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什么标准?抗得住流感和大病吗?

01 引子

还记得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吗?一场感冒带来的中产家庭大地震,是不是也曾震动过你?

中产什么标准?抗得住流感和大病吗?

02 什么样的家庭,算是中产?


在约定俗成的概念里,通常认为中产家庭有以下主要特征:

1. 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方面,居于社会中上区域;

家庭成员通常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较强职业能力和匹配的家庭消费能力;

有一定的闲暇时间,有能力追求较佳的生活质量,工作方面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有较好的公民意识及公德心。

2.拥有房产和家用汽车;

根据十六大相关报告,小康的住房标准为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2平方米,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在现实中,上述标准可能有一定弹性;(如一线城市,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实用住房面积36平米可能已经算是小康之家,但其他地区,可能就需要相对较大的面积才符合预期。)

除此之外,还应配置一辆(或以上)家用汽车。

满足上述两条,基本已经被视为属于小康家庭,但个人认为,中产家庭还应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所以如果能满足下述条件,则更为稳妥。

3.拥有一定的“被动收入”;

拥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如可出租的房产等)或可产生投资收益流动资产(现金、存款、证券、基金等),即拥有一定的“睡后收入”。

4.家庭的生活压力较为可控;

有能力赡养老人,能力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同时,家庭总风险相对可控。(即面对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有一定的风险管理措施,不至于因病快速返贫,或失业之后生活水平快速下降。)

想判断家庭是否已经属于中产?算算资产负债比吧。

举例而言,如果家庭拥有一套房产,但同时有高额房贷,家庭薪资收入的一半都需用于还款,有一定金额的存款,但远不能抵消负债,这就属于表面风光的伪小康。伪小康家庭若想长期保持一定生活品质,需要家庭成员在健康、工作方面等方面都有绝对的稳定性。

前文提到的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其实已经算是有选择的幸运儿了。

中产什么标准?抗得住流感和大病吗?


中产的中年人,最怕什么?病。


大病,真的是我们的宿命吗?

很多接触过保险的人,都会听到过72%这个数字:人一生罹患重疾的概率。

这个数字,是真的吗?有专家根据银保监公开的数据(《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年)进行计算,并得出以下结论:

  • 罹患重疾的概率和年龄成正相关,并且在55岁之后急剧上升;
  • 男性罹患重疾的概率明显
    高于女性;
  • 按目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6岁计算,男性终身罹患重疾的概率为54.947%,女性终身罹患重疾的概率为41.951%。(也就是说,若男性平均寿命达到83岁,女性平均寿命达到88岁,则概率会上升至72.18%)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72%的数字并不严谨,但大病,其实真的离我们并不遥远。

流感不小,大病很大。

讲个真实故事吧。我有一位女性长辈,曾经因重症入住BJ医院ICU。(比较好的三甲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的医术医德都较好。)

但她在ICU内的感受,却仍然直接促使她之后与家人签立了条款明细的预嘱(生前预嘱,Living will,指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是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主要目的为实现尊严死亡。

为什么呢?我问她,于是她向我讲述了某一夜,身边的病人喊了一夜,最终在每二天走向死亡的细节。实话实说,听的我头皮发麻。但出于某些原因,还是不加细述了。

最后她说,人走到最后一步,在医院的病床上,没有亲人,没有自己的衣服,没有手机,没有和外界交流的办法,若是昏迷也就罢了,若是神智尚清但肉体已经失控,这时,所有的其他红尘羁绊,都不重要了,只有痛苦才是真实的。无论于当事人,还是于旁观者,都是巨大的折磨。

除生死,无大事。向死而生,珍惜眼前人,过好每一天。

病人生病之前,多数都没想过这样的病会与自己有关。

大病之后常见的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详见库伯勒·罗斯,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医生的“五阶段悲伤理论”。)

你能不能想像,前四个阶段,短短八个字里,能有多少血与泪,有多少痛苦与悲伤?

无论是《人间世》里的离合悲欢,还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亦或是身边的亲人的真实案例,都证明了,一个人的大病,就是全家人的战斗。

然而,病过之后,才会格外珍惜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亲人生病之后,家人才会意识到,能够平平安安生活在一起,已经是不得了的幸福。

人到中年,形似中产,事业、家庭、健康、每个球都在手里抛着。哪个可以失手?哪个可以再来?

惟有身心健康,才有资格继续战斗。

累了吗?歇口气。

中年人,病不起。

中产什么标准?抗得住流感和大病吗?

你的家人有生过大病吗?现在,他/她还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