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靠什麼回“綠線”?

2018年,高喊“活下去”的萬科在地產去庫存的最後盛宴中及時抽身,最早瞄準了商業零售與物業服務,而其股權投資開發模式成為了房企控制綜合負債水的教科書。最近,萬科董事長鬱亮又把“三道紅線”稱之為不亞於2002年“土改”的重大政策變化,然而定睛一看,萬科負債水平距離回到“綠線”,也僅差“4%”。 路人皆知,萬科在業內是出了名的“危言聳聽”,可無奈時過境遷後,大家又總能發現萬科的擔心或非空穴來風。即便常在河邊走,萬科似乎也從不溼鞋。

10月31日,萬科董事長鬱亮在上海區域舉行的媒體交流,提到“活下去”就要努力適應變化,並要“一根筋”心無旁騖守著本分幹到底。其口中的變化便是指最近的監管變化“三道紅線”。

鬱亮稱房地產“三條紅線”的影響力不亞於2002年的土地招拍掛制度,讓所有房企都走到了起跑線,需要適應並且所有企業組織也要跟著調整。

相關數據顯示,萬科淨資產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都好於監管要求,但有一項指標,“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略高於紅線規定的70%。 而根據萬科三季報,公司現金流淨增暴增18倍,距離綠線只差4%。

就在一週前,萬科稱爭取在明年回到“綠線”。

“遠見”是所有從業者對萬科的印象。2017年,剛剛打完“萬寶之爭”的萬科,已經著手長租,商業零售,物業與租賃服務的轉型。而在2018年初萬科就開始在部分地區調價清貨,比恆大“清倉”整整早了兩年。此後,鬱亮在2018年9月才喊出“活下去”一度被認為是危言聳聽,但仍精準預測了接下來兩年房企出現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而及早將拳頭收回來,是為了儘早的打出去。根據“三條紅線”要求,如果企業“三條紅線”下只有一項“踩線”,明年將允許企業有息負債規模增速放寬至10%,皆為綠色檔則允許企業的債務上限增加15%。而這5%的空間,或許就能為房企接下去的佈局爭取到更多的機會——狹路相逢,融資多者自然有優勢。那麼,今年還剩不到一個季度的時間,萬科要靠什麼回綠線?


紅線之下,反手拿地

根據剛剛公佈的三季報,萬科距離綠線還差4%。

財報顯示,前三季度,萬科實現營業收入2414.9億元,同比增長7.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98.6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房地產業務結算面積為1725.0萬平方米,貢獻營業收入213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6%和7.4%。從增速來看,萬科的業績是有所放緩的。

但這次財報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現金流的暴增。據財報,前九月萬科經營性現金流為淨流入333.8億元,同比暴增1824.62%。不過,其現金流大增並非來自銷售回款,而是“開源節流”。萬科前三季度經營現金流流出2915.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418.8億元,驟降502.9億元,而這背後同其今年的拿地節奏和力度有關。

據披露,萬科前三季累計新增101個開發項目,其中,第三季度新增46個,佔比超過45%。公開資料顯示,萬科第三季拿地金額達到670億元,是第一季度拿地金額的5倍以上。這也就是說,直至第三季度,萬科才進入拿地高峰——換句話說,萬科像個“穿越者”一樣,預測到了房企即將迎來的“枷鎖”。

今年8月底,央行、住建部和部分房企一起開了一次座談會,會中明確規定了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也就是“三條紅線”政策,意在限制房企高負債。“三條紅線”之威力透紙背,房企很難像以往那樣通過簡單的財務手段進行調整。穿透式、全覆蓋的,企業做多層結構的明股實債,都將無處遁形。

萬科雖然以財務穩健示人,但卻也上了這次的12家房企試點名單,並與每月15日前需提交監管部門下發的監測表。

不過,雖然萬科在多場合一再提到“活下去”很重要,但在三季度卻開啟了今年的拿地高峰,雖然今年前三季度總的拿地面積和金額是較之去年減少,但三條紅線下達下,大多房企都放緩甚至暫停拿地緊急應對監管負債要求,而萬科仍在第三季度“梭哈”了一把,直到最近提出計劃明年迴歸“綠線”計劃,一個後發先至的房企先知形象便油然而生。

萬科同其他高負債房企略有不同,其本身的淨資產負債率不高,相當於真實負債率較低,而萬科現金流又比較充足,其已經連續11年現金流為正,所以單獨降一個指標,並不是很難的事情。

截至9月底,萬科淨負債率為27.6%,遠低於主流房企;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約74.2%,較2019年末下降2.3個百分點,自2018年以來,這項指標持續下滑,不斷刷新新低,目前距離“三條紅線”中,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上限為70%的及格線,只差4個百分點。

穩健三十年

回顧過往三年,萬科被貼上了諸多標籤,喊了很多口號,諸如“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收斂聚焦、鞏固基本盤”、“五位一體”變革、“大江大海”計劃、還有給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活下去”。這些口號背後,過往專注住宅的萬科也開始搗鼓多元化,按照萬科自己的說法是,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在戰略選擇上,從1994年開始,萬科堅定不移地做減法,聚焦住宅開發主業,出售了除主業之外的所有生意。正因為如此,當房地產黃金時代來臨時,萬科成為了準備最充分的選手,最終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住宅企業。萬科可謂是高週轉鼻祖,2010年面對行業嚴調控,提出著名的“5986”模式,即5個月開工、9個月銷售、第一個月賣出80%、60%是住宅,堅持不捂盤不屯盤。

2013年土地市場火熱,房企拿地成本上升,萬科部分中小房企土地項目優質,但操盤能力差、品牌溢價欠缺。這一年公司開始引進美國鐵獅門“小股操盤”模式,通過在合作項目中投入少量資金,獲取項目整體運營權,既能解決合作方操盤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減少公司單一項目資金沉澱。

2014年,萬科又開始搶先佈局多元化,並推行合夥人、項目跟投、人員架構調整等策略,積極應對未來市場下行壓力,戰略佈局上總是領先一步的萬科,充分享受到了地產行業的發展紅利。不過,此後幾年,行業經歷了一輪激進的擴張和洗牌,加槓桿增規模幾乎成了行業超車的法寶,龍頭老大萬科被反超也不再是新聞。其實另一方面,規模誘惑前仍堅持現金流為王的萬科,體現出其穩健性的一面。得益於小盤股,高週轉,2008-2019年公司ROE也從13%提高到23%,遠超行業水平。

萬科向來以財務穩健示人,所以這次踩線顯然不符合其業內“三好學生”的形象,萬科的現金流儲備一直被業內所稱道,這兩年萬科負債率提高主要是長期股權投資以及拿地金額驟增所致。

財報顯示,2016年—2019年,萬科的長期股權投資分別為172億、194億、285億,323億。同時,2016年—2019年,萬科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分別為395億、832億、336億、456億。萬科的經營現金流絕對值在2010年之後一直為正,而且在2017年時一度達到了800多億。

萬科靠什麼回“綠線”?


萬科的現金流管理之術一直被業內所稱頌,尤其2016年起,萬科內部強調不在單純將銷售規模作為主要目標,而是更強調回款率,業績考核尺度也從銷售額轉變為回款額。在土地及開發層面,萬科奉行“不囤地、不捂盤、不拿地王”,銷售的住宅92%是中小戶型。鬱亮說,這是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流動性,做到現金流安全。而2018年萬科現金流驟減,主要系其加速對外擴張有關——這背後是萬科的逆週期拿地策略。

2016年以前由於行業處於成長期,地價、房價長期上漲,公司拿地呈現順週期特徵,拿地銷售比與百城土地成交溢價率走勢基本一致。而到了2018年地產行業調控政策頻出,行業感到陣陣寒意,很多房企放緩了拿地節奏,收緊投資,保證企業安穩度過。而萬科卻開始公司開始憑藉更強的財務融資實力進行逆週期拿地,頻繁拿地補庫存,穩固基本盤。拿地銷售比與百城土地溢價率走勢呈現負相關。

數據顯示,2018與2019年,公司在土地市場低點積極拿地,促使拿地溢價率顯著低於其他主流房企。2017-2019年公司平均拿地溢價率僅16%,在TOP20房企中排名靠後。對萬科而言,在市場普遍降低拿地力度時萬科加大拿地力度,其拿地反而能夠迴避各類競爭。同時,逆週期拿地的優勢在於,降低了公司的拿地成本。2017-2019年,萬科新增土儲樓面價從7908元/平降低到6252元/平,佔銷售均價比重從54%降低至41%。


回綠線是大概率事件

從規模看,公司土儲可覆蓋未來3年銷售,截至2019年底公司土儲建面(剔除已售未結資源)近1.2億平米,約為2019年銷售面積2.9倍,可滿足未來三年銷售需求。不過,逆勢擴張還是讓萬科負債攀升。

2005-2019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從61%提高到84%。一方面,聚焦住宅開發、高週轉等策略使得銷售持續高增,帶來大量預收賬款:2005-2019年預收賬款佔總負債比重從35%提高到40%。 另一方面,憑藉規模化經營與商業信用的強大優勢,公司上下游佔款能力顯著提升:2005-2019年應付賬款、應付票據與其他應付款佔總負債比重從25%提高到36%,遠高於其他主流房企。

尤其2018 年末萬科資產負債率達到 84.59%,攀升至其上市以來同期最高水平。而應付款對於萬科來說相當於無息槓桿,這也是為何萬科負債率一路攀升,但淨負債率卻一直處於低位的原因,其淨負債率僅34%。

而隨著“三條紅線”下達,過往規模擴張的時代結束。

“今天的土儲排名就是數年後的規模排名。”這句話,曾在樓市上行期時被業內奉為至理名言,高土儲其目的是希望藉此實現規模上的躍升。但在當下市場,這種邏輯則需要重新審視,原本的土儲紅利時代,已經轉向管理紅利時代。

萬科原本就不是唯“規模論”者,早前這條路走的很孤單,但現在滿是同行者,有質量的發展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不過,在“三條紅線”下,降負債的要求下,萬科的逆週期拿地和長期股權投資可能要開始放緩。

目前萬科離70%的紅線還有4%的距離,從短期償債能力上來看,萬科達到綠線並不難。

數據顯示,萬科現在合同負債為6046.3億元,較2019年底增長275.8億元,是期內營收的2.5倍。它屬於流動負債,但其更多的是反映房企未來業績空間。此外,截至9月底,合併報表範圍內有4913.1萬平方米已售資源未竣工結算,合同金額合計約7248.8億元,較年初分別增長14.6%和19.0%。

有前兩年的增補土儲,萬科暫緩拿地節奏也未嘗不可,節流以及已售未結金額的釋放下,萬科回綠線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