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二妻林洙:两次嫁人,一次薄情一次深情,巨大反差背后

1962年的一天,诗人、建筑师林徽因过世7年后,他的丈夫梁思成娶了她的学生林洙。

“学生嫁给恩师的丈夫”,即便在开放的民国,这样的戏码也绝无仅有仅此一例。

因为稀有,加之故事的主人公在家室、才学、容貌等各方面与林徽因完全不在一个层级,这段感情从最初便不被世人看好。

“一个比你小27岁的女子,嫁你这60多的老头,你说她不是图你的钱和名利,图你什么?”结婚前,梁思成无数好友为了阻止这段婚姻都说过类似的话。

为了阻止梁思成冒天下之大不韪娶林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子女、共同好友甚至还以绝交为要挟,可最终,梁思成依旧迎娶了林洙。

显然,一段婚姻能让如此多人反对,其背后一定有深层的原因。深究之下,果然如此。

林洙嫁梁思成遭世人反对,除了因为这事上她有对不起恩师的嫌疑外,还因为她在人品上存在明显污点。

嫁给梁思成前两年,林洙刚刚离婚,而她离婚时,他的丈夫正遭受不公的批判。她之主动离婚,剖析根本是为了自保。

林洙丈夫程应铨与梁思成、林徽因同在清华建筑戏任教,他还被称作建筑戏的四大金刚之一。他为人刚正不阿,对学术极其严谨,也正因此,他才深得林徽因的赞赏。

相比已是知名学者且俊朗的丈夫,相貌普通且学问低的林洙多少是有些高攀了。若非程应铨和林徽因的关系,林洙在清华断不可能找到那个极普通的秘书工作。

但世人觉得高攀,林洙本人却并不觉得,她不仅不觉得,甚至还多少打心眼里认为:她值得更好的男人,而这个更好,最好是“建筑系第一”。

一个怀着这种心思的女人,自然不会太把自己丈夫当回事。

与林洙结婚的那些日子里,程应铨虽然尽心竭力地工作、顾家,可林洙却从来未满意过。林洙的不满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有距离最近的比较对象,这个比较对象正是前文提到的“建筑系第一”梁思成。

梁思成二妻林洙:两次嫁人,一次薄情一次深情,巨大反差背后

林洙最初与林徽因等搭上关系,便是以求助者身份出现。1948年,20岁的她拿着父亲的介绍信找到了林徽因。当时的林洙想进清华大学先修班学习,可真奈她学习不佳尤其英语更是一塌糊涂。

以林徽因的识人能力,她最初就判断出林洙不可能考上清华,可因为是老乡所托她终究不忍拒绝。于是,林徽因就这样拖着病体每周二、周五亲自辅导起了林洙。

林徽因绝想不到,自己的重情重义最终是给自己埋下了一颗雷。

根据林洙后来自己的回忆,她初见梁思成时心里的想法就很有些不一样了。否则,梁思成客套地在初见时说的那句恭维话,她不仅当了真还一记就是几十年了。

容貌平常的林洙对这句客套话有多在意呢?这么说吧,她甚至是把这句话刻在心里了。也正因此,她才会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书《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中特地写到:他见了我便道‘这么漂亮的姑娘,定是林小姐吧’!

林洙刻意强调这句话,多少也有点想引导世人:梁思成初见便被她美貌垂涎。但,世人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全世界都知道她比林徽因年轻,全世界更知道她在容貌上完全不能和林徽因相提并论。

经常去老师林徽因家上课后,林洙和梁思成也慢慢熟络了。以至于1949年,林洙与程应铨喜结连理时,梁思成还是婚礼的证婚人。

两人结婚时,程应铨刚刚得到清华的工作,所以两人生活并不富裕。于是,慷慨的林徽因竟然私底下给了一笔钱以资助他们的婚后生活。

梁思成二妻林洙:两次嫁人,一次薄情一次深情,巨大反差背后

左为林洙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林徽因这都是在将林洙当自己最亲的后辈看待,她对她,完全称得上“仁至义尽”四字。

可人世间的很多事就是如此,你一直在帮的人,却从不会是有一天帮你的人,而一直帮你的人,则一直是帮你的人。

此后,林徽因还多次给过林洙和程应铨帮助。可林洙怎么回报林徽因的呢?这个谁也不知道,林洙自己也未在书中提及。因为压根儿就没有过!

世人只知,林徽因重病住院期间,林洙未曾前往医院探望过一次。但,林徽因刚死,林洙便火急火燎地赶来了,来了之后,她竟伤心得趴在梁思成肩膀上哭了起来……

林徽因死后两年,即1957年,林洙丈夫程应铨因为在一次建筑小组讨论会上为人鸣不平被戴上右帽子。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这样一顶帽子无疑是沉重的。很快,程应铨便受到了各种批判和处置,就连林洙也因为受牵连被撤了职。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事人换成林徽因,她肯定会不遗余力地选择和丈夫共渡难关。可林洙毕竟不是林徽因这类人,她终究是世俗里最常见的那种经常败给人性的女子。

梁思成二妻林洙:两次嫁人,一次薄情一次深情,巨大反差背后

梁思成、林徽因与林母

程应铨出事的第二年,林洙便提出离婚,她还强行让他不得见两个孩子。

对于自己当时一定要离婚的理由,林洙自己这样辩解道:“我不得不考虑这个家庭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来问我:'妈妈,你当初为什么没有和右派划清界限?'我将何言以答?最后我决定离开他......”

很显然,林洙的言外之意是:我是为我和他的两个亲生孩子才离婚。

这样的逻辑,也只在林洙自己那里能成立。试想,全天下的子女,有几个会希望父亲出事后,母亲尽快离开、撇清关系呢?按照正常逻辑,全天下的孩子,应该都是希望父母能共患难的吧!

不管怎样,林洙离婚的锅,都终究是被甩给子女了。这样一来,她的离婚听起来就是为了孩子了,听听,多么有爱、多么温暖。如石缝里长出了一朵大尾巴花!

离婚时,林洙还对程应铨说:“如果你两年内能够摘掉‘右帽’我就跟你复婚!”

说这话时的林洙充分暴露了她的一个缺点,她暴露的这个缺点,与刻在印度神柱上的那句话有关:“人贵有自知之明”,没错,林洙这话相当没有自知之明。

程应铨是何等骄傲且有才的一个人,他会如狗子一样被林洙这个才貌极其普通的女子“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吗?答案当然是不能。

梁思成二妻林洙:两次嫁人,一次薄情一次深情,巨大反差背后

林洙

当有人就林洙那句话问起程应铨时,他坚定地答道:“我和她不可能重新来过,我又不是太监,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程应铨曾说:“我只有两件事让她感觉良好,一是1956年作为中国建筑家代表团的成员出访波兰等东欧国家,林洙作为年轻建筑学家的妻子觉得风光无限;另一件是我翻译了不少好书,得到不少稿费。”

这边,林洙与程应铨离婚后,那边,作为精明女人的她自然要给自己物色新的对象了。

为了让孩子这些不妨碍自己,以“为孩子好”名义离婚后的林洙将两个娃娃送到了乡下母亲那里,同时她还不允许程应铨看望孩子们,而她自己则留在了北京。

很显然,一心为“孩子好”的林洙成功让孩子们成了今天世人口中的留守儿童。

紧接着,自1960年开始,林洙就开始频繁造访单身的梁思成,她不仅照顾了梁思成的生活,还为梁思成打点起了工作的细碎。

明明,林徽因病着时,梁思成比现在更需要人手帮助,可林洙出现的时间却偏是林徽因死后。

林洙自己对自己这个明显说不过去的“帮助”的解释是:系里派人让她照顾梁思成。可后来,经过多方求证,当时的系里没人也不可能有人对林洙提出这样的要求。

所以,我们不得不认为:林洙在那个节骨眼上主动去照顾梁思成,显然别有用心。

孤男寡女经常共事,加之又是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日久后,谁都知道会发生什么。

梁思成对林徽因情真不假,可毕竟他已单身多年,毕竟,他此时正孤独寂寞冷。于是,很快,林洙那本书里的那封情书便出现了。

林洙在回忆梁思成那封情书的内容时是这样写的:“你的突然光临,打破了这么多年的孤寂,给了我莫大的幸福……我已经完全被你俘虏了。……请你千万不要收回啊!”这封信的结尾则是“心思不定的成 凌晨2点”。

林洙在看完情书后激动地投到了梁思成的怀抱里,一切就这样顺理成章。


梁思成二妻林洙:两次嫁人,一次薄情一次深情,巨大反差背后

但,这一切都是林洙在梁思成、林徽因这些人死后的片面之词。这里,我们就当真了吧!实际上,两人在照顾和被照顾日久后生情,实在无可厚非,尤其,林洙毕竟比梁思成年轻了27岁。

但后来发生的一切,却似乎让人感觉不到梁思成有多被林洙“俘虏”。从他们婚后的生活来看,这段婚姻里付出更多者一直是林洙。

首先,两人婚后,林洙的孩子并未随着她嫁人进入梁家,他们依旧和外婆一起生活,只偶尔周末时才被接来和梁思成、林洙等吃个便饭。根据资料,梁思成对这两个孩子和岳母的照顾是每月给固定的钱。

其次,林洙两个孩子的教育和各种并未随着林洙飞上枝头有任何改变,他们后来也都未成才。

第三,梁思成在生活等各方面对林洙的态度都与对林徽因截然不同

和林徽因在一起是,梁思成几乎是全才,什么生煤火做饭菜、熬药等等,他全会。可娶了林洙后,他基本不动手了。平日里,照顾一切的都是林洙,林洙还顺带得照顾林徽因的老母亲。

除开这些之外,能说明林洙在这段婚姻里相当被动的还有两件广为人知的事。

这第一件事就是林徽因女儿掌掴林洙事件,嫁入梁思成家后,林洙因不满丈夫家里一直挂着前妻林徽因照片而擅自将其取下。

林洙取下林徽因照片后,其女梁再冰回家后大发雷霆,她还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打了林洙一耳光。

这些,梁思成全部知情,按照正常逻辑,梁再冰应该受到惩罚,毕竟,这属于把小事闹大,且还有大不敬之嫌:人林洙虽和你年岁差不多,可毕竟也算你妈?如此,怎可容你掌掴?

但梁思成对此事的态度却是:没有态度!他始终保持着沉默。梁思成的沉默,实际上是对女儿行为的纵容,这点,毋庸置疑。

梁思成二妻林洙:两次嫁人,一次薄情一次深情,巨大反差背后

能体现林洙在婚姻里相当被动的第二件事,发生在她1963年因被怀疑占用公款被学校调查时。

当时系里找梁思成调查后,他找到林洙说了下面这段话:

“你听着,不管你的问题多大,贪污了多少钱,只要你彻底坦白,我愿意也有能力帮你退赔,并且不会影响今后我们之间的感情。如果你真的没有问题,那就振作起来,帮助领导把问题弄清楚。但是我告诉你,如果最终你的话和组织的结论不一致,那我当是相信组织的,那我们之间的关系就算完了。”

这段被林洙后来在书里认为是梁思成对自己信任的话,仔细读去却分明能察觉到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呢?答案是:这段话里,自始至终透着梁思成那种高高在上的压迫感。

这段话在有压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淡淡的威胁,而这种威胁乃是透过最后一句话被体现的,那句话便是:“如果最终你的话和组织的结论不一致,那我当是相信组织的,那我们之间的关系就算完了。”

这句话划重点就是:“如果怎样,我就跟你离婚!”

很明显,这句话和林洙当日与前夫程应铨离婚时的那句“如果你两年内可以摘掉右帽子,我就跟你复婚”。这两句话虽然一个是“合”一个是“分”,但说到底都是一方高高站着俯瞰另一方。

之所以能俯瞰,自然是因为在这段婚姻里,姿态高的男方掌握了婚姻的生杀大权。这种“掌握”,用一句通俗话讲就是:我吃定你了。

分析到此,林洙后来在书中“抹黑”林徽因的种种便相当能被理解了。毕竟,自己的处境和待遇与昔日的林徽因相比,着实相差太多。这种对比落差下,人的心理要维持平稳着实不易。

如果故事到此便结束,那林洙这个女人便也没了传奇的可能,可偏偏梁思成与林洙的故事有后半部分。正是这后半部分,将这个原本已被世俗做了“认定”的女子,完全被颠覆了。

梁思成二妻林洙:两次嫁人,一次薄情一次深情,巨大反差背后

那场特殊大运动里,梁思成和当时的程应铨一样被戴了帽子,同时他还被当作“复古”典型批判并抄了家。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相似的历史面前,林洙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黑暗盖住梁思成的日子里,他被停发工资,被挂黑牌子,病入膏肓却无钱医治。眼看着,梁思成就要这样匆匆而潦草地了结一生了。

大难临头时,梁思成隐隐觉得林洙会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没错,他觉得林洙会和上次一样,离了他重新开始新的人生。毕竟,此时的她也才四十多岁,还有大把的年华。

可让梁思成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他遭难之际,林洙不仅没有落井下石来个“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她反而挺身而出护在了梁思成面前。

此后一直梁思成过世的多年里,林洙一直身兼多个岗位:做保姆、做理发师、做护士等等。她还把每个月仅62块钱的工资拿来给梁思成治病和料理家事,为了活下去,她还带着一家五口挤在24平米的小屋子。

在照顾梁思成和林徽因母亲的同时,林洙还要一边工作一边抽空打理自己的两个孩子。

林洙的所为,给了黑暗中的梁思成巨大温暖的同时,也让他看见了世界的光明并重新怀抱了希望。

梁思成渴了,她送上热水;梁思成饿了,她捧上刚做好的食材;梁思成病中睡眠不好,她一遍一遍地给他按摩放松;梁思成想工作了,她拿来纸笔……

梁思成二妻林洙:两次嫁人,一次薄情一次深情,巨大反差背后

梁思成人生最后的时日里,所有的温暖几乎都来自林洙。病入膏肓之际,面对来看望他的朋友,梁思成哽咽道:“这几年,多亏了林洙啊!”

和梁思成一样深觉“多亏有林洙”的还有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梁思成走前一直四处找人安顿这位岳母,最后安顿来安顿去都觉不放心,在他焦虑之际,她坚定地对他道:“你就放心交给我吧,我会替她养老送终!”梁思成含泪点头。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他辞世前日夜陪他走到最后的,也是她林洙。

在林洙身上,“最薄情”和“最深情”这两个极致竟同时出现了。是林洙在第二段婚姻里转性了?答案显然并非如此!后来发生的一切,包括出书诋毁林徽因等事已经充分说明:她还是那个林洙。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同样是遭逢大难,林洙对前夫是背弃,对后夫却是不离不弃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只能用爱情两个字来形容了。

人说,“情可以教人生死相许”,自然,“情”让人超越人性,更是情理之中了。毕竟,人性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很难被打败,但在真爱面前,相反!

梁思成二妻林洙:两次嫁人,一次薄情一次深情,巨大反差背后

所以,我的答案来了:林洙选择梁思成,最初或许可能有利益的因素,但最后,她对他定是用情了的。否则,40多岁守寡的她也不会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一直单着了。

没错,只有爱情能让林洙是这样的林洙,而不是那样的林洙,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