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航天员专供食品,肯德基带火,资本入局,又一个千亿市场将爆发

继星巴克宣布上线人造肉项目之后,肯德基的人造肉项目“植培黄金鸡块”也将于近日开始在上海、广州和深圳三地的餐厅公测。

消息既出,肯德基的体验券瞬间被抢购一空,同时带动人造肉指数大涨。消息爆出当日,来伊份、双塔食品涨停,京粮控股、金字火腿、维维股份、哈高科等多股走强,截止4月23日收盘,仍有16家公司业绩走红。Wind显示,2020年以来,该板块涨幅已达31.37%。

这已不是人造肉第一次在创投圈搅动风波。2019年中秋,创业公司珍肉曾发售出人造肉月饼,曾引发行业小范围躁动。而今,随着星巴克、肯德基、棒约翰等人造肉产品的推出,这个风靡海外的行业,终于在中国有了事实性的推进。

“人造肉”海外巨头终于进驻中国

人造肉并非新鲜产品。当前流行的意义上,这本是航天员专供的食品,并随着Beyond Meat与Impossible Food两家公司的崛起,在海外迅速风靡。2019年,成立10年的Beyond Meat登陆美股上市,当日股价上涨163%,创造了2000年以来最高IPO首日涨幅纪录,并成为“人造肉第一股”。

据外媒报道,Beyond Meat的创始人伊桑·布朗创办这家公司的初衷是通过调整养殖业,来改造气候,从而解决温室效应与气候变迁。在这家公司的背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推特前CEO伊万·威廉姆斯纷纷投资,为其背书。但在餐饮业这一链条上,Beyond Meat一直希望能够进驻庞大的中国市场。

于是,2020年1月14日盘前,Beyond Meat的执行董事长Seth Goldman在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组织的2020年年度零售展会Retail’s Big Show 2020上宣布,希望2020年打入中国内地市场之后。当日,Beyond Meat股价盘中一度飙升18%,冲高回落,最后收涨2.37%,至117.05美元。

可这并没有扫除Beyond Meat进驻中国的阻碍。《纽约时报》曾指出,除却中国人对人造肉的接受程度门槛之外,监管也比较严格。

彼时,监管方面质疑的核心在于对其产品的分类上,Beyond Meat的产品归类为豌豆制品,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肉归类为大豆制品。这在当时,并不符合作为“人造肉”进驻中国市场的标准。

关于人造肉的概念,市场上亦争议不断。整体来看,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人造肉为用传统农作物及其加工品作为食品原料,即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素食荤做,被称为素肉;第二类是用纯化植物蛋白做原料而成的植物肉或植物蛋白肉,将豆类蛋白经过高温、高压等加工流程,使植物蛋白得到类似肌肉纤维的口感,并用血红素等模拟肉类的颜色、风味与肉汁等特性;第三类则是用动物细胞培养生产原料形成的细胞肉或细胞培养肉。

目前市场上广受追捧的一般是第二种植物蛋白肉。无论是“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还是不久前亮相2020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的ImpossibleFoods,其主推的均为此类产品。甚至,人们所熟知的辣条也是这一类的膨化豆制品,甚至有网友调侃辣条为“人造肉plus”。如若再往前数,中国的“素鸡”,也一直被中国人称作“人造肉”。

而今,依靠星巴克,Beyong Meat终于得以完成这件心心念念的事情,这对整个人造肉行业来讲,都是颠覆性的事件。

愉悦、经纬早已入局,人造肉“小风口”已至?

在Beyond Meat等人造肉巨头的带动下,国内市场也早已掀起了一股追逐人造肉的热潮,多家企业纷纷进入人造肉领域。

“真格基金、经纬创投、愉悦资本都在扫这个行业的项目,你去看Starfield(星期零)背后争抢的资方便能看出这个行业的热度。”北京某一线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告诉投中网。投中网查阅工商信息发现,3月12日,Starfield已经完成数千万元融资,由愉悦资本、经纬中国,以及美国植物基投资机构New Crop Capital投资。

据彼时的融资消息,Starfield的最低月产量为1500吨,年产量可达2万吨。公司即将在北京、上海、重庆、苏州、深圳等城市200+餐厅上线。

此外,投中网通过企查查检索,有人造肉标签的正在运行的公司已有2128家。

在这2000余家人造肉项目中,真正做“人造肉”项目的并不多,与当前爆火的“植物肉”型“人造肉”比,目前这些注册公司多还是以素食为主。因为“这个行业还是有技术门槛的”,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目前很多公司都不具备生产‘人造肉’的能力,中国食品公司在这一领域做素食较多,如双塔食品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的豌豆蛋白也属于半成品”。

在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看来,当前整个“植物肉”上下游,真正做这类“人造肉”的企业大约逾40家。当前市场诸如珍肉、Starfield、未食达等叫得上名字的项目,均曾拿到过融资。此外,2020年1月,百草味推出“人造肉”小零食,宣告主流品牌开始向这个行业聚拢。尽管如此,和动辄估值几十亿美金的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相比,中国人造肉行业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不过,创业者却已摩拳擦掌。在投中网得到的某国产“人造肉”的融资BP上,该项目将中国无蛋白肉市场3年内保守估算300亿人民币增量,而10年内,肉类替代品(植物肉+细胞肉)10年内有望成为3000亿新兴市场。当前,该项目曾于2019年下半年拿到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目前正在积极寻求天使投资。

天风证券研报则显示,2019年全球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121亿美元,2025年将达到279亿美元。

“与其他行业相比,人造肉的整个链路非常清晰,前期研发成本较高,但稳定口味之后,标准化的工作并不难,后期主要拼销售能力。品牌方面主要有两条路径,要么做成直接对标C端的标品品牌方,要么给肯德基、三只松鼠等供应商供货。因为后期可能会成为肉类品牌的竞争品,通过并购等方式退出也较为容易。”李荣告诉投中网,他同时透露,也有上市公司正在寻求这一赛道的投资标的。

价格远高真肉,行业尚处“导入期”

尽管被星巴克、肯德基们的节奏带的热闹,但以此认为人造肉市场一片乐观还为时尚早。

在4月22日举办的一场行业直播中,市场调研公司数字一百副总裁熊瑛表示,根据其机构不久前的一份在线调查,植物肉概念当前在国内有一定的认知广度,但缺乏深度,消费者的正确认知率仅不到四成。而对于已上市的植物肉产品,提升口感是保证现有消费者持续食用的第一课题。

而据社交媒体上,网友晒出的星巴克的“人造肉”产品,对其口感评价多为未达到与真肉的“逼真”程度,好奇心远远大于需求驱动。

此外,“贵”似乎是目前植物肉食品的通病。当前,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的素肉价格略高于普通肉类,230克大约28元,比起真猪肉的售价格并不占优势,这也成为拦住许多消费者的门槛。

“虽然整个行业是处于风口期,有资本端极力推动,但因为高技术门槛,目前仍处于很窄的赛道。此外,‘信息不对’是人造肉生产商当前面对的一大难题,即消费者对于‘人造肉’这一事件的接受与理解程度。好不好吃是一个直接问题,但真正的问题是,它的它替代蛋白供给能否真正替代肉类。”朱丹蓬表示。

尽管如此,朱丹蓬依然认为,这终究会是一个朝阳行业,目前处于导入期,需要理性看待这种发展过程,“大概五年后,政策端、资本端、产业端及消费端都会发展的比较成熟,从长远来看,这个行业未来依然有着很大的潜力。”

(据受访者要求,文中李荣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