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你不说,我不说,我们就这样错过了。

一直以来,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扮演着那个沉默者的角色,总是以为忍一下就过去了,最后发现某一次的爆发,关系就走到了终点。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究竟是哪里错了,直到最近在熊猫书院沟通训练营学习《有效沟通》,才发现,原来一直都没有学会好好沟通。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沟通技巧的书籍,不否认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是,语言不过是浮出水面的冰山,而思维才是深层的根源。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会沟通,并不是不善言辞,而是源于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会极大的影响我们的判断。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比如“基本归因错误”,我们会忽略外部的环境因素,简单将行为归因于人的性格和态度。在地铁或者公交上,看到一个衣着光鲜亮丽的女子,不给耄耋之年的老人让座。旁观者会下意识的觉得这个女生没有素质,不懂尊老爱幼,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她今天来例假,痛经到不行。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常见的还有“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当我们是行动者的时候,面对同一件事情,我们会习惯把自己的行为归为外部环境,而当角色转换为观察者的时候,则归因是对方性格和态度。举个例子,自己忘记某件事会觉得是工作太忙,别人忘记就会认为是他不负责。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自利偏差“中,在进行归因时,人们尽量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将积极的结果归因为自己,将消极的结果归于于环境。套用投资界的一句话:”好的投资赚钱了归因于是自己选的好,亏钱了都是市场的不景气。

当我们认识以及理解了认知偏差,就会明白,学习沟通的本质其实是“在减少认知偏差的影响下,用语言去达成目的。认知偏差会产生的三种常见的沟通陷阱:无辜者心理,无助着心理和受害者心理。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无辜者最常用的一句话“这可不是我的错!”,这类心理往往会忽略掉自己的责任,把一件事的过失全部归咎于对方;

无助者常说“这事我也没办法!”,他们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任何选择的境地,在沟通中,消极的应对,用沉默把气转嫁到对方身上;

受害者的经典台词“这都是你造成的!”,受害者总是往坏的方向假设他人的动机和意图,在对话中,变得不尊重和不信任对方。

作为表达者,受到这些想法和心理的驱使,往往说出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伤害彼此的感情。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下次沟通中如果发现自己有以上的想法,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之后在开口。“我是否忽略了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我是否忽略了我们沟通的共同的目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把自己完成从无辜者-参与者、无助受害者-行动者的角色的转变。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即使是有坏的情绪,在沟通中也要大胆表达出你的坏情绪,不要去压抑它。如果一味的压抑情绪,没表达的情绪就像短暂安静的小蛇,总会伺机反咬一口。在沟通中会不知不觉变得过激或者沉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沟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其实,所有的情绪都是人类保护自我的一种手段,坏情绪是天生的。虽然我们无法根除坏情绪,但却可以通过学习,用语言正确的释放情况,表达情绪,让沟通变得顺畅。当我们使用“愤怒”“伤心”“委屈”等情绪词勇敢而平等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就已经开启了情绪的自动调节过程。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这也是为什么生活中,我们看到时而吵架、时而亲密的情侣感情比较长久,但那些一直相敬如宾,看似不吵不闹的情侣慢慢就渐行渐远。我们一直以为沉默和忍让会让我们走的更久,却不知这样反而会把对方推开。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很多女孩子喜欢让对方猜,生活中直男有时候不是不爱你,是真的猜不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公式:事实 + 感受 + 愿望,要本着“直接了当,不绕弯子”的原则,讲出目前发生的事实,以及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和希望对方如何做,请求对方的反馈。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在每次的沟通中,要有自己明确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战胜对方、惩罚对方或者逃避交流。偶尔大脑不受控制的时候走上岔路的时候,告诉自己,“一旦我开始攻击对方或者逃避交流,我就回想一遍我这次聊天的目标。”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一场成功的对话,不仅要注意自己说什么,还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当对方在表达的时候,认同对方的情绪,重新描述他所讲所述。有时候你以为的你以为只是你以为,所以,一场谈话中要用自己的语言去确认对方是否想表达这个意思。比如运用“所以,你的意思是.......,是吗?”“所以,你伤心时因为觉得我.....,是吗?“等句子,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沟通无非三件事:说、听、做决定。

当我们下意识去学习如何正确的表达,更好的聆听之后,就要用对话推动最后的决策,用任务来落实决策,告诉谁,在什么时候做什么。

抛砖引玉,在好好说话这条路上,我们要学习的不止这些。

推荐书籍:《高难度谈话》、《关键对话》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