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南明真的有几百万兵力吗?

胡帅波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历史上将这一天定为明朝亡国的时间。不过,实际上此时的明朝并没有真正灭亡。由于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度,即以北京为首都,以南京为陪都。所以明朝在南京还有一套备用的中央机构。当南京这边得到崇祯皇帝已经殉国的消息后,这个等待了两百多年的“备胎”终于正式投入使用了,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南明弘光政权。

当时南明的形势并不算特别恶劣,至少比历史上的东晋和南宋所面临的情况要好很多。首先是在明朝时期,江南地区已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所以弘光政权的财政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其次是弘光政权还拥有百万大军,主要兵力分布在江北四镇和镇守武昌的左良玉手上,兵力人数远高于北方的清军和李自成的大顺军。东晋和南宋都存续了一百多年时间,那么南明弘光政权存续了多久呢?答案是一年!

这个答案或多或少都让人感到有点意外,弘光政权有钱又有人,怎么会只存续了一年时间呢?其实这还得从弘光政权成立之初说起。

明朝后期对国家负面影响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党争,从中央到边疆皆受党争的波及,其中最出名的是东林党和阉党的纷争。

明思宗殉国后,大明王朝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按理说,此时大臣们应该放下一切争端,齐心协力抵御外敌。可是,在南明急需解决的第一件事情上,即推选谁做新皇帝,东林党和阉党的大臣就开始争的你死我活。

从继承顺序上来说,小福王朱由崧是第一继承人。但东林党人当年曾成功阻止了万历皇帝将皇位传给老福王朱常洵的计划,所以东林党的大臣怕小福王登基会对他们不利,就强烈表示反对,并一致推举名声较佳的潞王朱常淓。

不过,当时南京大部分官员都认为皇位继承应当遵循祖制,即按照继承顺序来排位。时任凤阳总督的阉党领袖马士英看出了这一点,于是他一方面在镇守江北的将领中进行支持福王朱由崧的活动,另一方面又迅速将福王接到了南京。在既成事实面前,东林党的大臣们也只好承认朱由崧是合法继承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的皇宫即位,改元“弘光”,后世称其为弘光皇帝皇帝已经选了出来,那么接下来是不是该一致对外了呢?当然不是,弘光朝激烈的党争这才刚刚开始。马士英因为拥护朱由崧继位,所以名利双收,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可接下来马士英要干的事情不是调兵遣将去对付清军和李自成的大顺军,而是清洗朝中的东林党大臣。原本就脆弱的小朝廷在经过这样几番折腾后,就变得更加脆弱了。

由于南京朝廷的控制力变得越来越弱,手握重兵的江北四镇将领(高杰、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和武昌的左良玉开始变得愈加专横跋扈,拥兵自重,甚至到了敢于公然违抗朝廷命令的程度。江北四镇中,高杰部队的战斗力最强,而且他也有心报效朝廷。可是还没等他出征,就被叛徒开封总兵官许定国给杀害了。高杰死后不久,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从武昌起兵杀向南京。南京朝廷只好把原来驻守江北的大批部队调防到南京以西来阻止左良玉的部队。可与此同时,清军也开始南下了。

结果,左良玉在进军途中突然病逝,其子左梦庚率部投降满清。当清军逼近南京时,江北四镇中的刘泽清、刘良佐都不战而降。黄得功准备和清军决一死战,结果在阵前被手下的暗箭射中咽喉,自知无力回天的黄得功拔剑自刎。弘光政权最后的希望破灭。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二十二日,弘光皇帝朱由崧被清军俘虏,南明弘光政权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被许多人痛骂为奸臣的马士英在被清军俘虏后,慷慨就义。而一直以“清流”自诩的东林党人,在领袖钱谦益的带领下,集体投降了满清。忠臣?奸臣?有时候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规范用户哟


南明兵马真的还是蛮多的,南明之所以不能像南宋那样延续,主要是因为心不齐。看过《鹿鼎记》的朋友一定对陈近南和沐剑声之间的谈话有印象。

陈近南代表郑氏家族,以隆武皇帝的儿子朱三太子为领袖,而沐剑声则代表云南沐王府以永历皇帝的儿子朱五太子为领袖,虽然这两个人都是虚构的,但是事情很明显了,事情还没办成,先为了分赃打起来了,这种局面怎么可能成功呢?

粗略统计一下,明朝在崇祯皇帝去世以后,一百万多万人马那是妥妥的。而满清八旗满打满算加上后勤能够有20万大军就笑趴下了。

  1. 南明最大的一股力量,便是占据在荆襄之地的左良玉。他占山为王,号称拥兵百万,实则也有80万左右的人马,这是加上后勤所有人马算的。
  2. 南明四镇军阀也是非常有名的,以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和刘泽清为首的四镇军阀,他们在辅佐弘光帝的时候,每人手里也有5万人马,这么一来就是20万大军。
  3. 南明福建总兵郑芝龙,一个梦想着成为三省王爵的海盗,他辅佐隆武帝登基,延续了南明的基业。郑芝龙手里的兵马也在20万左右,此外还有3000条战船。
  4. 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大汉奸。但是崇祯自缢的时候,他还是归属于明朝的,他手里还有5万战斗力强悍的关宁铁骑。
  5. 此外,南明到了后半段,又逐渐有了大顺军改编的忠贞营的加入。这部分归顺南明的大顺军人马在40万左右,使得南明实力大增。
  6. 南明永历帝与大西军合作以后,其实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带来的大西军兵马,也在20万左右。如此一来其实南明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随便加一下,南明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80万人左右。这还没算上后来夔东十三家的人马以及一些在地方上与清军斗争的散兵游勇。累计起来估计有200万人马左右。


最强盛的弘光政权,的确有百万之众。

崇祯一死,这南方立刻想着找个诸侯王做新任皇帝。四镇军阀略过了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直接把在淮安避难的桂王朱由崧扶植为监国,也就是预备期的皇帝。

史可法十分被动,此前还说过朱由崧几句坏话,但是四镇军阀手里有兵权,为此朱由崧在凤阳总管和四镇军阀的拥护下,在南京登基称帝,他是南明第一个皇帝。

这个时候的南明规模是最庞大的,当时满清和大顺之间正在较量,没时间搭理南明。因此弘光帝朱由崧手里,至少有一百多万人马。


他拥有左良玉的80万大军,还有四镇军阀的20万大军,以及郑芝龙的20万大军。这些都是装备整齐的人马,加起来已经有了120万人。

可惜的是,朱由崧的正统性太弱,左良玉不认,郑芝龙不服,因此他能够直接控制的其实只有四镇军阀。而四镇军阀里刘良佐和刘泽清都是磨洋工的混子,没什么用处。有点用的高杰后来还没叛徒给杀了,只剩下黄得功一个人是靠得住的。

因此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了8个月的时间。因为四镇军阀被多铎大军击败,从而宣布灭亡,朱由崧也被绑到京城宰掉了。


隆武帝朱聿键时期,南明也有60万之众。

朱由崧被灭了,那些明朝的大臣们,没想着给他报仇,而是想着尽快分赃。于是郑芝龙在福建将唐王朱聿键扶植为皇帝,而张名振、张煌言则在浙江将鲁王朱以海扶植为监国。

两帮人势不两立,甚至因为正统的问题大打出手过。不过因为朱以海没有登基,只是预备期,所以大家还是更支持隆武帝。

隆武帝朱聿键在位期间,南明拥有郑芝龙的20万大军。与此同时,大顺军归顺了湖广巡抚何腾蛟,后来堵胤锡被任命为湖广巡抚,直接负责这支军队。


忠贞营的人马足有40万人左右,这是一支足以让南明重振雄风的队伍。这么来看,加上郑芝龙的20万大军,隆武政权已经有了60万大军。

可惜何腾蛟不愿意出手相助隆武帝,而且郑芝龙也架空了隆武帝。因此在隆武帝打算北伐的时候,只有大学士黄道周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支持隆武帝,结果隆武帝兵败被杀。


永历政权建立后,也有80万大军左右。

隆武帝被杀以后,南明再次群龙无首。这个时候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自立为绍武监国,而桂王朱由榔则在广东肇庆被立为永历监国。

这两股力量也有摩擦,不过一个月以后朱聿鐭被佟养甲和李成栋带领的清军给消灭了,因此永历政权成为了正统。

朱由榔手里的资本其实还是不少的,当时大西军的领袖孙可望和李定国都臣服于朱由榔,这支军队,应该有20万兵力。

此外忠贞营还没有彻底被击垮,因此还有40万人马,加起来就有60万人马了。后来还有夔东十三家支持,加上郑成功的20万大军,也有80万大军了。

可惜郑成功死活不肯跟李定国合作,加上忠贞营被消灭,因此永历政权是越来越瘦小。朱由榔本人甚至逃到了缅甸去了,结果被吴三桂抓到昆明做掉了,南明自此灭亡。


总结:忠贞营和夔东十三家的力量没有被利用好。

其实南明总是易主,这是问题所在。南明内部矛盾重重,大家为了利益互相争吵,不惜发生内讧,因此南明是被自己人给毁掉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顺军在李自成死后,所组建的忠贞营是南明抗清的重要力量,如果能有出色的指挥者,说不定会有奇效。

可惜何腾蛟狼子野心,堵胤锡能力不足,因此忠贞营没什么太大效果。后来被冲散后,在刘体纯、李来亨等人组建的夔东十三家,依旧在三峡地区坚持抗清。

夔东十三家也成为了南明在大陆最后一支有规模的抗清武装,可惜这支武装力量始终没能得到南明政权的重视,因此消亡也是必然的了。有多少人又有什么用呢?大厦总是从内部最先垮掉。


江湖小晓生


说南明有多少军队之前,我们先要明白古代朝廷是怎么用兵养兵的。

在冷兵器时代,非常流行“揭竿而起”。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拿根棍子就敢出来暴动。棍子就是兵器,削个尖就是长矛!什么锄头一类的农具,因为有金属部件加持,都能算是好装备了。这么一说,反正棍子好弄,有多少壮劳力(14岁---50岁男性),就能组建出多少士兵。


但是,朝廷从来不会这么征兵。因为,这样的军队没啥战斗力。军队需要训练,杀人需要胆量,也是个技术活。没有好的装备,没有充足的训练,就会被正规军单方面屠杀。例如明朝的倭寇之乱,几十人的倭寇就敢“横扫”沿海各地。最后靠戚继光等人重新编的练新军,这才剿灭倭寇。

而且,朝廷也要考虑粮饷问题。你能组织几百万人参军,但是,你养不起这些兵。仅粮食一项,就不是古代朝廷能承担得起的。明朝为了支撑东北边镇十几万军队的开支,就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真要是搞几百万大军,都不用满清打。明朝就会被自己的军队吃垮。


南明也真能拉出几百万人,反正人有的是,就地征兵就行,给根棍子就能让他们上战场。远征就不行了,因为粮饷消耗太大。这种临时就地征兵,仅仅适合守城战。而且,这些士兵很可能会“一触即溃”。他们一崩溃,就会把真正的正规军给冲散。

也是因此,即使南明能拉出上百万士兵,也打不过带路党的十来万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