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產業聚能點亮鄉村振興路

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李關平

通訊員 陳紅豔 張博

“一個月之間,已經往廣州發了3萬斤蘑菇,剛剛他們又下了單,要加大發貨量。”4月25日,在定安縣龍湖鎮居丁村的南科食用菌生產基地裡,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孔利通過電話與外地的收購商聯繫後,將這個好消息分享給記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後,基地的訂單量逐步向好發展。”

當前,南科食用菌生產基地可以全面培育生產豬肚菇、袖珍菇、靈芝、茶樹菇、草菇、香菇等食用菌。去年,基地產值達2000餘萬元。“我們富裕了還不行,要帶動所有的農民兄弟一起致富。”吳孔利介紹,當前公司已經先後帶動380多戶貧困戶脫貧,基地裡的工作崗位也優先向貧困群眾敞開。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輸血式”補貼補不出全面小康。近年來,定安縣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返鄉能人帶頭等方式,大力扶持農村產業發展,引領薄弱村、貧困戶通過奮鬥收穫“穩穩的幸福”。

龍頭企業活力足

帶動村民致富更穩當

“豬打完疫苗之後會有一些不適反應,注意觀察一段時間,有問題及時和我聯繫。”近日,在定安縣新竹鎮白堆村,村民吳多文正在為同村村民講授養殖技術。從貧困戶搖身變成當地的養豬能手,吳多文說,這要感謝南華養殖專業合作社。

過去的白堆村因為產業單一,全村430戶有227戶是貧困戶,貧困發生率高達52.8%。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都富了才是真正的富。為此,白堆村致富能人李南華決心儘自己的力量,帶動更多的鄉親富起來。

說幹就幹,李南華在村裡建起了合作社,先後投入百萬元,以“岸上養豬、水面養鵝、水下養魚”的立體養殖模式發展養殖業,建成南華綜合生態養殖園。合作社養殖的黑豬,嚴格按照定安黑豬技術管理規程等要求管理,基本做到了品種優質化、飼料專門化、防疫規範化、設施標準化和廢棄物無害化。

同時,園區還先後與海南大學、海南農科院、中山大學、深圳市聯眾食品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承擔了國家地方品種資源定安黑豬原種保護和改良開發、疫病防控和適度規模標準化生態養殖技術應用研究等科研任務。

經過多年發展,園區養殖的定安黑豬賣到了廣州、深圳、佛山等地的高端超市,並通過產業幫扶、技術傳授、提供就業等方式帶動287戶貧困戶全部順利脫貧。

如今,南華綜合生態養殖園區已成為定安縣畜牧產業“四大園區,一條產業帶”總體佈局中的重點園區之一,是定安縣打造園區經濟,促進畜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南華介紹,在發展過程中,園區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為主體,以合作社為紐帶,以企業為龍頭,以基地為平臺,以科技為支撐,立足特色資源,創新發展方式,培植優勢產業,打造特色品牌,帶動農民增收,為實現鄉村振興蓄積力量。

“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必須緊扣‘產業興旺’這個關鍵,充分激活農村自身‘造血’功能。”定安縣委書記陳軍說。

返鄉能人理念新

打造新型農村經營主體

一條水泥路蜿蜒繞村,路邊檳榔林綠意蔥蔥。走進定安縣新竹鎮次灘村,古物、綠林和有趣的自然學堂,一一呈現在眼前。

“我們‘販賣’的是一種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返鄉青年胡詩澤說,除了良好的自然環境,這裡能夠讓城裡的孩子體驗爬樹、捉雞、撿雞蛋、露宿野餐等樂趣。

2015年,胡詩澤從工作了10年的上海辭職回到家鄉,將精力放在次灘村的建設上,想讓村莊重現生機與活力。當時,次灘村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務工,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深切感受到家鄉與外界的差距後,胡詩澤認為,要振興鄉村,既要凝聚村莊內部力量,也要懂得藉助外力,從外調動社會資源。

經過考察學習和思考,胡詩澤決定在村裡建民宿、餐廳,並發展農業種植、養殖項目,“只有把項目做起來,才能讓村民們有更多致富的渠道。”

為此,胡詩澤與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發展靈芝雞和虎奶菇產業。經過3年半的努力,除了帶動本村的農戶外,還帶動周邊村莊一起發展林下經濟。

同時,胡詩澤還通過對虎奶菇進行深加工,生產虎奶菇檸檬醬等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胡詩澤和團隊還幫助村民將花生油、甜筍等產品進行線上銷售,取得良好效果。

與此同時,次灘村顏值愈發美麗:荒地變林地,草地變學堂,臭水溝變魚塘,破房子變民宿……僅2019年,次灘村就迎來了3500多個家庭,體驗鄉村之美。

在定安的鄉村振興建設中,返鄉大學生的身影隨處可見——黃竹鎮返鄉大學生探索建設生態農場,在荒地裡種出了有著“大自然清新”味道的有機蓮霧,帶動周邊多個村莊發展生態種植;翰林鎮返鄉大學生服務隊連續多年開展愛心公益支教、環保騎行、高考填報志願、學習分享會等暑期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返鄉大學生能人帶頭的模式,為當前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理念、新思想,為打造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定安縣委副書記、縣長李開文說,近年來,定安充分發揮返鄉大學生思想新、眼界廣、知識全、能力強的優勢,引導他們返鄉創業,創建了一個個的鄉村好圖景。

政府服務意識強

激活產業發展“活水”

“既能學到種植技術,增加收入,還能照顧家庭,真心感謝政府的幫扶和帶動,讓我摘掉了‘貧困帽’。”在富文鎮大里村秀珍菇栽培示範基地,村民羅海榮感慨地說道。

羅海榮一家五口人原本只靠丈夫在外打零工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十分困難。2016年6月,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效,脫掉“空殼村”的帽子,大里村委會發展起村集體特色產業——秀珍菇種植,羅海榮從此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當上了秀珍菇種植工。

“一直以來大里村缺少支柱產業,農民的收入來源單一又零散,政府大力提倡的‘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幫扶模式為我們指明瞭方向,不但盤活了村集體經濟,村民們致富有了盼頭,創業積極性也高了起來!”大里村黨支部書記葉學堅說。

“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定安做活特色產業,增強‘造血’功能,實現貧困戶長遠脫貧。”定安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定安強化服務意識,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方式,抓住產業這個“牛鼻子”,大力實施產業扶貧,把資源優勢潛力轉變成發展能力,拓寬貧困群眾致富門路。

從定安縣政府為果農與企業牽線當“紅娘”,實現水果生產與銷售的無縫對接;到成立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開啟定安縣電子商務力促產業扶貧的新模式之路;再到引進南國健康產業園等優質企業,調優產業機構,定安激活產業發展的“活水”,讓產業發展遍地生花。

“以產業為引導,能增強貧困戶致富技能。”陳軍說,產業的普及帶來大量勞務需求,激發貧困戶發展動力。為此,定安在產業扶貧中,採取點線面結合方式提供技術培訓和跟蹤指導,增強貧困戶發展的致富技能。

定安還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扶貧產業”模式,通過政府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優勢電商品牌,解決扶貧產品銷售的“最後一公里”問題。為了更好地發展產業,實現鄉村振興,定安加快農村物流配送平臺建設,確保在今年內已建成的村級服務站點100%投入運營。

此外,定安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明確今年將基本建成45個特色鮮明、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社會主義美麗鄉村。

與此同時,定安計劃到2021年,爭取落戶塔嶺園區的全省知名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家以上,進一步帶動農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本報定城4月25日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