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四書》、《五經》中選擇一部自己來修學,你會選擇哪一部?為什麼呢?

揚光666


四書五經,儒家經典,雖然孔子“述而不作”,但是,《論語》直接記載孔子的言論,而孔子是儒家之祖,理所當然《論語》應排列第一。《易經》並不是孔子之作,也無孔子言論,怎麼成了四書五經之首?

《論語》有孔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然而《史記》記載的孔子曰卻沒“五十、無大過”之辭,而是:“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朱自清考證:

《論語》雖有“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但另一本子作“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

“亦”,“易”,音同字不同。古代書籍靠手抄,抄錯字或故意抄錯,亦變成易,變成了孔子學《易》,也是有可能的。

孔子學《易》,述而不作,怎麼可能作《易傳》?

並且,孔子作了兩本不同的《易傳》。通行本《易傳》,包括《彖》,《象》,《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

帛書《易傳》包括《二三子問》,《系》,《衷》,《要》,《繆和》,《昭力》

孔子述而不作,卻作了兩套文字不同的《易傳》。

關鍵是,帛書《易經》與通行本不同,兩本不同的《易經》,哪本才是真《易經》?


有話少說


分享我的觀點,閱讀《四書》《五經》既可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

如果從《四書》《五經》中選擇一部自已來修學,我會選擇《中庸》。

為什麼呢?因為,《中庸》也是《五經》《禮記》中的重要一篇。何為“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其實就是一種處世方法,這種方式融入人的行為方式,就自然成為一種“道德”素養,說白了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是用中正中和的方式做人做事,《中庸》還可以說成是修身哲學,如書中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也,明則誠也。說的就是心誠跟明理的關係,如果理順了,讀書的人可受益一輩子。才能到了至善至誠的中庸境界。有句俗話說的好,前人騎馬我騎驢,後面還有推車的。總之,中庸之道就是做人做事不走極端,而是要找到最適合的方法,使人生變得更完美。


不忘初心136533244


如果有時間的話,這些書都值得用心翻一番,讀一讀,瞭解國學經典。如果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本,我會選擇《詩經》這本書。

《詩經》中的大多數作品是民歌,作者多是勞動者,寫著生活大小事,表達著最淳樸真摯的情感。幾千年後讀來仍意境美好,讓人不能忘懷,許多詩句被人們引用,常用的成語就有許多出自《詩經》。

投桃報李,出自《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愛莫能助,出自《詩經·大雅·烝民》:“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人言可畏,出自《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邶風·擊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國風·王風·采葛》

……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當我讀到這樣的詩句時,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似乎再多的文字也比不上原詩,短短的句子,蘊含的深意。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的那一方。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瞭解我的人,說我心中憂愁;不瞭解我的人,以為我有什麼要求。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錄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11 篇,可謂文學之源。詩歌之美,美於韻;詩歌之美,美於情;詩歌之美,美於景。歲月掩蓋不住它的美好,它點綴了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我們的生命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