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醉金迷,愛原來越來越快餐文化,我們因何而愛

特別喜歡電影《只有芸知道》裡的那句旁白“

從前,郵寄很慢,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如今,可能你一生愛過很多人!最終卻填不滿內心。

高離婚率的背後,離婚的理由變得越來越不可思議,婚姻變得越來越隨便。就好像吃飯過家家一樣。成人的世界充斥著各種喧囂,誘惑,紙醉金迷。一生兩人三餐四季彷彿是句空話,如今的愛已經變質。

紙醉金迷,愛原來越來越快餐文化,我們因何而愛



靠結婚暴富-不需努力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努力!計劃靠結婚暴富,好安然度過後半生

室友回來跟我聊天說:“同事訂婚去買新衣服,三金,花了三萬多。買了六套衣服,回來被媽媽罵了,你怎麼買這麼少,你不能多買兩套,彩禮多少錢34萬”

我說“怎麼那麼多,差不多不就行了。”

她說:“為什麼替他省,有什麼用?”

好吧,現在都這樣了。


無獨有偶,一次朋友和我聊天,說到我們共同的一個同學。結婚了,她跟我說“你猜她訂婚多少?我準備驚訝的問道:“多少啊”


她用及其佩服的語氣和我說道“嚇死你,僅僅訂婚三十萬,男孩家有房有車,女孩讓男孩做房產公證,然後又讓賣掉,賣了兩百萬,她獲得一半,又要求在別的地方買,貸款男方父母還……”我確實準備好了驚訝……但這些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太恐怖了。印象中她是哪個溫柔,努力,非常愛學習得人,竟有如此三觀。

有個高中同學在朋友圈裡發道——“老公妹妹訂婚,男方給十萬,女方給十萬,我們家給五萬。”圖片配的非常富有儀式感的訂婚場面。並在文案最後感嘆:“感覺現在的年輕人,一結婚就可以變成富婆”

紙醉金迷,愛原來越來越快餐文化,我們因何而愛


確實如此啊!有的光結婚的錢,足夠下半生吃香的喝辣的好多年不用努力不用奮鬥了,生活不易,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太大了,確實很多人辛苦一輩子,確是一輩子的菜市場、地攤貨。努力是辛苦的,得到的又是可憐的,即使豐厚,優秀。那誰又嫌錢多扎手?誰不想朋友圈裡都是精緻的詩和遠方?日子過的都歲月靜好?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這和家庭的教育觀念和對物質生活過分貪念,否則定不會允許子女的過分要求;其次就是年輕男女的三觀出現了問題,把結婚看做一夜暴富的機會,運籌帷幄



把愛當做樂子-輕薄對待


這也就是諸多男女出軌外遇的原因了吧!什麼忠貞不渝,什麼老婆孩子,沒意思,俗氣。這部分人奉承的價值觀就是

“人活一世很辛苦。爽,開心,刺激最重要”他們不滿足於當前,一切以性為前提,渴望身體的歡愉,滿足。讓我爽,就可以,夫妻、情侶,時間一久就膩了,有點不高興,老子不陪你玩了!


某某公司主管與離婚女下屬曖昧不清,一起工作中眉來眼去,蹦迪,唱歌,相互暗送秋坡,甚至,拋棄老婆孩子與該下屬住到一起。也有情侶相互出軌的事情:“親愛的,我出去玩嘍,別等我了,下樓就與網上約炮對象滾床單。閒暇之餘,還能跟男友進行著愛意綿綿的聊天”真是叫人佩服。


紙醉金迷,愛原來越來越快餐文化,我們因何而愛

因此,各種劈腿移情別愛也就屢見不鮮了,玩樂就是他們的感情態度。


不懂幸福努力後的成果


剩下這部分他們有著純粹的愛情觀,不為世俗,他們渴望一生能與喜歡的人相濡以沫,恩愛幸福,白頭偕老。可婚後也是名存實亡,多少夫妻過著喪偶式的婚姻,他們沒有一句話,卻各司其職,彼此熟悉,卻又彼此陌生,在一起的氣氛如死一樣的沉寂,他們對著手機開懷大笑,他們能與陌生人徹夜長談,互訴衷腸。卻和自己的另一半,話不投機半句多,要麼就是破口大罵,指責,抱怨……心裡卻煎熬難忍。和電影《被光抓走的人》裡黃渤飾演的那對夫妻一樣,他們都沒有出軌,但是卻無話可說,說了不懂,沒有共同話題,心的距離變得疏遠,慢慢的彼此沒有了感情連接。在對方身上找不到出口,就會在別的地方尋找出口。就出現了黃秋生扮演的第三者,

這個陌生人懂她。他跟他聊天,欣賞她,讚美她。這些本該是夫妻互相該有的,我絕對相信沒有電影最後兩人的互相敞開,最後的結局很可能是真的出軌。或者離婚。

紙醉金迷,愛原來越來越快餐文化,我們因何而愛

前幾天與一個多年好友聊天,從她的字裡行間裡透露出,“她過的並不幸福,經常吵架,你知道我沒有上班,他上班,沒什麼話題。各種事,想要離婚……”我詢問緣由,說了一些具體事件,疏導她應該怎樣對待。與她聊了一小時之久,她不斷的反思“我太笨了,我以為有愛就可以了……”是啊,打著愛的名義,做的是愛的事,我們卻讓對方感受到恨意無窮。


我是這麼跟她說的:“錢再多,揮霍無度,也會變成窮光蛋的,愛再多,任意對待,也是會被消耗完了的;親密關係是要靠兩個人經營,維持的,並不是我們有愛,所以可以隨意不管了。幸福是經過努力後的成果!並非結婚就幸福,和愛的人結婚就能幸福!”否則,結局不難想象。

紙醉金迷,愛原來越來越快餐文化,我們因何而愛



在婚姻裡,夫妻雙方應該;少責罵,少否定,多溝通,多讚美,多肯定,多相信二人始終同心,方能夠一生兩人三餐四季,廝守終生。當然了這涉及親密關係的經營,再此不在贅述。


再此不是批判,只是希望我們能夠正確對待愛這件事。讓它恢復它該有的美好與神聖,享受愛。治癒愛和被愛治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