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華事件的看法1-苯酚

退休廳官陳北洋的道歉信,使得李躍華受到相關部門的關注;3月2日,湖北省

衛健委綜合監督局一份《關於對李躍華、張勝兵治療新冠肺炎等相關情況的調查報告》經報道後,“治癒”新冠肺炎的“李醫生”李躍華,成為網上熱點。參見

任何事情,有人贊同就有人反對。

我鄙視新京報的做法,在其早期報道中暗示李躍華的本科學歷造假。更為重要的,是一些專家的反對意見,會影響大眾的判斷,例如武漢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虹稱,她完全支持湖北省對李躍華的查處,“絕不能拿患者當小白鼠,要講究科學”。

我不知道李躍華的專利“一種穴位注射劑”,注射苯酚對新冠肺炎療法是否有效,這個有效性你得給機會讓人家去證明。但是,丁虹教授一上來就說“苯酚與乙醇一樣,是一種消毒防腐劑,具有一定的毒性”,“苯酚也可以用於注射,作為神經節阻斷劑,用於治療頑固性疼痛。但是,這種治療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捨車保帥”的方法,就是徹底不可逆的損毀神經,阻斷疼痛”。

作為正方,我認為丁虹教授你沒有做好自己的功課。胰島素就含有苯酚,你是不是對你的病人介紹,胰島素中的苯酚是一種消毒防腐劑?同一個藥物成分如苯酚,脫離劑量和使用場合談其作用,真的是耍流氓。

今天我就苯酚,介紹一位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中國醫藥學界的“無冕之王”,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的張亭棟。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砒霜的化學成分為三氧化二砷。 三氧化二砷是傳統中藥砒霜中的主要成分。用砒霜治病,中藥有傳統,西方也曾用過。張亭棟教授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

1972年後,張亭棟與藥師韓太雲合作,開始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研究。他們的第一篇論文發表於1973。從1973年1月至1974年4月對不同類型白血病的治療效果,發現“癌靈1號”(含三氧化二砷)對多種白血病有效,對急性白血病可以達到完全緩解。1979年張亭棟和榮福祥發表了第二篇論文,在《黑龍江醫藥》,題為《癌靈一號注射液與辯證論治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總結他們從1973年至1978年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共55例,總緩解率達到70%,12例完全緩解,對病人的毒副作用小。到1979年,張亭棟和不同的同事合作發表的論文,清晰地奠定了我們今天的認識: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療白血病,特別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哈醫大一院中醫科和血液科的醫生創造性地將三氧化二砷應用於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型)的患者,之後又拓展到經維甲酸治療復發的M3型病例上,其完全緩解率突破90%以上。在此臨床報告的基礎上,在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陳竺和導師王振義也在白血病治療領域獲得突破。他們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用於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結果令人滿意,部分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證明白血病細胞可被“改造”成接近正常細胞的臨床試驗。1994年後,他們與哈爾濱的同行合作,發現維甲酸和砷劑在治病機理上是“殊途同歸”,因此提出兩藥共用的“協同靶向治療”設想。後來的臨床試驗中,90%以上的患者長期無病生存,表明兩藥合用有明顯的協同作用。國際同行的評價是: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可能成為人類第一個可治癒的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近年來,陳竺陳賽娟等人發現了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分子機制,揭示了癌蛋白PML-RAR 是砷劑治療APL的直接藥物靶點。

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直接與癌蛋白PML端的“鋅指”結構中的半胱氨酸結合,誘導蛋白質發生構象變化和多聚化,繼而發生SUMO化、泛素化修飾而被蛋白酶體降解。癌蛋白的降解最終導致白血病細胞走向分化和凋亡。使APL成為人類急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療取得臨床治癒的成功範例。這一成果豐富了APL靶向治療的理論,對於推動其它類型白血病和實體瘤的分子靶向治療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