引作用。

但是,按照能量守恆的角度來考慮,物體的質量僅是能量的一種體現方式,能量密度會隨著宇宙空間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無論是膨脹或者收縮,宇宙的總能量保持不變,但是以質量形式體現的星體物質則會在能量密度的帶動下發生相應改變,因此從宇宙的發展演化狀態來看,宇宙勢必也會迎來物質的終極狀態。

宇宙的最終結局

在科學界,在推測宇宙年齡時會經常用到兩個常量,一是哈勃常數,另外一個就是能量密度,而這兩個常量也是決定著宇宙最終演化狀態的關鍵因素。因為哈勃常數決定著宇宙的膨脹速率,代表著對空間大小的影響程度;而宇宙的臨界密度則代表著隨著膨脹的進行,總有一天星際物質的總勢能會趨向於零,那麼在這種狀態下宇宙物質的密度就會達到一定的臨界點。

如果我們取哈勃常數的取值近似為70(km/s)/Mpc,按照臨界密度表達式:

可以計算出宇宙的臨界密度為0.9*10^(-29)g/cm^3,差不多每立方米的空間中僅有一個氫原子。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宇宙的實際密度與這個臨界密度進行求商操作,得到一個可以衡量宇宙發展演化狀態的新量-密度參數Ω0。

當Ω0大於1時,宇宙整體上呈現先膨脹後收縮的狀態,即膨脹-加速膨脹-減速膨脹-收縮-擠壓-奇點-反彈這樣的一個週期性的過程,完成宇宙的發展、衰老以及重生的完整週期,在此過程中,所有宇宙物質都將進行重組,每一個週期代表著“重新洗牌、推倒重來”。

當Ω0小於等於1時,引力始終無法與物質間的排斥力相抗衡,宇宙空間就會一直膨脹下去,所有天體、所有物質、所有微觀粒子統統會被撕裂,宇宙真正走向滅亡。伴隨著這一過程的,還將有能量的無限被均勻分佈,最後完全沒有了熱量的傳輸,各種信息的傳遞也失去了載體,整個宇宙一片死寂。因此,宇宙的大撕裂和熱寂假說,都是在能量密度參數小於等於1時所發生的,表明在這種狀態下宇宙終將走向死亡的結局。

人類文明的時間不可與宇宙的發展演化相提並論

無論是宇宙週期發展假說,還是宇宙的大撕裂、熱寂說,其所需要的時間,在每個關鍵時間點上的相隔週期都有上萬億年,而所有中子星、黑洞的消亡時間到少在10^100年級別,而要達到熱寂假說中所有微觀粒子都達到亞原子的級別,其所需要的時間也要在10^1000年級別,而我們人類的誕生歷史幾百萬年與之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更為關鍵的是,人類文明需要的外在環境是非常苛刻的,所承載文明的載體行星環境最低限度的要滿足處於宜居帶、能夠保障液態水存在的溫度、必須有氧氣和水、有穩定的大氣層和磁場條件,等等。而這些條件在宇宙空間中必須以一定的概率完美地進行組合,才能有概率誕生生命形態,然後原始聽生態形態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才在這些保障條件的加持下,緩慢進行著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過程,我們人類的誕生歷史同樣離不開這樣的保障環境。正是因為這些條件的完美組合概率很低,以我們現有的科技水平,仍然沒有在任何一個地外行星上發現起碼的原始生命形態。

當然,能夠影響人類文明的延續,需要整個星系穩定的運行狀態,即使科技再發達,碳基生命能夠生存所必需的適宜溫度、壓力、水源和氧氣這些條件都不可或缺,也就是對於母星的依賴性太強。而星系的發展演化的跨度時間太過漫長,其中不乏所在恆星系內恆星狀態的改變、行星與外界天體的撞擊、星系的合併等人力難以阻止的問題,同時也會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產生對母星自然生態環境難以在短期內恢復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將直接影響著人類文明健康發展甚至存在的各種要素的表達,而這些對於人類文明來說都將是致命的。


因此,總體來看,我們人類文明僅是宇宙發展演化過程中,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發展階段、特定的外界環境下,各種必須性和偶然性疊加所產生的。文明的延續需要以人的個體耐受性能夠支撐外界宇宙環境的變化為前提,在低等級文明階段,我們人類無法阻止星系的合併、恆星的衰亡等重大宇宙事件對地球的重大沖擊;即使我們的科技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可以在地球不適宜居住時移居其它適宜的星體,但是從宇宙的整體上看,其週期性的變化趨勢會涉及到微觀粒子級別,無論是重生還是撕裂,在這一過程中,所有物質當然包括人類不可能會倖免,我們人類文明自然無法與宇宙同進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