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毅:美国国债200年 走出阴影的八十年代

投资要点

针对70年代面临的“滞胀”问题,8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与改革,成功地走出了“滞胀”阴影。其中,科技进步、减税、亲商业改革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与社会运行效率,解决“停滞”问题的三大因素;而货币改革与国际石油供给增长,缓解了令人头疼的“通胀”问题

财政政策方面,里根政府号召“小政府”的回归,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大幅度的减税,但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的开支并没有明显减少。里根开创的“减税赤字”的新路线,为后任共和党总统所效仿。货币政策方面,沃尔克执掌下的美联储采取了“紧盯通胀”的偏鹰派路线,同联邦政府不断扩张赤字的积极财政形成了鲜明对比。

80年代美债市场走向牛市,10年期美债收益率于1981年末达到高点后,波动下行。在近10年的牛市中,美债市场呈现出2个特点:一是美债收益率依然受通胀的扰动。二是美债收益率反应了经济形势。

风险提示

市场波动风险。

《美国国债200年》系列专题之八

美国国债200年:走出阴影的八十年代

一、引言

近期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发酵,全球股市暴跌,美联储紧急降息,美债收益率创下了美国建国以来的最低记录。

如此低的美债收益率,反映出美债市场中存在哪些长期变化?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当下又处于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梳理了美国建国后,其国债市场长达230余年的历史,试图从利率的角度,解析美国人口、产业、政策、金融环境、价格等多方面的演变。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未来美国经济的行进方向。

以上梳理,形成了《美国利率200年》系列报告。本篇报告为这一系列的第8篇,探讨了美国债券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

二、走出阴影的八十年代(1981-1991)

2.1、时代背景

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美国由战后繁荣的“黄金时期”,跌落入滞胀的怪圈之中。一方面,科技进步迟缓、制造业国际地位下滑、社会效率下降,共同造成了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另一方面,在越南战争、石油危机等一系列内外部事件的冲击下,美国先后又经历了三轮通胀高峰。

按照“新政”以来凯恩斯主义的调控思路,美国政府在经济停滞的背景下,往往会采取扩张型的货币、财政政策。但是在70年代,这些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复苏,反而恶化了通胀形势,此刻政府又不得不面临紧缩的压力。在“通胀-衰退”的往复中,美国政府的调控手段乏力且失败,布雷顿森林体系因此而崩溃。

经济调控政策在70年代的失效,促使着美国政府官员与学者反思政策的不足,一场系统性的大变革正在酝酿,并将带给80年代的美国翻天覆地的改变

2.2、基本面:走出滞涨阴影

针对70年代面临的“滞胀”问题,8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与改革,成功地走出了“滞胀”阴影。其中,科技进步、减税、亲商业改革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与社会运行效率,解决“停滞”问题的三大因素;而货币改革与国际石油供给增长,缓解了令人头疼的“通胀”问题

美国国债200年:走出阴影的八十年代

80年代美国开启了新一轮计算机革命,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70年代末80年代初,苹果、IBM、雅达利等公司相继推出了小型、廉价的个人电脑(PC),并取得了划时代性的商业成功。

相比于50、60年代的大型计算机,个人电脑更适用于服务业、小型企业乃至家庭的应用场景,可以极大的提升办公效率。因此80年代美国个人电脑完成了第一波普及(第二波位于90年代互联网时期),进而推动了企业的生产率增长。

美国国债200年:走出阴影的八十年代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1981年上台的里根政府采取了减税而非加开支的手段。在里根总统执政期间(1981-1989),美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两轮减税,第一轮位于1982-1983年,年利润在5万美元以下的小企业税收得到了2-3个百分点的减免;第二轮位于1987-1988年,各类型企业税收均有减免,但年利润1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税收减免程度最大,最高税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减税有效地刺激了企业的投资情绪,两轮减税后美国投资增速均有明显增长,带动了8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

美国国债200年:走出阴影的八十年代

除了减税之外,里根政府还实施了更多的去监管、反劳工的亲商业法案,使得企业实施破产重组、清除冗余员工更加便利。因此在80年代,产能落后的制造业被逐渐出清,资源逐步向更有优势、效率更高的专业服务业倾斜,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效率

因为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80年代美国制造业产能同时向海外转移,去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美股也迎来了一轮牛市。但代价是美国国内高薪制造业岗位的流失,美国贫富差距开始拉大。

美国国债200年:走出阴影的八十年代

针对70年代美国经济的另一顽疾——通胀,美国政府主要通过货币政策改革来解决这一问题。1979年执掌美联储的保罗·沃尔克在里根总统的支持下,于1981年按照供给学派的思路,大幅提高政策利率,严格控制货币供给,试图缓解通胀压力。受货币紧缩的影响,1981-1982年美国经济进入衰退。

高利率环境下,强势美元带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更多压力,同时经济衰退时期商品需求自然下滑,从而打断了7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通胀预期。

美国国债200年:走出阴影的八十年代

80年代国际石油供需关系发生根本性逆转,也为美国创造了低通胀的良好环境。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国际原油价格的暴涨,推动一些非OPEC产油国开始采掘成本较高的海上油气田,如墨西哥坎佩切湾油田、英国北海油田。1984年,两国分别晋升为国际原油生产国排行里的第四、第五名。里根总统上台后,也解除了美国的石油限价令,提振了本土石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来自北美、欧洲的非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增长,彻底扭转了70年代石油供不应求的窘境,也打破了OPEC对石油定价权的垄断,致使OPEC内部合作出现裂痕。1985年底,眼见减产并不能扭转油价的颓势,沙特宣布大幅增产抢夺市场,最终引起了油价的暴跌,石油价格上涨对美国通胀的威胁彻底消除。

美国国债200年:走出阴影的八十年代

2.3、政策面:赤字经济的序幕

财政政策方面,虽然里根政府号召“小政府”的回归,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大幅度的减税,但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的开支并没有明显减少。80年代里根政府还实施了“星球大战”计划,同苏联展开了军备竞赛。

在开支未有下降,而税收明显减少的背景下,美国政府的赤字率快速上升,开创了30年代“新政”以来赤字经济的新路线。里根的赤字路线总的来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80年代美国经济的顺利复苏,因此为后任的共和党总统所效仿。自此之后,老布什、小布什、特朗普三任共和党总统,都践行了“减税赤字”的政策路线。

美国国债200年:走出阴影的八十年代

货币政策方面,沃尔克执掌下的美联储采取了“紧盯通胀”的偏鹰派路线,同联邦政府不断扩张赤字的积极财政形成了鲜明对比。除1980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通胀恶化,美联储大幅加息紧缩以外;1983-1984第一轮减税、1987-1988第二轮减税期间,美国经济都显示出一定的过热迹象,当时美联储都采取了加息的应对措施,成功的控制了通胀并赢得了声誉。

金融监管方面,80年代里根的“去监管化”同样在金融领域有所实践,其中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撤销罗斯福在“新政”中设立的利率限制,促进银行间相互竞争。在这一背景下,美国银行业开始向头部聚集,强者恒强,而不再具备竞争优势的小型银行和储贷机构,则在80年代末纷纷倒闭,造成了著名的“储贷危机”。美国国债200年:走出阴影的八十年代

三、国债市场:受通胀推动的美债利率

80年代美债市场走向牛市,10年期美债收益率于1981年末达到高点后,波动下行。在近10年的牛市中,美债市场呈现出2个特点:

一是美债收益率依然受通胀的扰动。1981年至1982年美国通胀问题大幅缓解,开启了美债牛市的序幕,1982年下半年,美债经历了一次快速牛市,收益率快速下行4个百分点。在1986年初油价暴跌期间,通胀对收益率的扰动同样明显。

二是美债收益率反应了经济形势。1983年至1984年,美国经济出现了强劲反弹,1984年初美国实际GDP增速一度达到8%以上,强劲的经济增长和资金需求,抑制了美债市场的表现,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行,并且剔除通胀因素后依然处于高位。随着1985-1986年第一轮减税刺激因素的消退,美国GDP增速回归至4%左右的正常水平,美债收益率也快速下行。

1987-1988年第二轮减税期间,美国经济增长较为温和,没有明显超过4%的正常水平,因此经济繁荣时期通胀对收益率的扰动可能更加明显。

美国国债200年:走出阴影的八十年代

四、风险提示

市场波动风险。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