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小故事】“一條標語抵得上紅軍一個軍”

【黨史小故事】“一條標語抵得上紅軍一個軍”

  圖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宣傳土地革命的標語。

炎陵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組成部分,在井岡山革命鬥爭和湘贛蘇區時期,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率領紅軍在此浴血奮戰,寫下大量標語,宣傳發動群眾投入偉大的革命戰爭之中,使中國革命從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上突破“圍剿”走向勝利。

告訴群眾,讓群眾知曉

紅軍每到一地或路過村莊,就地取材把標語寫在牆上、石壁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傳紅軍的宗旨、政策和紀律。有時還把標語刻在大樹幹上,甚至寫在木板、竹片上放入河流小溪隨水漂流而去。

紅軍標語廣泛宣傳黨的性質、宗旨:“中共是替工農及一切貧苦人民謀利益的黨”“是為無產階級有飯吃衣穿屋住的黨”“是領導無產階級的黨”。廣大群眾瞭解了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加深了對共產黨的認識。紅軍“是工人農人的軍隊”“是工農革命的先鋒隊”;紅軍“不損害工農一點東西”“絕對不發洋財”。廣泛的宣傳加上紅軍嚴於律己和“為工農而戰”行為的影響,人民群眾心中的中共及其領導的軍隊形象清晰鮮活起來。

寫標語打宣傳戰也有技術技巧,得與敵鬥智鬥勇。為與敵爭奪話語權,有的標語敵我雙方塗了寫、寫了塗,寫了改、改了又改。在殘酷鬥爭下為避敵還有晚上喬裝隱秘寫標語之事。

喚醒群眾、讓群眾覺悟

當時歷史條件下,中共率領部隊由城市向農村戰略轉移,既要保存革命力量又要伺機壯大革命隊伍。國民黨反動勢力相對薄弱的農村,雖環境閉塞但反動派與地方土豪劣紳勾結一起壓迫、恐嚇、奴役群眾,群眾也因此感到恐懼、變得麻木,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沉默”。只有讓廣大群眾覺醒起來,中國革命才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力量才能逐步壯大。

“有田分才有飯食”,從群眾生存的渴望中喚醒他們;“挨戶團守望隊是豪紳地主的守門狗,窮人不入守望隊、窮人不當挨戶團丁”,讓群眾用骨氣與自尊明辨是非;“群眾們你想得到大平安福,只有建立蘇維埃政府”,從民權民利上號召群眾覺悟起來;“殺盡土豪劣紳貪官汙吏及一切反動派”“打倒屠殺工農兵的國民黨”“打倒抽收苛捐雜稅濫殺公民的國民黨”,啟發群眾階級仇恨,提高階級覺悟。

經過廣泛宣傳,群眾覺醒覺悟了,“紅軍一到,滿街鮮紅,如同過年”,他們由衷地擁護、支持共產黨。幾年後紅軍撤離根據地,白軍和地主武裝大肆剷除紅軍標語,群眾自發地保護標語。解放後,知情群眾拆掉土磚牆、撬掉石灰層和黃泥巴,紅軍標語又重見天日。

團結群眾、凝聚群眾力量

“工農紅軍親密地團結起來”“加入紅軍參加反帝國主義反國民黨的革命戰爭”。群眾覺醒了,就必須把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並進一步把他們組織起來匯聚成滾滾革命洪流,去創造中國革命的新高潮,最後實現民族解放、人民當家作主的偉大目標。

“擴大鐵的紅軍”“歡迎綠林弟兄加入紅軍”,號召群眾積極加入紅軍隊伍;“保護紅區發動群眾”“恢復和擴大酃縣蘇區”,發動群眾保衛勝利成果;“歡迎逃跑群眾回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自己的蘇維埃政府”“歡迎反水農民回家,農友們趕快回家分田地”“貧困工農群眾們一致團結起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絕大多數群眾參與的統一戰線,孤立敵人。

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廣大群眾自覺自願參軍成為紅軍的主要兵源。工農紅軍親密團結起來了,革命力量不斷壯大。從此,中國革命有了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有了堅定而強大的群眾力量。正所謂“一條標語抵得上紅軍一個軍”“一支筆抵得上一千支毛瑟槍”。

縱觀紅軍標語,其鮮明突出特點就是立足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宣傳革命是為了群眾,革命依靠群眾,革命讓群眾受益的立場觀點,這也正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所在。

來源:共產黨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