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沉鬱悲涼,是文學家共有的氣質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一位傑出作家,創作了15部小說、兩部文學論著,大量隨筆、漢詩、俳句以及文章,表現出深遽的哲學思辨力、卓越的藝術才華和豐富的精神世界,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樹立了一座精神文化豐碑。

夏目漱石文學創作內容豐富,涉獵廣泛,涵蓋了文明批評、社會弊端、民族未來、個人本位、知識分子的命運及作用等等,但核心主題始終圍繞著對人類生存意義的關注和探索。

除此之外,無論他的作品內容如何的千變萬化,唯一點不變的是作品中那不可忽視的一抹沉鬱悲涼,在字裡行間傾瀉而出。

夏目漱石的沉鬱悲涼,是文學家共有的氣質

夏目漱石的這種沉鬱悲涼,是文學家共有的氣質。比如說,中國作家莫言和西方作家馬爾克斯。

莫言和馬爾克斯都是世界性的偉大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有一種共同點,那就是有由對個體的關注,延伸到對現實、對社會、乃至對整個人類關注的作家使命感。這份責任感驅使著他們或抨擊現實,或呼籲大眾,體現在作品中,便是筆下的這種沉鬱悲涼。

無論是具有西方文化的作家,還是具有東方思維的作家,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如此。雖然他們的作品都有獨屬於作家的特質,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便是作品中呈現的這種沉鬱悲涼。

本文且選擇西方作家馬爾克斯和中國作家莫言以及夏目漱石為代表,談談世界文學家這份共有的氣質。

1. 夏目漱石的憂心

夏目漱石所處的時代是日本的明治維新的社會轉型時期,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碰撞和衝突,給夏目漱石和其他知識分子帶來了靈魂上的震動。

在那個時代,當時的日本人崇拜西方文化,他們認為日本傳統的衣食住應廢除,全面實行西化;日本的語言要廢除,學習英語;甚至人種都要改良,與西方通婚改善血統……整個民族的內在精神世界幾近崩塌。

在這種全國盲目的效仿西方的情況下,夏目漱石憂心忡忡,欲以其文學喚醒國民之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明開化,實現日本人精神上的真正獨立。故而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包含了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其作品描寫了日本明治的現狀,真實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給當時的文學界帶來了重大的震動。

比如,《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在這部長篇小說中,夏目漱石通過一隻貓的視角,描寫了貓在主人家的見聞,描寫刻畫了明治時代文明開化時期一群憤怒又迷茫、清高又無能的知識分子對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不滿,卻又無力改變現實,而只得聚在一起嘲諷世俗、談談風花雪月、虛度時間的種種場面。由此對日本近代的文明開化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批判了明治時期倡導的"文明開化"中存在的各種虛偽、無恥和低俗。

夏目漱石的沉鬱悲涼,是文學家共有的氣質

同時,夏目漱石還通過貓的視角,對新興資本家進行更加辛辣、更為猛烈的抨擊。比如,資本家金田及其夫人是徹頭徹尾的拜金主義者,利用金錢和權勢不斷地欺壓著"苦沙彌"這種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

比如,發表於1914年的《心》,故事很簡單,是圍繞一個女人發生的故事。它講述的是,"先生"結識並愛上了房東家的小姐,但遲遲不表白自己的心意。之後 "先生"的好友K受邀住進了房東家裡,也愛上了小姐,K向"先生"表白了自己的心事。"先生"在表面上批評K"不求上進",背地裡卻偷偷地向房東太太提親。夫人也答應了他的請求。知道了這一切真相之後的K在絕望中自殺了,同時K的死也留給了"先生"一生難以忘懷的不安和自責,終於也因明治天皇的故去而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在小說中,夏目漱石以推理的手法,對先生"罪惡"的記憶進行一步步的"解析",若從人性來解讀這部小說,可以認識到人類心靈深處的"惡",先生的這一生,愛情、友情和親情的情感發展歷程,是對人性和人心的一種揭示。

夏目漱石以作家敏銳的洞察力和感悟力,對社會現實、對人性和人心進行深深地思索,以其橫溢的才華,

剖析了現實人生的虛無與絕望,揭示了悲涼人性中的自私與殘酷,在細膩的筆調中呈現出沉鬱悲涼的底色。

2. 莫言的悲愴

莫言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他曾在農村生活了21年,經歷過飢餓,經歷過混亂,經歷過孤獨。成年之後,參過軍、做過記者,後來成為作家,發表了大量的作品。

夏目漱石的沉鬱悲涼,是文學家共有的氣質

莫言的作品呈現出一個個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在精確的現實描摹中摻入似是而非的記憶、離奇古怪的幻想以及本土的民間神話、傳說或童話,故事情節奇譎多變,充滿著魔幻現實主義筆法,不僅是對荒謬的社會現實的反諷,同時又是站在人類的高度去描述個人和民族的悲苦遭遇,用一顆憐憫的心感受著人們的痛苦,充溢著沉鬱悲涼的色彩。

比如,《蛙》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半個世紀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折射出中國在實施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其中,"女媧一青蛙一娃娃"是《蛙》這部小說的三重隱喻。女鍋造人,蛙是多子的象徵,因此,"青蛙"意象便與人類生育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計劃生育前,姑姑以婦產科醫生的身份被人們尊稱為送子娘娘。後來國家出臺計劃生育政策,成為一個計劃生育工作者的她不僅大肆宣傳,還採取各種極端的方式,甚至六親不認,和公安機關配合,親自上陣捉拿孕婦。在眾人眼中,姑姑儼然成為了一個十惡不赦的魔鬼,遭萬人唾棄。這就是一個計生工作者的悲劇,姑姑的一雙手,將數千名嬰兒接到人間,也將數千名嬰兒送到地獄,這也是那個時代眾多人的悲劇。

在這部小說中,莫言藉助這一敏感的題材表達了人在現實面前無論做何種選擇,被迫或主動地承受生命之重或生命之輕之後,倍感痛苦卻又無可奈何、無計可施的一種境遇,思索了生育對於人類的重大意義和時代的侷限性,給人以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比如,莫言《生死疲勞》中,講述了地主"西門鬧"被鎮壓槍斃之後,先後經歷了六道輪迴,化身為種種動物,分別通過驢、牛、豬、狗、猴以及最後轉世為人的眼睛,多角度、多視維地目睹、見證了中國社會的近百年的歷史變遷,最終完成了動物到人的視角下的人性和現實的批判。

"以虛幻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是莫言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這句話確實很恰當、很準確地形容了莫言的作品,他在小說中不僅呈現出個人的悲劇性,更是折射出民族的悲劇性和時代的悲劇性,字裡行間都流露出悲涼的感傷。

3. 馬爾克斯的孤獨

馬爾克斯,是榮膺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拉丁美洲哥倫比亞知名作家,他是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說家,"其長短篇小說以結構豐富的想象世界,其中探混著魔幻與現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

夏目漱石的沉鬱悲涼,是文學家共有的氣質

提到馬爾克斯,不得不說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獨》。這本小說以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神秘而坎坷的經歷和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小鎮百年的興衰浮沉為主體內容,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

《百年孤獨》中無處不顯露出孤獨的意蘊。這種孤獨不僅是一個人的孤獨,還是布恩蒂亞一個家族的孤獨,親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是均以失敗告終。每個人都生活在孤獨中,直至死亡。

比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的現實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於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奧雷里亞諾最終每日鍊金子作小金魚,做好後便放到坩堝裡熔化,重新再做,他過著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阿瑪蘭妲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庇拉爾·特爾內拉在與不同男人的糾纏中麻醉自己……

同時這部小說還由一個家族的悲劇性延伸到了民族的悲劇性。小說中反覆提及西方資本國家的入侵給"馬貢多"小鎮帶來的巨大損失。"缺乏文化的歸屬感,在紊亂的心理狀態下,在貧困與落後的泥沼中掙扎,結果是越陷越深,這就是馬貢多鎮人孤獨的癥結所在。"

這種無處不在的孤獨和悲涼充溢著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也體現在他其它的作品中。比如,《枯枝敗葉》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在極端的孤獨中度過;《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裡的上校,每週都在絕望的孤獨裡等待永遠也不會寄來的撫卹金,他等了一輩子,也孤獨了一輩子;《族長的沒落》中主人公族長擁有無上權力的同時,也擁有無盡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阿爾薩來大半生都在忍受愛而不得的孤獨。只是《百年孤獨》裡的人則是孤獨到了極致的代表,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被貼上了孤獨的標籤。

夏目漱石的沉鬱悲涼,是文學家共有的氣質

馬爾克斯以一個作家敏銳的洞察力,深刻洞悉到了民族的孤獨,乃至全人類的孤獨本質。在他的作品中,無論是哪種類型,愛情也好、權力也罷,永遠不變的是"孤獨和悲涼"的主題。

"我認為他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溫暖的精神的家園。"莫言曾這麼評價馬爾克斯。誠然,馬爾克斯的作品中固然充滿了孤獨,充滿了悲涼,但從中包含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對苦難人類的憐憫。

4.沉鬱悲涼,是世界文學家共有的氣質

莫言在京都大學演講《文學有自己的道路》中提到:"好的作家雖然寫的很可能是他的故鄉那塊巴掌大小的地方,很可能只是那塊巴掌大小的地方上的人和事,但由於他動筆之前就意識到了那塊巴掌大的地方是世界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那塊巴掌大的地方上發生的事情是世界歷史的一個片段,所以,他的作品就具有了走向世界、被全部人類理解和接受的可能。"

誠然,夏目漱石、莫言與馬爾克斯雖然是來自不同的民族和國家的作家,他們的作品中也都帶有著濃郁的民族文化印記,但是從深層次來看,更是密切關注人類精神狀態的作品,因而獲得了廣泛的認同,流傳世界,流傳千古,成為不朽的經典之作。

夏目漱石的作品是這樣,莫言的作品是這樣,馬爾克斯的作品也是這樣,他們不僅是東方和西方的文學大家,也是對現代文明洞幽燭遠的思想家。他們站在人類的角度,藉助於對一個人、一個小鎮的生活描繪,讓我們看到了整個世界。

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有著批評的勇氣、有著質疑的精神,有著悲憫的情懷,有著真善美,也有著假惡醜,他們都在作品中將個體人物與民族性格、民族命運聯結在一起,甚至不止關乎民族,更關乎全人類的命運。

他們的作品帶有著作家個性、自身民族文化和時代精神,站在人類的高度,以沉鬱悲涼為底色,關注變幻的個體命運,揭示覆雜的人性內涵,凸顯現實的人的困境和時代的變遷,正體現了當代中外作家的共同的關注點和共同的氣質。


夏目漱石的沉鬱悲涼,是文學家共有的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