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镇巴的小康生活

巴山脚下,泾洋河畔,新农村美丽如画、新民居星罗棋布、新公路四通八达、新产业生机盎然……巴山处处风光美,“三乡”大地气象新。

这就是镇巴的小康生活

图丨鸟瞰山城

  回望来路,才知道走了有多远。曾几何时,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陕西省深度贫困县的镇巴,受制于地理环境影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出行难、看病难、住房难……这些曾刺痛老一辈镇巴人的记忆,如今已逐步消失。

这就是镇巴的小康生活

图丨县城一角

  久困于贫,冀以小康。面对复杂严峻的脱贫形势、急难繁重的脱贫任务,镇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带领28.9万镇巴儿女苦干实干、攻坚克难,镇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4年以来,累计实现129个贫困村退出,20293户6319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1.5%下降至2019年的0.82%,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16年以来,镇巴连续4年获得省级或市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好”等次,先后荣获全国和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国健康扶贫先进县”等殊荣,“三乡”大地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


从“闭塞落后”变为“四通八达”

这就是镇巴的小康生活

图丨畅通的镇村公路

  脱贫攻坚的五年间,镇巴不忘初心、激情实干,生产生活条件从“闭塞落后”变为“四通八达”。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镇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把改善发展环境作为突破口,突出弥补水、电、路、医、讯等短板弱项,累计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1360个,完成投资16.3亿元,实现所有行政村(居委会)通水泥路、通班车,电力入户率、农户安全饮水达标率、标准化村卫生室和网络覆盖率均为100%,贫困群众生产环境大幅改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这就是镇巴的小康生活

图丨正在建设中的西镇高速

  此外,大力促进镇巴对外互联互通,成功推动西乡至镇巴高速公路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今年11月底将建成通车;惠及东区5镇9万群众的星子山隧道及引线工程于2019年2月开工建设,2021年底将建成通车,镇巴几辈人的“高速梦”“隧道梦”终于即将实现。

从“高山土房”变为“现代小区”

这就是镇巴的小康生活

图丨杨家河镇集镇移民安置点

  脱贫攻坚的五年间,镇巴战天斗地、建设家园,农民人居环境从“高山土房”变为“现代小区”。为有效解决好“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镇巴紧盯“五个关键”,科学调度力量、压实工作职责,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坚持“移民搬迁与县情实际、城乡统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集中安置点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以人定房,以户定建,逐步探索出了“以城镇为主、中心村安置为辅”的搬迁脱贫新模式,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这就是镇巴的小康生活

图丨黎坝镇翠竹园“院落式”安置小区

  “十三五”期间,全县共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79个,搬迁9302户31621人。同时,完成贫困群众危房改造3873户,非贫困群众人居环境提升工程2016户,并围绕集中安置点大力发展产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18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35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78个,带动1.1万户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其中搬迁户6000余户。

从“单一微薄”变为“持续稳定”

这就是镇巴的小康生活

图丨如画的兴隆镇水田坝村茶园

  脱贫攻坚的五年间,镇巴因地制宜、突破发展,贫困群众收入从“单一微薄”变为“持续稳定”。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关键。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镇巴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立足县域实际,坚持生态优先,实施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助力脱贫“三年行动”,全面延链补短,逐步形成“4+X”产业布局,坚持“四个三”产业扶贫思路,将1.1万户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通过参与经营、入股分红等方式脱贫增收。

这就是镇巴的小康生活

图丨怡溪春茶园

  如今,全县茶园面积达14万亩,多支茶叶获国际金奖,魔芋、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生猪、牛羊等牲畜饲养量近90万头,腊肉、树花菜、花魔芋等7个农产品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这就是镇巴的小康生活

图丨赤南镇袁家坝村蚕桑种植基地

  同时,坚持强技能、搭平台、拓渠道,开展贫困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36409人次,认定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34个,年均实现就业创业2.8万人次。严格落实生态扶贫政策,选聘生态护林员5041名,生态补偿和退耕还林资金惠及贫困群众14.69万人次。全力织密兜底保障网格,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落实低保18051人,供养农村特困人员4027人,残疾补助10700人,多措并举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全县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824元增长到2019年的8737元。

从“缺医少药”变为“签约到家”

  脱贫攻坚的五年间,镇巴创新思路、敢为人先,因病致贫群众从“缺医少药”变为“签约到家”。脱贫攻坚之初,很多山区群众因无钱看病或看病不方便,把小病拖成了大病、重病,陷入了因病致贫返贫的泥淖。

这就是镇巴的小康生活

图丨镇巴县黎坝镇卫生院签约医生团队冒雨家访,相互搀扶过河。

  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确立“健康镇巴”战略目标,在全省率先推行以体检筛查为重点的“四步筛查”工作法,首创“2+2+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按照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的“三个一批”策略实行精准救治,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补充医疗保障+其他方式的“4+X”医疗保障体系,形成“一二五”健康扶贫工作体系,探索走出了一条健康扶贫的“镇巴路径”。全县因病致贫返贫群众从2016年初的9862户22751人减少至目前的21户48人,镇巴也因此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国健康扶贫工作突出县等荣誉。

从“城乡差异”变为“均衡均等”

  脱贫攻坚的五年间,镇巴靶向施策、尽锐出战,教育发展水平从“城乡差异”变为“均衡均等”。脱贫攻坚之前,镇巴教育硬件相对较弱,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县委、县政府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围绕“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双高双普”,扎实开展控辍保学,积极提升教学质量,累计投资4.45亿元,实施校建项目271个,全县80%的校舍实现新建,20%的校舍实现维修翻新,高考本科上线率实现“八连升”,五年来累计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5.83万人次,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一名学生辍学、非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失学,镇巴成功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级“双高双普”县。

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小康”

  脱贫攻坚的五年间,镇巴立足实际、精准发力,群众精神面貌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小康”。让群众主动作为,脱贫才大有所为。镇巴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创新开展“传树守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村村建立脱贫攻坚“一约两堂六会”机制和“红黑榜”,推广传世家训300余条,打造家风家训馆8个,开展道德讲堂、道德评议等实践活动2000余场次,印发脱贫攻坚宣传画册2.2万余份,评选“脱贫之星”“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1500余名,涌现出“陕西好人”“汉中市道德模范”等脱贫典型60余人,其中以脱贫励志典型温香成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守•护》荣获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优秀作品奖等6个国际国内奖项,镇巴扶贫扶志工作荣获“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这就是镇巴的小康生活

图丨镇巴县“传树守做”新民风建设暨脱贫之星颁奖晚会

  今朝决胜后,再越万重山。随着“后脱贫时代”的到来,28.9万镇巴儿女必将满怀信心、砥砺前行,在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五个镇巴”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