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怎樣進行深度工作

宋志平:怎樣進行深度工作

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博士卡爾·紐波特所著的《深度工作》這本書很值得一讀,該書對深度工作的概念和如何做到深度工作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對我們怎樣進行深度學習和深度思考介紹了一些方法。我想結合書中的一些觀點和我們工作生活中的實際,談談怎樣進行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的意義

首先,我們要說什麼是深度工作。紐波特先生認為,深度工作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的職業活動,從而使人的認識能力達到極限。他認為,深度工作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心無旁騖和專心致志,是深度工作的精神狀態。和深度工作相對應,紐波特也提出浮淺工作的概念,他認為,浮淺工作是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這類工作往往在受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浮淺工作通常不會創造太多的價值,而且容易複製。

深度工作才能創造更高價值,其成果才難以複製,深度工作才能使人有所見樹和獲得成功。紐波特認為,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深度工作的價值在社會經濟中日益提升。因此培養深度工作這項技能,將其內化為工作生活核心的人,將會取得成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深度工作。在現代社會,無論是經濟生活還是技術進步,都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不管我們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靜下心來,深度學習,深度思考,深度工作。

當前,我們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我覺得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深度工作。工匠精神必須是一絲不苟,必須是見微知著,必須是持之以恆,而這些特點正是深度工作所必需的。我常想,我國古代一些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那不僅需要精密的計算和設計,還需要精益求精的建造。那個時代雖然科技並不發達,但工匠們憑著比較單一的知識和經驗,全神貫注地去做,把工作做到了極致。在當代社會,陳景潤破解歌德巴赫猜想、屠呦呦發明青蒿素靠深度工作,袁隆平培育新稻種靠的也是深度工作。我們今天提倡深度工作,對於重拾和築牢我國的工匠精神至關重要。

為什麼工作會浮淺化

為什麼我們的工作越來越浮淺了,為什麼我們的專注力越來越不夠了,為什麼我們做的事情越來越平庸了,這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我們主觀上的原因。客觀上,有現代知識大爆炸、生活節奏的加快、人才複合化的取向,尤其是互聯網佔用時間的影響;主觀上,我們缺乏對深度工作的認識,缺少對深度學習、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的行動安排。甚至,我們已經習慣了浮淺的工作,還常常把浮淺的工作狀態當成自己日理萬機的一種成功工作狀態。

客觀原因

首先,現代知識大爆炸使得我們淹沒在知識碎片的海洋裡,如果我們不進行專業知識的選擇,就會使得大量時間用於浮淺地瞭解方方面面的信息,什麼都懂點,什麼都不精,大家都浮在表面,無法深入下去。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也使我們疲於應付,我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做的事越多,反而成功和出彩的事越少。現在社會也講究通才,創造出不少“萬金油”式的幹部,實際上知識系統越複雜,越需要專才,應該是絕大部分是專才,少部分是通才。

其次,互聯網社交對人們的影響,尤其是智能手機的使用,手機微信的應用,佔用了人們大量時間。互聯網促進了信息和知識的傳遞,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互聯網確實引發一場社會和經濟變革,但是互聯網社交也佔用人們大量的時間,尤其是一些浮淺和重複信息常常使人不勝煩擾。過去,我們最害怕孩子玩電子遊戲上癮,不能說玩遊戲機對開發孩子的智力沒有一些好處,但確實佔用孩子大量學習時間。微信時代的來臨,使用互聯網社交更便利,讓我們成年人的大腦和習慣都被“手機化”了,往往手機不能離手,無論開會還是聽課,大家都在旁若無人地看手機。

主觀原因

我們對於深度工作的意義缺乏認識,人們在腦海裡沒有深度工作和浮淺工作的概念,大多是工作忙和不忙的概念。比如,我們總掛在嘴邊上的“五加二”“白加黑”,這實際是強調工作的時間,並沒有強調工作效率和效果。事實上,深度工作並不一定是長時間工作。深度工作往往取決於深度學習和深度思考,這三者互為聯繫,沒有深度學習就沒有深度思考,沒有深度思考就不會有深度工作。不管深度學習、深度思考還是深度工作都需要進行認真的規劃,大多數人並沒有像每天規劃健康運動量那樣來規劃深度學習、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在自我認知上,不少人認為工作忙、工作累就是工作在狀態,其實這些忙和累往往是大量地重複著浮淺工作。

怎樣進行深度工作

圍繞怎樣進行深度工作,紐波特介紹了不少方法,我想結合我們的實際談幾點簡單的做法,就是合理安排使用手機、規劃深度工作時間、訂立有挑戰的工作目標、學會快樂生活放鬆身心。

關於合理使用手機

這是大家要深度工作最難的一關。因為對許多人來講,時常、不間斷地看手機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或者說和吸菸、喝酒一樣上了癮,要戒掉談何容易,但又必須過這一關。我覺得可以規劃一下使用手機的時間,比如每天早餐前後可以處理一下手機信息,也可以瀏覽一下新聞,上班前可以處理一下信息,午餐後再處理一次,下午下班前處理一次,晚上睡覺前再看一次,每次處理時間大概在15分鐘以內。其實即使這樣,每天也有一個小時的時間用在手機上了,這樣的好處是把手機使用時間集中化了,而不是時不時地幾分鐘看一下。因為大腦有延遲記憶的功能,如果你總有新的信息進入,大腦就會被這些紛亂的信息干擾無法擺脫,所以要想深度工作,就必須對使用手機進行一定的限制。

現在人們常把及時回覆信息作為一種美德,對延遲迴信常有微辭,其實大家可以理智地想一下,每個人都在秒回信息、都像過去的話務員一樣終日盯著手機,還能做工作嗎。尤其是在參加會議和重要接待時,要把手機放在辦公室,這樣我們才能集中精力開會和談事。試想一個會議如果參會者都把手機放在桌上或接待客人時不時地翻看手機會是怎樣的情景,大家會覺得你很忙或很有效率地處理事情嗎,恰恰相反,大家會覺得你很不專心、很不得體。

關於規劃深度學習、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

深度學習應保證每天有1~2個小時的閱讀,這種閱讀最好在晚上九、十點鐘。深度學習也包括定期參加培訓和一些研討會、沙龍,去認真傾聽。學習有讀者型和聽者型,也可以是兩者兼有型,可根據自己的特點開展深度學習,但時間應該保證。深度思考應是在每天清晨醒來後,進行1~2個小時的思考,每個月也應選一個週末的一天作為“思考日”進行深入思考,每年選一整週的時間作為“思考周”進行深度思考。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一些知名企業家都有進行深度思考的習慣,像美國的比爾·蓋茨每年的思考周,像日本的稻盛和夫定期的面壁思考。

深度工作要在非常安靜無打擾的環境中進行。深度工作就是要專心致志地投入工作,在深度工作時不應處理一些雜事,要靜下心來才能把工作做好,不受打擾和保持專注力的工作是完成深度工作的核心。羅琳在寫作《哈利·波特》時,曾一度因家裡環境嘈雜而寫不下去,她乾脆在愛丁堡一家五星級飯店租了一間每天需花費1000英鎊的大套間完成了最後寫作,她認為無人打擾和美麗的環境讓她產生了很多創作的靈感。

關於深度工作的時間把握

正常時候,每天上下午至少要保證有兩個小時處於深度工作的狀態,當然如果是要完成一項特定的任務,可能深度工作的時間會更長些。即使是深度工作,我也贊成合理地規劃時間,而不必一次工作時間過長,更不要經常通宵熬夜,因為人的耐受力有限,過長時間和過累工作是不可持續的。

保持深度工作的狀態,就要給自己訂立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目標。人無壓力輕飄飄,對於許多人來講,其實都有一些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重要工作,對於這些工作,大家首先要把心放平,不要急躁。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把重要工作做個很細的規劃,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任務計劃書,把工作任務量化和按時完成。對於長時間的大目標來講,要分解成若干個階段任務按時完成;對於需要大家協作完成的目標,應分解到每個人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也可以把每天的工作時間和進展做成記分板,量化的記錄會讓人更專注工作。但深度工作也不能訂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不能自我壓力太大,因為在極度壓力下,人會失去信心,這樣反而無法進行深度工作。總之,深度工作建立在清晰的工作目標和恰當的工作任務上。

快樂生活,放鬆身心

記得lBM的總裁講過,大家是為著生活而工作,而不是為著工作而生活。而我常想,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工作的成功會帶來快樂的生活,而快樂的生活又激發人們勤奮地工作。我有一次給年輕的企業家們講了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一家很前衛的公司據此把“激情工作,快樂生活”當成了自己企業的文化理念。確實,深度工作的目的在於創造價值而使生活更加幸福和快樂,而幸福快樂的生活又給我們深度工作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要用快樂生活定期讓大腦從深度學習、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中解脫出來,讓大腦的壓力徹底轉移和放鬆。大腦放鬆的方式可以是和家人一起做點簡單的家務、可以是和朋友一起爬山郊遊、可以是看演出、可以是健身和娛樂,也可以是一個人獨處發發呆。當然一年一度的休假應該保證,休息一定要像個休息的樣子,休假時要從社會人過渡到自然人,要全然放鬆把身心融入大自然。不少人只把休假當成一種福利,實際上休假客觀上讓人遠離工作,心情和身體都得到了很好的調整,大腦只有好好放鬆,才能進行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科學和有效率的工作,深度工作培養人對於工作的專注和痴迷感。但深度工作絕不要求讓人成為苦行僧和工作狂,而是通過深度工作創造的價值實現更美好的生活。還有一點是當我們大腦處於放鬆狀態時,潛意識往往是比較活躍的時候,潛意識雖然不會對我們如何做事提供方法,但往往會對我們工作的一些疏漏提供些重要的提醒,這對我們深度工作也不無意義。我們平常總講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我們也總講要會學習、會思考、會工作、會生活,這大概指的就是深度學習、深度思考、深度工作和快樂生活。深度工作會帶來令人驚喜的成功,既會讓你對工作充滿興趣,也會增加你對人生和生活的熱愛。

來源:企業觀察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