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盗梦空间》这部电影?

刘哥有话要说


《盗梦空间》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联手国际化的演员阵容拍摄,这是一部科幻动作片,故事场景不仅设定在在全球多个实景地区,甚至延伸到了私密且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梦境中。

多姆·柯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是一位经验老道的窃贼,他在这一行中算得上是最厉害的,因为他能够潜入人们精神最为脆弱的梦境中,窃取潜意识中有价值的秘密。柯布这一罕见的技能使他成为危险的企业间谍活动中最令人垂涎的对象,但这也让他成为了一名国际逃犯,失去了所有自己心爱的东西。如今柯布有了一个赎罪的机会,只要完成最后一项任务他的生活就会回复本来面目,这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奠基”。与以往不同的是,柯布和他的团队这一次的任务不是窃取思想,而是植入思想。如果他们成功,这就是一次完美犯罪。

但是即使提前做好了细致专业的安排,也无法预料到危险的敌人对他们的行动早已了如指掌,而只有柯布能够预料到敌人的行踪。

这个夏天,你的大脑将成为犯罪现场。

《盗梦空间》主演包括:三度获得奥斯卡提名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血钻》、《飞行者》)、奥斯卡提名奖获得者渡边谦(《最后的武士》)、约瑟夫·戈登-莱维特(《和莎莫的500天》)、奥斯卡影后玛丽昂·歌迪亚(《玫瑰人生》)、奥斯卡提名奖获得者艾伦·佩姬(《朱诺》)、汤姆·哈迪(《摇滚帮》、《布朗森》)、希里安·墨菲(《蝙蝠侠:开战时刻》)、汤姆·贝伦杰(《训练日》)、迪利普·劳(《阿凡达》)、两度获得奥斯卡奖的迈克尔·凯恩(《汉娜姐妹》、《总有骄阳》)。

《盗梦空间》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并由他与艾玛·托马斯联合出品。克里斯·布莱汉姆和托马斯·图尔担任执行制片,乔丹·戈德堡任联合制片。

诺兰的幕后制作班底包括三度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指导提名的沃利·菲斯特(《蝙蝠侠前传Ⅱ:暗夜骑士》、《致命魔术》、《蝙蝠侠:开战时刻》)、美工盖·汉德克斯·戴斯(《夺宝奇兵4》、《伊丽莎白:黄金年代》)、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提名的李·史密斯(《蝙蝠侠前传Ⅱ:暗夜骑士》、《怒海争锋》)、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获得者杰弗瑞·库兰(《百老汇上空的子弹》、《借刀杀人》)、获奥斯卡最佳特效监督奖项提名的克里斯·科博德(《蝙蝠侠前传Ⅱ:暗夜骑士》)、奥斯卡最佳配乐奖获得者汉斯·季默(《蝙蝠侠前传Ⅱ:暗夜骑士》、《狮子王》)。

身兼导演、编剧和制片人的克里斯托弗·诺兰透露,《盗梦空间》的构思早在拍摄影片前10年的时间就开始打造。 “大概在10年前,我对梦境这个主题就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存在于清醒的世界和梦境人生之间的那种关系。我一直觉得这是个非常有趣又充满矛盾的观点,就是在梦境里,无论是恐惧的,快乐的,理想化的状态,其实都是人的大脑,心智,意识形态制造出来的不可控制的东西,而由于梦境产生的想象空间是非凡的。我开始考虑应该如何把这种无限的能量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从一个很人文的角度用大手笔的动作片的形式表达出来。 ”

“《盗梦空间》的着眼点在于梦境可以分享…梦境被设计得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观上都真实无比,让做梦的人自己身在梦境却浑然不知这仅仅是个梦。在那种潜意识的状态里,一个人最深层,最珍贵的秘密却一览无遗。” 诺兰细说道:“这部电影的核心观点认为一个概念的产生其实相当于一条极富弹性生命力的寄生虫。它爬过的痕迹永远存在于你大脑里的某个地方。如果有人能侵入你的梦境空间,用一种极其真实的手段肆意妄为,甚至盗窃一个无比隐私的概念的话,这种叙述故事的切入点会非常引人入胜。

制片人艾玛·托马斯也非常赞同这个想法,她认为影片还必须保持在惊悚和情感间的完美平衡:“影片有一部劫匪片的必要元素,但必须在幻想的框架里体现。动作的场面巨大,但是角色能激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整部电影至始至终都受情感驱动着。”

而大部分的情感驱动都来自于核心人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主人公多姆·柯布。男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说道:“剧本最吸引我的正是这一点。娱乐性十足,多元化表现惊悚,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关键是主人公想追寻一个蓄藏已久的真相,找到回家的路。故事本身的原创性也极强,没人有过哪怕类似的经历,更无法想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一切我感到兴奋异常,能参加这部电影的拍摄,而且还能跟克里斯·诺兰合作。他在把握多层次故事讲述方面绝对是个专家,会让观众感受到触手可及的真实。”

托马斯评价道:“克里斯在过去几年的大制作影片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使我们这部电影受益匪浅。但是从各方面讲,《盗梦空间》的新鲜,不同,甚至于私人化都让克里斯的创作从一个全新的,纯粹的立场出发。”

诺兰认为电影故事的中心主题既私人化,又兼具全体性。因为“每个人都会做梦。我们在同一时间经历着我们的心智头脑创建的世界,并身陷其中。而且在梦境中,充斥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矛盾 – 它们是极其隐私的,然而在我们每个人无边的想象中,又有着各种不可限量的可能性。所以,挑战来自如何将在梦境中发生的事件所产生的隐私和情感植入人们大脑具备的巨大的孕育范围里去。我希望通过电影,让观众感受到只有在梦境中才能领悟到的无界限的现实。

“我们意识到由于主题的设置,《盗梦空间》的制作规模无疑将是巨大的,因为‘梦里一切皆有可能’,托马斯补充道:“事实上,电影的制作范畴超过了我们以往的任何一次经验,单凭我们外景地所在的国家的数量就已经很说明这一点。”

《盗梦空间》的拍摄足迹遍布全球,单单主要场景的拍摄就涉及四大洲6个国家。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的演职人员可谓历尽艰险,经历了摩洛哥丹吉尔的酷热炙烤,又体验了加拿大卡尔加里的大雪纷飞。拍摄地还包括了东京,巴黎和洛杉矶,视觉效果团队为了做好一组车辆动作镜头,运用了人工降雨等手段完成了货运火车横扫市中心的情节。

诺兰还回到了英国卡丁顿一处由洞穴改建的飞机库,他曾经利用那里拍摄了《蝙蝠侠:侠影之谜》和《蝙蝠侠:暗夜骑士》的部分场景。虽然演员们并没有在卡丁顿拍内景时受到任何天气条件的影响,但是由于剧情要求有一个360度全方位旋转的场景,人体的抗地心引力能力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另外,另一个巨大的平衡环的搭建,使得所有的一切配合设施和演员必须始终保持‘倾斜’才能完成。

“在我看来,故事本身要求我们运用比较大规模的手段来完成讲述,”诺兰解释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走访6个不同的国家,搭建巨大的场景,而且不断挑战极限,尽量接近甚至超越电脑制作出的视觉效果。”

“有趣的是,人类的大脑经常会跟电脑较量,”导演继续说道:“但事实上这种较量和类比是不公平的,因为人类的大脑所能发挥的能量是我们无法预测的。作为一个电影人,这是我最为理想的工作境界,我可以自由徜徉,无拘无束,因为大脑的创造力是无边的,如果能运用电影这个手段来展现这种自由,那岂不是娱乐形式的最高境界?”

讲梦在记忆中所扮演的角色。剧中的男主角为高级犯罪组织工作,负责潜入人的梦中,引导对象在梦中交出秘密。终于,在某次执行任务时踢到铁板,钻入梦中梦仍然未得手,反而被对方邀请执行另一个任务:到对手脑中植入想法,所谓的“Inception”。

学理上,梦有两种主要功能:帮助你复习你想记住的,和忘记那些需要忘记的。男主角的团队还有几个有趣的人物:负责建立梦境场景的“建筑师”、擅长在梦中变换身份的“关系人”(靠着暗示和控制对方思维,成为他心中熟悉的人物,以便在梦里演戏,对他说话,造成印象)、负责调配配方让众人坠入不同层次梦境的“化学家”,以及男主角身边一开始就有的伙伴,除了拥有一般特务都有的一切功夫,执行力一流外,还负责在出发前调查对方底细,以预测对方脑里会投射出什么状况。

暗示的力量是强大的,人在催眠中所做的、说的种种,其实都是下意识为了讨好催眠者的自然动作。当年红极一时的“前世今生”,说是能在催眠中回溯自己的前世,后来证明不过是众催眠者“想像”出的前世。 Inception 当然是可能的,只是如电影里所说:自我暗示简单,接受他人暗示是另一回事。除非潜意识里尝试讨好什么- 电影主角很成功的利用这个心态,找出对方最深层、最脆弱的部份下手。

许多人拿这部片和 Matrix 做比较。但Matrix 里靠的是破解想像的念力,Inception 却多了Nolan 给的但书- 男主角沫灭不去的记忆。他的黑暗过去,让妻子孩子成了无所不在的记忆,混合在他的“办公室”里。像导演其他作品一样,电影里有两个时序,一个往前,一个往后;一边进行任务,一边发现他的过去。像剥洋葱一层一层,扔下来的皮又层层叠叠堆成一朵荷。

剧情、画面、选角都很精彩,音乐纯属一流,重点是难得的聪明。四层梦境用时序分开,梦的越深,时间过的越长,真实世界的十小时是梦里的一个礼拜,再往下去就成了半年、十年,第四层甚至到时间以外的Limbo (天主教里介于人世和地狱天堂的边缘地带灵薄狱) 去了。男主角和妻子在那度过半世纪,把所有美好记忆,现实中得不到的美好事物都建构其中,流连忘返。直到男主角决定回来,告诉妻子,让我们死亡,到另一头去...... 那里才是真实。结果这句话在醒来以后仍然深植妻子心中,让她迟迟无法回到现实,终究走向死亡,到“另一头”去。

我喜欢想像。我喜欢想像更甚于做梦-其实一样。学理上有lucid dream (清醒梦),让人在半梦半醒间控制梦的进程。我也有朋友能在睡前选择背景人物,却不能决定剧情。做梦是睡着想像,想像是醒着做梦。我的想像比梦还真实,还清楚,从剧情、背景、到角色都是我的。我能从回忆找出道具和素材,自然也能把想像当作经历、回忆。现实不过是个排练场,或什至只是档案夹、资料库、道具柜,装满可在想像中利用的素材。那里一切如此清晰、明朗、真实、绝对......。

一切总是有些逊色的,比起那金色森林来。既然记忆能够随意修改,所有事实都很私人,你还会坚持回到现实来吗


虎牙阿拉斯加雕助理


《盗梦空间》诞生在2010年,九年过后它早已高居在各大影评网站综合排行榜前十之位。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喜爱它的人总会反复观看,而每次多半都会有新的收获。下面的内容,不是标准意义的格式影评,它更多的是对我们时至今日依旧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做一次评断与解析。另外由于电影是一个主观性的艺术品,再加之每个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会导致任何解析都会有人认同而或强烈不认同。



河南大凯子


我喜欢《盗梦空间》这部作品,就像我不喜欢这个名字一样。

我认为这个翻译是最糟糕的翻译之一,可令人惊奇的是似乎从来没人提出过。

《Inception》是电影的英文,从字母上理解很简单就是:开端。可是,也许是为了宣传需要,“开端”变成了“盗梦空间”。

当我第一次观看电影时,我就对这个名字产生了疑问,因为它不仅不成立,而且是错的。

Inception,在这里当然可以理解成开端:因为男主的一个超越人之权利的行为——他在爱人的心里植入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最终害死了他的爱人。

但是深入一下,我们也可以引申为某种具有宗教意味的开端,意指人不可超越自己的权利而希望成为上帝或神,从而去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意识。

盗梦,本身就是错的,梦不可盗,只可以进入,甚至按照电影所说进入他人之梦境,并与其潜意识进行交锋,从而给其造就梦。

至于空间,大概是要说梦之结构,这也是被无数影迷反复讨论的梦的嵌套结构,梦之梦,甚至梦之梦之梦……

但是这看似复杂的结构其实意义不大。一层还是四层,其实都不过是在和梦主的潜意识进行的交锋,每进入一层结构,在电影里似乎意味着更加深入了梦主的潜意识之中。

然而并不是如此,每一次进入,只不过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与梦主的潜意识进行交锋。

我看到有人曾经宣布说自己进入过梦之梦境,我本身没有这样的经验,我无法判断真假,但是我很怀疑那种判断,即每进入一层梦,随着人的潜意识的活跃加剧,在新的梦境中,时间就会因为意识的加剧活动而变得更加缓慢。

在我看来,梦本身就是对时间的取消,在梦境里,并没有时间和空间,如果存在确定性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做梦就是在创造记忆。但是我们的梦境从来也不会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尽管偶尔它会作为意象反复出现。

为了确定我没有误读,我又重新观看了《Inception》。从第一句开始,我就确定了我记忆中的观看是正确的。

“What‘s the most resilient parasite? An Idea.”

整篇故事起源于男主迪卡普里奥和爱人的一个共同的疯狂的幻想,他们一起筑梦!!!梦是完全的个体的存在领域,怎么可以一起筑梦?

于是,他们沉醉于这一疯狂而危险的体验里,最后越来越分不清到底谁是现实谁是梦境。

不,也许就像那个药剂师地下室里那些衰老的灵魂,他们知道那是梦境,但是他们更愿意停留在梦境里,而非现实,因为人在梦境里即上帝。

男主和他的爱人在梦里体验得太久,最终越来越沉溺其中,于是五十年过去了,他们创造了一切可以创造之物。

但是她却忘了,在这创造之中,她已经失去了自我——女主已经不愿意在出来了。她甚至藏起了她走出梦境的图腾。

可是,五十年的创造,已经耗尽了所有的记忆材料,那依然是一个荒芜的世界。导演诺兰说得很清楚:Unconstructed dream space。

很多人将之解释为:荒芜的梦境。从字面意义来说:是无结构或者无内在的空间。非要延伸为荒芜,勉强可以。

但是我觉得更好的翻译是:无内在驱力的存在。是的,梦境的内在驱力因为随着做梦越来越多,现实经历越来越少,它在消耗自身。最终成为死寂。

可是,很多人肯定会认为,这并不成立,因为在梦境里,人可以筑造一切。因为电影无数次给我们表现了这一可能。

那为什么在最后,男主和爱人的梦境里,只有他们和他们的孩子?

这其实很简单,再伟大的筑梦师,可以还原记忆中任何一个场景,一件事物,但是在梦境里,这都是在消耗他们的记忆,梦境只能是消耗而不产生。并且无论梦境里的喧闹多么持久,筑梦的世界多么宏伟。

其实,由于梦主和爱人是梦境的上帝,这一切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全知全能取消了一切秘密,也因此取消了一切意义。唯有绝对的爱,才是梦境的全部。

但是男主和爱人不一样。他依然渴望现实的生活,也许,仅仅是也许,因为女人对男人的爱的渴望是全部的,于是,她不愿意在走出梦境。因为既然梦境是如此之单纯和美好,为什么一定要出来呢?

于是,在此刻,电影的关键词出现了:Inception. 其实在这里,应该是:Incepted。

男人找到了女人藏起来的图腾。通过图腾的无限旋转,促使爱人确认了她的梦境,从而修改了她的意识。

但是这一修改,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那就是爱人产生了一个无法消除的印象,即在她的意识中,图腾始终在旋转,在现实里,她也无法消除这个想法。

为什么会如此?假如爱人自己旋转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一个杂技演员可以做到高难度动作,但是这并意味着外力粗暴的压迫下她就不会受伤,实际上,杂技演员一样会扭伤。

导演在这里说出了一个最简单的想法:人不可以去修改别人的意识,否则一定会导致被修改的人的人格紊乱。

其实,在一开始,当男主和爱人一起筑梦时,危险就时刻存在了。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借喻:即便是最深的爱,也不能触及彼此的潜意识中去。

我们不知道诺兰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但是在电影里,爱不应该跨入彼此的梦境,即潜意识里去。

这是什么意思呢?

爱的不竭动力不仅仅在于彼此的深入,而在于彼此共同的创造新的生活,拓展新的自我,这才是爱的动力的源泉。

我看了很多人解释这部电影,焦点都集中在了结尾,那个旋转的陀螺会倒下么?即男主到底是在梦境还是现实里?

细心的观者终于找到了证据了,即一直没出现的男主的图腾可能是在梦境里出现的戒指,而在现实里没有出现的戒指。因为戒指的缘故,他们确定了男主是在现实里而非梦境中。

这一结果很好地避开了《禁闭岛》式的悬疑。可是这有意义么?

我觉得毫无意义,如果我们仅仅要从理论上去探讨这种可能性,那么我从一开始我就觉得影片是不成立的,因为我坚持认为梦是取消时空的意识。

但是我在很多的评论里,依然看到了一个极有意思的评论,从文字上看,应该是一个女孩写的。

她认为:其实这部影片都在艾伦佩吉的梦境里,是她和男主的岳父筑了一个梦境,来消减男主因为对她爱人的植入而产生的无法消除的愧疚。

真是天才的想法。虽然不成立,假如艾伦佩吉的方法可行,那么倒推,男主的方法就合法。

但是无论如何,影片告诉了我们,即使出于最深层的爱,我们都不可以行使属于上帝的权力——去修改一个人的思想。

可是不得不说,她敏锐地看到了影片的核心。

不要因各种理论和结构的炫目而影响,其实《Inception》说得故事很简单:人不要企图成为上帝,而去修改别人的想法。

同时,爱不是彼此深入的纠缠,而是独立的个体的不断发展,同时在发展里成就持久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