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这是不墨大叔的第238次推送


1

大家好,我是不墨。

5月4日那天b站《后浪》广告片在我的朋友圈刷屏,很多朋友想让我“展开讲讲”。

这些人分为两拨,抱着完全相反的态度,一方觉得热泪盈眶,另一方却冷嘲热讽,两拨人对我有着完全不同的期待,说白了就是想让我“站队“。

抱歉让你们失望了,针对这个话题,还真没什么好站队的。

但这种现象很有意思,甚至暗藏陷阱,所以还是可以展开讲讲。

从年龄上来说,我想我应该是符合片中“后浪”的定义的,哪怕我只是后浪中比较比较靠近前浪的一员。起码心态上是这样。

换句话说,我恰好在这条广告片的“射程范围”内,我也应该和弹幕里疯狂刷着“泪目”的年轻人一样,热泪盈眶。

但是我没有。原因只有一个:

我没有任何代入感。


从技术上来说,b站这条片子无可指摘,何冰老师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他的台词功力炉火纯青,形象也符合这条片子调性:前浪代表,一身正气。

《后浪》的文案也非常有水平,它具有一种不易察觉的煽动性,在中途替换了很多概念: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这个“你们”,到底是谁?

片子分为两个版本,b站版和央视版,b站版剪进去的up主更多,央视版在素材选择上更加谨慎。

哪怕如此,这些素材也有个很明显的共同点,都有不加掩饰的消费主义倾向。

素材中的后浪们:要么拿个ipad pro+apple pencil “学习一门语言”,这套设备加起来过万了;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要么“学习一门手艺”,但手办这门“手艺”几乎只有烧钱一个用处;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要么高空跳伞。我查了一下国内最便宜的跳伞俱乐部,也要近4000元一次,如果要拍摄还要另外加钱,想要有个好体验,花费上万应该很正常。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要么是影视玩家。以视频中出现的影视飓风团队为例,他们的常用相机之一是Red牌的,售价六位数。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除了以上这些烧钱项目,片中出现的其他画面也不遑多让。比如潜水,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海上漂流,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国外旅拍,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随便一个项目的花费都是上万起步,这还没算各种沉没成本。

以上up主本身有错吗?当然没错,他们活得很精彩,观众们看得也很开心。

b站有错吗?他们拿出头部博主素材,剪一个广告片也没毛病。这种做法也不是b站首创,隔壁YouTube做Rewind年终总结都做了快10年了,基本也是同样的套路,激动人心的音乐配上全年高光合集,播放量年年破亿。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既然以上都没错,那错在哪里?

错就错在:五四青年节这天,官媒纷纷转发这样一条广告片来涵盖年轻人。这就显得有些怪异了。

试问,哪个普通“后浪”能活得像视频里展示的那样?我就问问在座的后浪们和曾经的后浪们,你们有几个做过上述事情?又有几个拥有视频里展现的那种生活?

谁还不是被996毒打,背着房价带来的压力,努力坚持下去?外卖小哥不是后浪?抗疫一线的年轻医护人员不是后浪?工地搬砖的年轻工人不是后浪?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由此,《后浪》引发的一系列关于“阶级”的争议,就显得理所应当。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不少人认为,b站这次“翻车”了。

但你有所不知,b站非但没有翻车,反倒是营销效果非常好,只是你看不明白b站收割的手段罢了。


2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你要知道目前b站商业化的处境。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近期接触了市面上所有大平台:微信、微博、头条系、快手,b站。有的是自己找上门来的,有的则是我们主动联系。你能想到的大平台,我一个都没放过。

从接触到合作再到优化细节,调整策略,以上的工作花了我整整一个月时间。而这么多平台看下来,只有b站是最特殊的:他们的流量是最贵的。

举个例子,你在手机客户端上看到的信息流广告,其他平台的竞价大概是一块钱左右一个点击,效果有好有坏,但大体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但b站就不同了,就拿他们app推荐页里出现的信息流广告来说,一个浏览40元起步。

这是个什么概念?意思就是你在推荐页随便滑几页,就可能要花费广告主几百块的成本。

具体到一个财季,2019年第四季度,b站的广告营收增长81%,高达2.9亿元。

什么类型的产品才能撑得起这种程度的消耗?游戏。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每天烧这么多钱,广告主难道都是傻的?当然不是,这就要考虑到b站的用户属性:谁才有资格消费这些氪金手游?是那些没出现在视频里的“普通后浪”?还是那些出身中产,衣食无忧,对吃喝玩乐感兴趣的“后浪”?

除了给游戏打广告,b站自己的游戏业务才是他们的收入大头,2019年Q4,游戏业务占了整个b站营收的43%,高达8.7亿。

b站《后浪》翻车?不,是你不看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游戏靠什么挣钱?玩家充值。什么玩家才有资格去充值?是那些没有出现在视频里的“普通后浪”,还是那些出身中产,衣食无忧,对吃喝玩乐感兴趣的“后浪”?

你可能会拿那些极端案例来说事,拿“小孩拿家长手机充几万块”的新闻来反驳我,说普通后浪也有可能是b站的目标用户。

但从游戏运营商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最不希望看到这种新闻的。一方面是这样的新闻只能带来负面公关。另一方面,这些拿着家长手机偷偷摸摸充值的用户在他们看来都不是“优质用户”,顶多充值一次,充完了家长还要上电视要求退款,又麻烦又不挣钱,哪有那些有经济实力,能源源不断自愿充值的用户可爱?

只有那些视频中的“后浪”,中产之家的年轻人,才是b站最喜欢的的用户。

《后浪》这条片子,本身就是对用户的筛选。


而这,还仅仅是第一层。真正厉害的在第二层。

《后浪》的真正目的,压根就不是拍给“后浪”们看的。因为b站的“后浪”用户群体已经固化很久了,1.3亿的月活从去年Q4说到今年Q2。而且这1.3亿里,仅有6800万注册用户,b站的用户增长明显达到瓶颈。

这就有了《后浪》的第二层目标用户筛选:何冰所代表的“前浪”。

准确地说,是目前社会的中坚力量:80后中产。

就《后浪》这个片子,我咨询了好几个80后朋友,他们要么是企业高管,要么是创业公司老总,要么干脆早就财务自由,身家都在千万以上,现金流充裕,其中甚至有一些,工作真的只是因为兴趣。

我问他们,你们怎么看《后浪》?他们告诉我,看得有些心潮澎湃。

为什么?因为《后浪》里展现出的消费主义陷阱,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陷阱。

他们早有时间和金钱去跳伞,去潜水,差的只是“被种草”。出国旅拍的那些地点他们也早就去过,只是拍出来的相片就是游客照。那些高端设备他们也早就买过,只是买了不会用,放着吃灰。

“会燃起我的激情,会想到下次假期,我也要去跳个伞”。

在《后浪》之前,他们和b站是割裂的,在他们的印象中,b站是二次元,亚文化的代表,他们完全没想到b站能有可供他们消费的内容。

通过这样一个“正能量”爆棚的《后浪》,前浪们发现了新大陆。

他们此前对b站的抵触,在何冰的满分表演下打消。文案看似讨好年轻人,实则在讨好前浪。影片的逻辑是前浪对着后浪说:你们的未来可期,但这个未来是我们打造给你们的。不是你们牛b,而是时代牛b。

谁才是时代的代表?不要拿“世界是你们的”来忽悠人,起码目前的世界,就是属于这些80后中产的,因为他们才掌控经济话语权,他们占领了经济命脉的关键位置,他们才能做到用脚投票。更重要的是,他们才是房东。

后浪一嚣张,前浪就涨房租。

比起那些声讨b站的普通后浪,这些目标前浪,才是这次营销的终极目标。

b站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堪称完美:通过官媒的力量(80后中产最信任的媒体),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谁还不是青年呢),用一种宏达叙事(80后最适应的话语体系),去扭转b站在80后中产心中的印象,让他们不再对b站心生抵触,转而愿意去b站进行内容消费。

有了新用户,b站才能丰富营收结构,才能配得上股东们的高预期。别以为我在小题大做,b站发布这条片子之后,股价逆势上涨8%,市值暴涨40亿。

一条价值40亿的片子,你说成功不成功?


毕竟,再优质的“后浪”也只能给手游充充值,那些昂贵的护肤品开屏广告,比手游更贵的端游(比如剑网3,这次官博转发《后浪》非常积极)广告,还是要卖给那些买房不眨眼的前浪们。

b站的这波操作,让我想到了很久之前游戏业的一个说法:免费用户不过是游戏付费的一个组成部分。

没了免费用户,付费用户靠什么证明自己高人一等?

同样的道理,没有了普通“后浪”,没有了一串串“膜拜”的弹幕,b站的目标前后浪们,还怎么继续高调的享受生活?游戏人间?

有道是,对韭当歌,人生几何。你以为人家翻车了,殊不知,只是你看不懂他们割韭菜的手段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