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院將建立密切接觸者記錄制度

為有效應對秋冬季可能出現的疫情防控風險,全力做好養老服務領域常態化及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財政局聯合印發了《北京市秋冬季養老服務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規定了低風險地區疫情防控常態化情形下的防控措施,包括首次提出建立密切接觸者記錄制度、探索“非接觸式”家屬探視方式等。

不同風險等級使用不同防控策略

本次《方案》堅持“分類管理、分級管控”原則。以往,所有養老服務機構按照市裡防控方案提高或降低防控等級,這次《方案》提出分級管理原則,分別針對不同地區的風險等級使用不同的防控策略。

總的原則為,高風險地區的養老服務機構嚴格實施封閉式管理,原則上按照《北京市養老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導引(第二版)》執行;中風險地區的養老服務機構原則上按照《關於調整優化養老服務機構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執行;低風險地區按照《關於做好養老服務機構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及本《方案》執行。

《方案》要求堅持“非必要不外出、有必要的入院防護從嚴”原則。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養老機構堅持封閉管理,但這種封閉管理狀態是有呼吸的封閉管理,並不是一級防控狀態下的封閉應急管理。所以,要把握必要的防疫平衡,不能因沒有疫情而放鬆,也不能因出現疫情就層層加碼、過度防護。

健康監測不是隔離觀察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與7月份發佈的96號文件相比,《方案》規定了低風險地區疫情防控常態化情形下的防控措施。需要尤其注意的是,健康監測並不是隔離觀察,健康監測是指單間居住、單人就餐,不與其他老人密切接觸,確需與其他老人密切接觸的,要佩戴口罩並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離。

《方案》要求優化健康監測管理,重點關注三個變化,一是要查驗應用程序“北京健康寶”的“本人信息掃碼登記”狀況,關注14天旅行史;二是關注是否有呼吸道傳染疾病的症狀;三是對出現發熱症狀的員工,應第一時間向所在養老機構報告。通勤員工與常駐機構員工在室內共同工作時應佩戴口罩,用餐和休息時應分開錯時。

首提建立密切接觸者記錄制度

隨著疫情防控實踐經驗的積累,結合疫情防控中老人集中反映的訴求,《方案》優化了臨時外出老人管理程序,針對有事確需外出和臨時就醫的老人返院程序進行了調整。一是對有事確需外出(不含臨時就醫)且當天能夠返回機構的老年人,返院後可不再安排隔離觀察,但應加強健康監測。二是臨時外出就醫老人(含急診、透析、化療人員)當天返院後,自返院次日起7天內,在院內單間居住、單人就餐,且不與其他老人密切接觸。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首次提出建立密切接觸者記錄制度。建立密切接觸者記錄制度,目的是為了防範可能出現的疫情風險,同時能夠迅速確定密切接觸對象,萬一發生疫情後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密切接觸者即在未採取有效防護與其他人有一米內近距離接觸的人員。建立機構內老年人及員工每日密切接觸者臺賬,做到每名人員每日密切接觸人員可追蹤、可倒查。

探索“非接觸式”家屬探視方式

為減少探視引發的風險,《方案》提出非接觸式家屬探視方式,引導養老機構通過構建更接近實景的視頻互動方式,增加老年人與家屬的日常互動;也可選擇指定專區探視方式,引導探視人員隔著玻璃等物理介質進行探視,有條件的可為他們配備對講音響設備,減少不必要的直接接觸。具體如何操作,由機構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探索實踐。

針對機構內不同功能,《方案》要求養老機構實行分區管理,劃分後勤保障區、行政接待區、老年人照護區等,重點加強老年人生活區的管理。每個區域都是相對獨立的空間,有條件的機構可以每個樓層作為單獨區域,最大限度降低不同區域人員交叉感染接觸。老年人在照護區內活動不受限制,也不必佩戴口罩;未實施分區管理的,老年人應科學佩戴口罩,可在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離的情況下開展娛樂活動。有序恢復機構內老年人堂食。

此外,《方案》還要求嚴格執行驛站上門服務人員健康監測制度,對提供堂食服務的驛站,嚴格執行分散、同向就座,在不佩戴口罩無防護條件下避免互相交流。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