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時候,為啥曹操不放「火箭」?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時候,為啥曹操不放「火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主要描述周瑜為陷害諸葛亮,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諸葛亮用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但正史上,諸葛亮借箭並不存在。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用的《吳歷》記載,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孫權。

由於《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讚美,因而引申創作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推動著智慧的啟迪與發展。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時候,為啥曹操不放「火箭」?

草船借箭

當初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時候,為啥曹操不放「火箭」防禦霧中的敵船而只是放「幹箭」呢?

首先,火箭確實在三國之前就已經有較多的應用。所以有沒有火箭不在我們考慮問題的範圍之列。

如果要從軍事角度說這個問題,我們大概需要討論三個方面。

一、火箭的製作與常用範圍

火箭的製作是在普通箭頭上包裹油布,蘸油點燃釋放,以達到焚燒敵軍的效果。使用的場合多在攻堅,陣地戰,以及以摧毀軍事目標(如穀倉)為任務的戰鬥中。由於油、火需求量大,運輸複雜,火箭需要現做現用,難以長期保存,故而在運動戰遭遇戰這中難以準備的戰鬥中極少見到火箭身影,張巡受睢陽的時候使用草人借箭的辦法,也沒有借到火箭,因為被偷襲的緊張情況下根本沒有準備火箭的時間空間。

二、火箭的實用性

火箭攜帶火,其焚燒能力增強,但是穿透性減弱,如果我們做一個實驗可以看到,包裹了油布的弓箭遠距離穿透木板基本不可能,這樣的話,帶火的箭無法在船上進行持續點火就紛紛掉入水中,熄滅,連射殺能力都消退了,在水戰中作用其實不大。如果是攻擊穀倉,火箭落在谷堆上即可解決目標,然而水中則無此可能,這也就是為什麼火燒赤壁需要苦肉計,而不是直接射火箭即可。

三、夜戰中的火箭

夜戰,兩軍有霧相隔,本來就是屬於盲射的狀態。如果在一旁樹立火盆,點火放箭,在戰場上就會出現岸邊有星星火光,而江中一片黑暗,這樣,岸上的部隊就成為江中射手(如果有的話)的活靶子,這戰鬥也便成了一個明眼人打一個瞎子,龐涓不就是因為舉起火把部隊變成了孫臏的活靶子嘛。所以夜戰人含枚馬銜鈴,豈能容忍點火暴露自己?

綜上所述,如果夜裡有人從江中偷襲而來,倉促間不僅來不及做火箭,而且火箭實用性反不如“幹箭”,同時火箭反而會暴露自己。如此說來,然和一個指揮官不選擇射火箭也還算非常合理。

如果從小說角度討論這個問題,這個情節是借鑑而來的,原版戰鬥中沒有借到火箭,故而我猜羅貫中本人也沒想到會有借到火箭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