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宋八大家之後,元明清卻感覺很少出大文豪?

先鋒阿慶


我是十二十頁,我來回答您的提問

首先,需要清楚一個概念,唐宋八大家不僅代表著詩人、詞人、還代表著散文家。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活動的核心,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倡導散文,反對駢文,對當時及後世文壇產生了深遠影響。明清時期的文豪為何比唐宋時期的少,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明清時期與唐宋時期考試製度不一樣

第二,明清時期對於思想的管制比較嚴格。

唐宋八大家: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時代都有相對應的特色,但明清時期的小說也有很多詩詞元素

1、每週文化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唐詩在唐代到了成熟時期,而小說則是在明清時期發展成熟。

  • 詩詞的發展,從秦開始,到漢代有了進步,魏晉時期達到成熟的狀態,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在明清時期熱度逐漸下降,再到近現代的危機

  • 小說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了小說萌芽階段。這個階段的小說仍處於文言小說體系中,篇幅很短,講述的是社會中流傳的奇聞趣事。唐朝稱小說為傳奇,宋代稱話本,可視為小說的雛形,是小說走向成熟的基礎。至明清,小說逐漸走向成熟,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更趨多樣,成為後世的經典之作。

在明清時期,我國四大經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已出版。同樣是從明代開始,小說在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元曲有著同等地位。

2、詩詞在明清時期並沒有沒落,只是沒有唐代那麼流行

清朝初年吳偉業的梅村體以及吳嘉紀的紀事詩都有“詩史”之稱,除了這些早期的詩壇,還有江左大家、江右大家南施北宋云云、風流派尚有韻味、韻味四家,以後的詞壇除了文藝青年心中的白月納蘭性德、陽羨詞派等等,一直到清末都有四大家、同光體等不同流派。

除創作造詣外,理論建設也從未落空,從臺閣三楊、前後七子、以至竟陵、清詩四家,以及清詞派、詞派乃至詞壇,皆有其理論主張,其中不乏超前性之說,如竟陵派的某些主張,就具有一定的接受美學性質。

【小結】

自明朝始,小說這一文學形式就充分顯示了它的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傳統詩文的壟斷﹐在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元曲等並稱。

但明、清兩代小說都繼承了唐詩的精髓,融入到小說創作之中。而且是因為小說越來越受歡迎,評書出現了。比如“白眉大俠”都是把小說和詩歌結合在一起,使之看起來更具文學氣。

之所以小說在明清流行,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考試製度,一部分是因為明清時期對於思想的管制。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特性,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現實密不可分。

1、明清小說與當時的考試製度密不可分

自古以來,都是考試考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唐代的考試裡有詩和賦,再加上經濟繁榮,詩歌備受推崇,自然就火了一把。宋代考試重視策論、經義,散文家頻繁出現。在元代,許多文人為了生活,不得不創新一下,便把文化與民間藝人結合了,有了元曲。

而明清時期,科舉重視“經義”和“八股”,再加上當時統治者的文化高壓,文人墨客都是要生活的,為了生活或者說是消遣娛樂,小說逐漸繁榮。

其中很多人藉助小說,對當時的科舉制度還進行了批判,沈伯俊和胡邦煒在《論“鏡花緣”對科舉制度的批判》中對應考、做官這樣的人生路線進行了否定。

科舉與小說是兩個不同的學科,一個是史學,一個是文學,但作為文學的明確小說中包含了大佬科舉史料。這也正是文史融合的一種體現,俗話說文史不分家。

2、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統治者對思想的管制也是讓小說盛行的原因。

明清小說的發展有賴於經濟的發展。都市經濟的興起和繁榮,為小說創作提供了經濟基礎。

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落,明清兩代產生了反封建民主思想。這一時期,李贄、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都是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代表。

  • 第一是反傳統、反教條,

  • 第二黃宗羲揭露封建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天下之害盡歸於人”,

  • 第三黃宗羲以發展的眼光看歷史,提出政治“趨時更新”,其思想閃耀出創新之光,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明、清兩代的政治環境並不像唐宋時那麼寬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詩歌的創作空間,給小說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十二十頁總結】

傳統文化為明清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並將傳統文化史無前例地發揚光大,在藝術意象與藝術細節的衍繹中進行創造性的闡釋。

同時,明、清小說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它不僅表現為對社會歷史的深刻思考,而且表現為生命歷程的生動象徵,是中國傳統藝術風格的鮮明展現。

其次,在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明清小說最大限度地融合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並且在世俗化圖解之後,它竟以生動形象、感人故事的方式進入千家萬戶。


十二十頁


體裁沿革與評判轉向,是元明清貌似鮮有唐宋大家文豪的原因

元明清貌似鮮有唐宋一樣的大家文豪,然而細緻分析,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縱觀朝代更替、分久必合,在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鬥爭與最終融合的過程中,文字獄暴露出統治階層的敏感任性,唐宋詩詞隨朝代淹沒,取而代之的是元曲和明清小說;加之拔除文黨,民間話語權被統治階級獲奪,朝廷牢牢控住文化評判機制,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所在。儘管受各種控制與禁錮,元明清也是文化發展的歷史時期,出了許多部重要著作,也成就了一批儒學大家。

(一)體裁沿革

文化的發展,如同時而大雨傾盆,時而細雨綿綿,又如小溪河流,有時于山澗中流淌曲高和寡,又有時一瀉千里、民眾受益。文化是與時代相伴相生的,朝代的更替,在大體方向上決定了文化的價值趨向和發展走勢。

隨著南宋統治的日益腐朽,”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唐·杜牧《泊秦淮》)也未能使得達官貴人們警醒,依然”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踢臨安邸》》,自身的衰敗,加之北方遊牧文明的日益強盛,量變無可逆轉地產生了質變,雅山一戰,南宋滅絕。即便仍有胸懷家國的棟樑,也未能實現挽狂瀾於既倒。文天祥留下了他那首《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捨生取義的人生抉擇,溢於言表,令人唏噓感嘆,心生崇高敬意!

當元朝完成了大一統,中華文化便逆流而上,漸漸完成了對蒙古族文化洗禮與同化。南北文化的融合匯聚,形成了有別於唐宋詩詞的勢能,於是元曲誕生了。

明朝推翻元朝統治,清朝推翻明朝統治,都是統治本身沒落僵化死亡的標本,但也為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明清是古代小說發育的朝代。

(二)評判轉向

防民口患甚於防川。這是元明清統治者一以貫之的文化心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1、文字獄在元代雖然發生得少,但畢竟存在過,同時因言獲罪和文化管制措施也有很多。

現存史料中所見元代典型意義上的3次文字獄及1次未遂事件:

01黃謙之事件

鹽官縣教諭黃謙之寫作“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的桃符諷刺硬譯公牘體被罷職。順便說下,黃謙之應該只是發句牢騷而並不是對元朝統治有根本上的不滿。在用元朝的“體制力量”維護他所屬的儒士地主階層的利益時,他還是很積極的。就在他寫這對桃符的前一年(至元三十年,1293年),他還上呈說在修築海塘的工程中,免役儒戶不應當“與民一體科差勾擾”。

02、趙㬎(宋恭帝、瀛國公、合尊)被賜死事件

南宋小皇帝趙㬎在投降元朝之後,被封瀛國公,一直享受優待。至元十九年(1282)薛保住告變事件和當時的局勢引起忽必烈的緊張感,於是決定把趙㬎遷到上都居住,並殺害了文天祥。至元二十五年(1288)又下令趙㬎去吐蕃出家學習藏傳佛教。關於趙㬎此後的結局,《佛祖歷代通載》記至治三年(1323)被元英宗賜死,但沒有記載被賜死的原因。明初《山庵雜錄》則記述了一個文字獄的故事:

“瀛國公為僧後, 至英宗朝, 適興吟詩, 雲`:寄語林和靖, 梅開幾度花? 黃金臺上客, 無復得還家,。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 聞之於上, 收斬之。既而上悔, 出內格黃金, 詔江南善書僧儒, 集燕京, 書大藏經雲”

1981年,藏學家王堯在《西藏研究》上發表了《南宋少帝遺事考辨》一文,還原了藏文史籍中的趙㬎。其中關於趙㬎之死,成書於1361年的《紅史》雲:

“薛禪皇帝登極之至元十三年,蠻子南宋幼主登位三年,伯顏丞相盡取其國土,幼主皇帝被髮遣至薩斯迦地方,出家為僧。後,至(英宗)格堅皇帝之時,殺之,出白血焉。”

王堯雲,出白血或譯流血成乳,是佛教歷史上習見的說法, 用來表示冤獄, 被害者流出來的血是白色的, 象奶子一樣。即藏族史學家對趙㬎之死寄予同情, 認為他的被害是冤枉的。結合漢文史料,可以說趙㬎因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應當是可信的。

另外,賜死趙㬎的元英宗雖然是一位備受漢人士大夫和一些後世史學家青睞與惋惜的悲劇皇帝,但卻有極為暴躁的性格,在因言論治罪方面也可謂是屢有前科。至治元年(1321年),監察御史觀音保、鎖咬兒哈的迷失、成珪、李謙亨等勸諫壽安山佛寺的營造工程,奸臣瑣南向英宗挑撥說他們是“訕上以揚己之直,大不敬。”結果英宗竟然殺害了觀音保和鎖咬兒哈的迷失,把成珪、李謙亨流放到黑龍江下游的奴兒干。在賜死瀛國公的同一年,與元英宗關係親密的藝人史騾兒在表演時唱詞有“酒神仙”語句,酒醉中的英宗認為是諷刺自己,大怒下令殺害史騾兒。當然,元英宗畢竟還不是純粹的暴君,他在酒醒後發現史螺兒已死,後悔地嘆息“騾以酒諷我也。”賜死瀛國公之後也是:“既而上悔”。但是明知自己的暴躁而不能約束,以一腔熱情推進其政治藍圖,最終把自己和真·基友拜住都帶入了政治上的死地。

03、伯顏追捕曹明善事件

元末元順帝初年,權臣伯顏殺害剡王徹徹都、高昌王貼本兒不花,漢人官員曹明善就寫了《眠江綠》小令兩首,在大都城的五座城門附近都各貼了一張,以示抗議。這也算是一種隱晦的大字報了:

“長門柳絲千萬縷, 總是傷心處, 行人折柔條, 燕子銜芳絮, 都不由鳳城春做主。

長門柳絲千萬結, 風起花如雪, 離別重離別, 攀折復攀折, 苦無多舊時枝葉也。”

伯顏得知後大怒, 發動情報部門查實是曹明善所作, 於是在大都廣為搜捕。曹明善跑到江南的一個僧舍裡避難。直到元順帝和脫脫扳倒了伯顏,他才公開露面。

04、未遂的文字獄:虞集被誣告事件

虞集是南宋虞允文的後人,元代後期鼎鼎大名的文壇領袖。文青範的皇帝元文宗對他格外欣賞,多所優寵。但是《元史》卷一百八十一虞集本傳則記載了他在文宗時代的一段險惡經歷:

“世家子孫以才名進用者眾,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間之。既不效,則相與摘集文辭,指為譏訕,賴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傷”

所謂世家子孫,顯然就是一批蒙古貴族子弟。他們不滿於元文宗對虞集的偏愛,於是從虞集的作品中尋找涉嫌“譏訕”朝廷的文字,向文宗告狀。他們能熟練地閱讀漢文文學作品,乃至從中摘選特定的詞句,說明他們被漢文化的“涵化”程度已經相當不淺。但是看不慣文宗對一個南方文人如此優待,因而想通過文字獄誣告,又說明他們的蒙古本位意識不減反增。這正是姚大力所總結的:“元朝上層集團為漢文化所浸潤,並不意味著他們種族意識的消解;相反,北族統治上層在觀念意識上為漢文化所全面涵化的初期,經常伴隨著某種強烈的種族本位的政治傾向。”不過,身為文青的元文宗對虞集是真心崇拜,因此世家子孫的誣告沒起什麼作用。

以下部分不是有關狹義的文字獄,但可以看一看蒙元時代“言論自由”的狀況——即沒有文字獄,並不代表一切很美好,元代政治的寬大相當程度是江南地主文人在經歷了洪武高壓之後的感受。但事實上,元代的國家機器事實上並沒有鬆動。

在言論上對最高統治者“大不敬”被治罪的措施

有一條專門懲罰對最高統治者個人不敬的刑罰,即“口裡填土”,傳承自蒙古帝國時期。窩闊臺時期一個畏兀兒人闊兒古思“說了一些粗鄙的話,被人告發”,窩闊臺把他關到監獄裡,“用土填嘴而死”。(《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冊p234)忽必烈時期,桑哥因為說話粗魯傲慢,所以被殺前嘴裡被填上髒東西。(《史集》第二卷p349)忽必烈也曾下令:不揀什麼田地裡,上位的大名字休題者。那般胡題著道的人,口裡填土者。(《通制條格》卷八)(以上轉引自陳高華、史衛民《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元代》)

元武宗時期還有一個膽大的蒙古貴族禿剌數次得罪武宗。禿剌曾在反安西王阿難達的政變中立有大功,但是覺得武宗賞賜不足,一直心有不滿。一次武宗在登舟時,禿剌突然跑過去對武宗講:“人有常言:一箭中麋,毋曰自能;百兔未得,未可遽止。”這是蒙古人之間同輩人講的話。還有一次禿剌在宴會上喝醉了,結果脫下腰帶對武宗說:“爾與我者,止此爾!”最後這個終於被武宗處死了。然而禿剌的兒子在兩都內戰時期卻又為武宗的兒子即位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妖言”、“妄議”、“誹訕”:元代因言治罪的制度規定和事例

制度

諸舉人於試卷書他語者,駁放;涉謗訕者,推治。(《元史》卷八十一《選舉志》)

或妄造妖言犯上:並杖一百七,流奴兒干。(《元史》卷一百三《刑法志》)

諸妖言惑眾,嘯聚為亂,為首及同謀者處死,沒入其家(《元史》卷一百四《刑法志》)

諸亂制詞曲為譏議者,流。(《元史》卷一百五《刑法志》)

事例(未全,且擯除了上文舉過的事例和明確的“妖言謀反”的事例)

中統三年,王演等以妖言誅。(《元史》卷五)(注,與王文統同時被殺)

至元三年,平陽路僧官以妖言惑眾伏誅。(《元史》卷六)

至元二十四年,以御史臺吏王良弼等誹訕尚書省政事,誅良弼,籍其家,餘皆斷罪。(《元史》卷十四)

臺吏王良弼,嘗與人議尚書省政事,又言:“尚書鉤校中書,不遺餘力,他日我曹得發尚書奸利,其誅籍無難。”桑哥聞之,捕良弼至,與中書檯院札魯忽赤鞫問,款服,謂此曹誹謗,不誅無以懲後。遂誅良弼,籍其家。有吳德者,嘗為江寧縣達魯花赤,求仕不遂,私與人非議時政,又言:“尚書今日核正中書之弊,他日復為中書所核,汝獨不死也耶?”或以告桑哥,亟捕德按問,殺之,沒其妻子入官。(《元史》卷二百五)

至元二十九年廣南西路安撫副使賽甫丁等誹謗朝政,沙不丁復資給之,以風聞三十餘事,妄告省官,帝以有傷政體,捕惡黨下吏如法。(《元史》卷十七)

元貞元年,朱永福、邊珍裕以妖言伏誅。(《元史》卷十八)

元貞二年三月,以完顏邦義、納速丁、劉季安妄議朝政,杖之,徒二年,籍其家財之半。(元史卷十九)

大德二年,溫州陳空崖等以伏誅。(元史卷十九)

2、明清文字獄怎麼樣,大家觀點不同、見解不同,說法不一。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一定都比元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元明清統治階級為維護王朝統治,以實施文字獄,對文化的禁錮與摧殘是顯而易見的。文人丟命,百姓噤聲,或者曲意表達,使得元曲(冤屈)、明清小說(小的說)在夾縫中生存。

3、元明清統治集團尤其是皇帝佔據文化高地。元、明朝代,當著矮子不說長話,一個是沒有太多積澱的民族,一個是吃了很多苦沒怎麼讀過書的朱家,沒人顯擺找不痛快。而大清朝十分了得,為了維護統治地位,皇帝大都舉一國之教育優勢,潛心學習國學,總結中華文化,有了極高的心理優勢。加之皇帝地位特殊,代表天物色選拔人才,朝野上下他自己不稱自己文化修為第一,但是也絕對沒有人輕易公開敢稱第二,更別說稱第一了。從這個意義上,評價機制開始收縮保守,盛唐”洛陽紙貴”的氛圍不再。

(三)列表成績單

1、元曲

關漢卿是“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的代表作有《竇娥冤》、《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竇娥冤》。

《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也是元雜劇悲劇的典範。此劇講述了一位窮書生竇天章為還高利貸將女兒竇娥抵給蔡婆婆做童養媳,不出兩年竇娥的夫君早死。張驢兒要蔡婆婆將竇娥許配給他不成,將毒藥下在湯中要毒死蔡婆婆結果誤毒死了張父。張驢兒反而誣告竇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後做成冤案將竇娥處斬,竇娥臨終發下“血染白綾、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願。竇天章最後科場中第榮任高官,回到楚州聽聞此事,最後為竇娥平反昭雪。 《竇娥冤》是中國著名悲劇之一,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群眾基礎的傳統名劇,約有八十六個劇種改編、演出過此劇。此劇現存版本有:明脈望館藏《古今名家雜劇》本、《元曲選》、《酹江集》本、《元雜劇二種》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2、明清小說

四大名著又稱四大小說,是指《三國演義》(羅貫中),《西遊記》(吳承恩),《水滸傳》(施耐庵)及《紅樓夢》(曹雪芹)四部中國古典章回小說。是漢學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作品。這四部著作經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場景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取向。是不作品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細緻刻畫了所蘊含的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

小結

元明清歷史背景獨特,文明的衝突與融合,為文化發展規定了與前不同的道路,政治和文化矛盾運動相互交織,總體在體裁上完成了由詩詞極盛向戲曲和小說的轉型。個人瞭解到的元明清,除了知名作家,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代表,他們是王守仁、張居正、高拱、楊廷和、李東陽、楊一清、姚廣孝、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林則徐、魏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康有為、梁啟超等等。


遠離安逸


因為元朝時間較短,文化藝術方面還沒有發展起來就亡國了。明清兩朝政治上不開明,人們語言上都不太自由,更別談文學作品了,比如西遊記一創作出來就被宣佈為禁書。因為孫悟空在書裡說,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等不忠君語言,還有好多書都被宣佈為禁書。人們形容當時文學作品:不是姑娘拐相公就是奸臣害忠良。

政治清明,文學就繁榮。政治昏暗,文學創作就陷入低潮。這就是你問題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