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論壇一:中國保險業監管改革與創新

和訊保險消息 10月17日—18日,由北京保險研究院(以下簡稱“保研院”)主辦的“第二屆北京保險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18日進行以中國保險業監管改革與創新為主題的分論壇一,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書記、教授李曉林主持分論壇,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展改革部副主任何肖峰、都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宗國富、瑞士再保險集團全球合作主席潘瑞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鄭偉分別發表演講。

以下為分論壇一文字實錄:

主持人:我們這個分論壇的題目是中國保險業監管改革與創新,中國保險業經過了幾十年發展,一方面由於我們保險業也是從起步到現在自然經歷的內容比較豐富,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改革本身這幾十年一直處於過程中,所以我們的情況和成熟的市場是不同的。一方面我們面臨著保險業的發展是我們的主要任務,通過保險業的發展,支持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保險業本身的成長它也需要規範,通過規範發展,才能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實現對經濟社會的服務,所以監管一直是我們保險業發展的一個難題。我們有很多的問題,但是我們總是可以探討更好的監管方式。今天我們邀請了幾位嘉賓,我現在介紹一下這個分論壇的嘉賓,首先我們介紹的是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展改革部何肖鋒副主任,第二位嘉賓是都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宗國富董事長,第三位嘉賓是瑞士再保險集團全球合作主席潘瑞康先生,還有一位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鄭偉教授。

下面論壇開始,第一位發言的是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展改革部的何肖鋒副主任,何主任既有保險公司高管的經驗,又作為保險監督官,為中國保險監管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作為有保險公司高管經驗的監督官,在監管部門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就請何主任給我們做精彩的發言,有請何主任。

何肖鋒:大家上午好!今天是個星期天,大家會聚在一起聽我嘮叨幾句,中國保險業監管改革與創新是無比龐大的題目,我也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下面我就改革發展部的工作說一下我們怎麼想,怎麼看這個市場,供大家思考。

中國保險業發展到現在,三十來年的快速發展歷史,給中國保險市場奠定了非常雄厚的基礎,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問題,既有發展的太快,監管跟不上,也有市場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所有綜合在一起,形成了目前中國保險市場的現狀。這個現狀非常可喜,應該說發展到今天,方方面面都對保險市場充滿了期待。尤其從2012年以來,我們可以這麼評價中國保險市場,第一是政府對這個產業充滿了期待。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社會治理創新角度來說,從一個產業發展角度來說,去年出臺了一個國十條,第一是有限政府轉變的時候,希望有一支力量能夠進來,能夠幫助政府做得更好,把社會治理的更好,保險業作為一個產業的工具價值或者治理價值,在政府層面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希望幫助政府來解決更多問題,這是第一個政府期待。第二個政府期待是什麼呢?當宏觀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傳統經濟住房、汽車產業慢慢趨於平緩的時候,下一個產業會是什麼?我們覺得保險業有可能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新產業。中國社會不斷老齡化,現在我們有兩億多老年人,到2050年的時候可能就會有38%的老年人,總數超過5億。這些人群現在不停的老化,他們的養老誰來做?而且這個人群中間蘊含著巨大的中產階級人群,他們是真正具有消費能力的人群,而且對養老安排,包括財富風險的轉移等等,也有許多保險需求。這些需求也可能成為下一步具有非常高的消費潛力的經濟增長點,政府對這個產業工具價值、產業價值有很高的期待。三十多年的發展,保險業積累到現在,政府對這個產業充滿了期待。

第二個,公眾對這個產業也充滿了期待。每個人都在變老,傳統的辦法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需要有更多的保險產品,更合適的商業模式來呼應他們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間,公眾希望保險業能夠扶危濟困,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而且這些人群是真正具有潛力的,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產業能不能供應。

第三個講到能力建設問題上,保險業三十多年的發展,也積累了相當的人才基礎、服務能力基礎,這方面有很好的積累,這方面的發展,政府有期待,公眾也有需求,行業也有能力的儲備,應該說中國保險業發展到現在,經過了一個新的黃金髮展機遇期。講到我們的監管問題,發展到現在,方方面面都對這個行業有期待,行業本身也希望做點什麼事。但是我們現在面臨一個最大問題,直觀表現出來的是服務能力跟不上,這是現在大家最強烈的感受,一個是增速很快,規模很大,但是行業形象差。大家對保險有很多詬病,這是一個。更多的直觀感覺是現在價格很高,效率很低,大家對這個行業有許多的批評。但是歸根到底,這個行業是缺乏一個積累,為什麼說現在這麼多的投資人都希望進入保險市場,大家看到這個行業許多的投資機會、成長機會,但大家在申辦這個機構的時候,監管機構始終不能放開來做這個事。最大的擔心就是管理跟不上,尤其三十年快速發展中間,人才儲備大量消耗以後,缺乏一個人才儲備涵養的過程,導致我們管理能力水平非常短缺。新的機構出現以後,大量的拔苗助長式的管理人員的安排,導致整個行業管理能力不高,這是我們監管最擔心的一個問題。現實中,我們要著力解決監管到底應該怎麼去解決這些問題。

從發展改革部角度來說,我們這個部門也是一行三會中間僅有的一個以發展改革命名的部門,為什麼?潛在的想法是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推動保險行業迅速往前發展,能夠滿足更多需求,所以在保險監管部門中間出現了一個以發展或者推動創新為己任的部門。當然發展改革部也擔任綜合監管職能,我們主要做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個機構改革這方面的創新,我們覺得這是目前中國保險業發展最重要的支點之一。任何事情都要有人去做,有機構去推動,才能把我們的一些設想,把我們追求的一些目標逐漸變成現實。怎麼來發展我們的機構?第一還是能夠發現一些區域性的、專業型的機構,就是我們講的現在對所有目前申請的機構,我們希望引導大家往專業方面去做。當你有專業能力的時候,逐步引導大家進行差異化發展,而不是大家都拿綜合性牌照,做同樣的事情,賣同樣的產品,最後大家通過價格來廝殺,導致整個服務能力既沒有儲備,也沒有投入,帶來整個社會服務評價急劇惡化。從監管角度來說,希望引導大家從機構發展角度來思考,大家能夠逐步往自己擅長的領域去發展,不要什麼都想吃下去,最後消化不良,對產業帶來負面影響。

第二個也是希望大家能夠在一些空白市場中間進行填補。中國這麼大,我們有三十多個省,有些省份達到上億人的規模,經濟體量也足夠大。在一些區域市場你如果能去深耕,結合當地市場的特點,在區域市場深耕,對一個機構來說是有很大發展機會的。引導大家在一個區域市場中間深耕,是在整個機構發展中間希望大家能夠進行一個空白市場的填補,專業化市場的發展,監管做一些引導分流,我們希望在這方面能夠推動大家更好地做一些工作。第二,創新型機構的發展,2014年以來,互聯網+這個概念非常熱,我們拋開所有對互聯網高大上的期待,拋開這些,互聯網這種工具或者互聯網這麼一個理念它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是什麼呢?成本的節約,獲客通道的簡潔,包括管理鏈條大幅度縮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手段。尤其作為一個大數法則為運營基礎。保險產業,互聯網已經天然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基礎,對我們長期積累的大數法則規律可以迅速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進行壓縮,在這過程中,無論從管理鏈條還是數據積累等等方面,都會給我們帶來成本的優化和壓縮,所以我們希望行業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能夠找到一個新的發展之路。

傳統保險公司的發展,通過省地市推動的話,成本非常大,而且先發機構已經把市場撐滿了,你要在已有的市場中間挖一塊出來成本非常大,而且大家萬變不離其宗,手段都差不多。這就帶來整個市場的惡性競爭,我們希望大家能夠通過互聯網這個手段,發展一些互聯網機構,能夠在數據發掘方面找到一個後發的優勢,能夠找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兩年我們希望推動發展的機構第一類就是互聯網在線機構。第二類是相互保險公司,國際相互保險機構是非常成熟的商業模式,到現在為止比較穩定的市場存在,作為一種組織形式中間非常有效的組成部分。但在中國市場是空白,或者我們前期有一個陽光相互,但是已經變形了,隔壁論壇正在談這個問題。為什麼監管機構希望能夠推動相互保險的發展呢?希望藉助相互理念熟人鏈條之間的相互監督和制約,降低道德風險,降低運營成本。同時確實要呼應社會人群中間存在的定製化的一些保險需求,相互保險公司一旦發展起來,不要做的太大,在某個領域中間做一些定製,滿足這些人群自身的風險保障需要,這個跟我們開始講的希望大家專業化發展的方向一脈相承。相互在這個階段來說,通過互聯網手段,能夠迅速找到這麼一個人群,提供產品開發。在中國公司法中還沒有相互這個類型,我們希望能夠在市場中間試一試,第一個是專業化、區域化發展的方向,第二個創新型機構的發展,包括相互保險機構。此外,我們也在推一些平臺市場,增加資金的流動性。同時我們可以做各類產品的同臺比拼,大型商業風險在平臺上公開招投標,從而形成數據積累,希望目前已經失偏的大型商業風險的價格能夠回到一個正常的水平上來。包括上海在做航運保險,國際上的再保險在這個市場中間都可以形成一個交流和匯聚,大家共同在這麼一個平臺上形成更多的數據發掘、信息發現。這是三類創新機構。

我們現在也希望通過市場紀律來教育投資人,你幹不好,就準備破產或者退出。但是這種方法在中國市場還是比較少見的,第一保險牌照比較稀缺,一旦出現不好的或者出現嚴重問題的機構,很多人會對這個牌照感興趣,希望把它拿下來,破產非常少。監管機構也在不斷加大力度併購重組。包括去年到今年我們出臺的併購辦法,中間推出一些鼓勵性措施,希望社會資本進來,併購不好的保險機構,在做這方面的積極探索。機構監管力圖能夠引導大家差異化發展,能夠往專業化方向去開拓,同時不好的機構退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市場中間依然有很多機構非常野蠻,或者他的操作手法非常粗放,但是我們想通過長期不斷的優勝劣汰或者不斷的併購重組,最後市場會慢慢規範。

第二,發展改革部做的就是公司治理監管,公司治理確實沒有一個成型的法律,它是靠最佳實踐,你只要有辦法,可以把治理做得很好。從2006年到現在,十年的時間,我們推動相關制度的建設,治理監管是不斷優化的一個過程。我們希望能夠建成有形的監管制度,這個監管機構已經基本做到了。怎麼讓大家把治理能夠變成你公司的一種靈魂的東西,一種基本生態的東西,這個對我們來說,我相信是每個企業包括對監管機構來說,要不斷往前推進的事。這兩年我們在做什麼呢?比如章程,作為一個公司的基本法,把行業中間不斷出現問題的一些不好的做法,在章程中間提前給大家做好約定。章程在西方是公司完全自治的一個東西,但是在中國這種粗放的市場中間,我們需要監管,引導公司把必須約定的一些內容在章程當中清晰界定下來。第二個,我們推出的關聯交易,保險現在作為一個巨大的吸納資金的平臺,很多投資人進來的時候抱著一個最初的衝動,希望能夠把這個平臺的資金成為他投資主業的一個重要協同力量。但這個問題恰恰也是監管機構非常擔心的,保險資金運用一旦出現閃失,這個公司可能馬上要面臨崩盤的危險局面。從去年我們對公司的關聯交易開始實現多角度的比例限制,希望在可控的比例範圍之內去操作。最近做的公司治理檢查,感覺到公司在這方面強烈的反彈或者對這方面的抵制。這說明監管對這方面的約束恰恰是找到了他的痛點,當然我們現在也在推出第三個改革,在現在所有新公司設立起來的時候,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把最基本的治理要求建立起來,希望他們在起步階段就有一個良好的治理基礎。所有這些辦法我們希望能夠從起步開始建立一個好的機制,在運行中間能夠有好的做法,好的經驗,我們不希望這個公司最終走到一個需要併購重組,甚至破產的程度。

我們講的機構治理這是我們當前正在不斷推進的事,其實從監管角度來說,最後講到創新,可能更多我們保監會也在做,希望行業能夠做更多的創新。包括從國外引進更好的產品服務等等一些做法,甚至模仿式的創新。中國保險業還是粗放的後發的產業,如果有更好的做法或者經驗引進中國市場,我們都抱著非常開放的心態歡迎大家來這個市場做。從監管角度歡迎一切有效的做法在市場跑上一段,監管機構才會制定相應的規則進行約束。今天我們這個論壇的題目更好的表述方法應該是中國保險業的創新和監管改革,我今天就先講到這,有些想法跟大家聊一聊,不完全準確。謝謝大家!

主持人:剛才何主任講的又有機構的監管,又有治理的監管,由於現在消費者跨度很大,我指的是對我們財富的認識,對經濟發展當中重點東西的認識,跨度很大。他對自己無論是理財方面還是風險保障,他從他自己的生存發展的角度,需求其實很多時候不明朗。同時也有一些比較專業的機構,有一些收入的這些階層他們跟其他人的要求是不同的,保險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怎麼樣既讓保險公司給這些消費者提供很充分的服務,又控制這些風險。剛才何主任講的已經有這些內容,但是希望再細講一下。

何肖鋒:中國保險業發展確實是一個比較具有挑戰性的題目,跨度很大,服務人群跨度也很大,既有個人財富非常龐大的,也有普通的老百姓。中國保險業的發展,大家要抱著一種,從監管角度來說是這麼認為的,第一,不管什麼方式,只要找到合適的人群,大家抱著積極的心態推動這種服務。包括理財,我們現在有大量的理財產品在做滿足老百姓甚至收入非常低的老百姓的理財需求,中國人對保險的理解還有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我們對風險的理解缺乏傳統,由於缺乏產權的清晰邊界,他對財富風險轉移的需求並沒有那麼強烈,東方文化對生命這種尊重遠沒有像西方對生命健康管理那麼重要。許多人並不認為我要做一個長期的壽險保障,我有強烈的需求。比如理財保障個人財富的增加就是我最好的保障,我今年有一萬塊錢,通過一年短期理財,能夠到一萬一千塊錢,他覺得對我自己的保障增加了。我們對自己的財富保障或者對自己的生命安全,更多的是用錢來衡量的。這導致很多文化上的一種長期追求安居樂業恰恰是不多的,既然有這種需求,希望滿足大家這種理財要求,當然大家不要一窩蜂往這個角度走,都是短期產品,行業保障功能就完全沒有了。資金鍊會繃的非常緊,我們鼓勵大家差異性發展,既有短期產品,也有長期保障。中國的消費人群非常龐雜,差距拉得非常開,我們現在行業的服務能力確實還是基於保險行業自身對這個社會的理解,往往還很難從客戶方面做更多的反向深度挖掘,所以監管希望大家能夠做一些相互,做一些創新性機構,做一些空白市場、區域市場,就是希望大家百花齊放,能夠盯住你擅長的領域或者擅長的人群,去好好做你的保險服務。這個過程會非常久,但是方向可能是始終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的。謝謝!

提問:何主任剛才對保險機構改革,鼓勵機構創新方面給保險公司提出了方向,未來怎麼做,保險公司創新的領域,給了一個很好的方向。我有兩個問題,前一段時間我們也做了一些研究,發覺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保險業取得很大的成績,這個成績當中,除了國家的支持和監管的引導,行業自身的努力以外,我們發現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對中國保險業本身的技術管理理念的這種改進是有貢獻的。中小保險公司在創新方面一直在進行渠道創新、產品創新,等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現在恰恰是這兩個機構來講,都面臨很多問題,外資企業總體上感覺經營的都不大好,中小公司有一部分發展突破了一個瓶頸,但是大部分經營狀況也不是特別理想。從我的角度來講,我有兩個問題跟這個相關,第一個就是我們現在國內有很多外資企業,獨資企業只有一家,很多是合資企業,但是相對我們的銀行業而言,我們發覺保險業在這個領域還是相對比較保守的,因為銀行業裡面還有其他領域裡面,我們發現已經獨資的外資銀行會比較多,但是保險業只有一家。既然合資企業經營狀況不好,有沒有可能將來讓他變成獨資的,既然外資獨資能做得好,我們為什麼不鼓勵一部分企業往這個方向走?第二個問題,對於絕大部分中資企業來講,尤其是中小企業來講,我也在一家中小企業,我是華夏人壽保險公司的,前段時間參與了協會的兩個課題,一個是中小保險公司的研究,還有一個是2014互聯網保險的研究,剛剛出了兩個報告。對絕大部分中資公司而言,現在發展狀況無論從業務、治理、管理,都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現在還面臨一個問題,我們往下面深入看的話,現在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沒有完成全國的機構佈局。中小企業當中現在可能只有生命人壽差不多了,其他機構差得很遠,我們有幾十家中小企業,但是他的全部機構加起來,還不比中國人壽一家。中小公司數量佔比是很多的,大概是50多家,整個壽險公司也只有70來家,中小公司佔50多家,但是全部加起來,不如老大一家。這麼多的公司,我們一直講中小企業的服務能力不行,管理能力不行,對社會貢獻度小,儘管都是在往上走的趨勢。怎麼能讓他走向一種更好的發展,除了在公司治理方面要加強,保險公司自身要提升管理之外,我覺得在機構開設上,監管部門能不能適度的放鬆一點?因為我自己認為在中國市場上,對絕大部分中資公司而言,他要完成這種積累,要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他的機構必須要足夠多。不可能像外資企業就深耕這一個地方,搞多少年,這對中國人來講簡直是不可能想象的。我希望監管部門能不能對中小企業在機構發展上給予更多的關愛、支持。謝謝!

何肖鋒:您這個題目是蠻有意思的題目,是有兩個前提,你剛才提到的外資和中小企業沒有發展起來,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第一外資在中國市場中間做的不太好的,可能是壽險機構五五佔比,50%、50%這樣的機構沒有做起來,中資和外資戰略不一樣,中資要規模,外資要效率,導致不能協同,這個確實沒做好。但是相當一批外資機構,外資佔有主導權的機構,他們並不認為他們的發展不好,目前,外資在中國市場佔比5%,外資機構本身在運營的時候,收入並不差,效益也不差,沒有去衝規模的衝動,這是一個規律性的東西。中小保險公司沒有發展起來,可能也得接受這個市場現實。三十多年的發展,有些機構先往前走了,把市場佔滿了,後面再往裡擠的時候天然有這個問題,在發達市場也有這個現象,有這麼幾個大型的機構,有若干個做的比較好的專業性機構,有相當一批一般的機構,國外的局面都是這樣的,這是一個經濟規律。不可能中國市場到最後大機構發展的很好,小企業也變成大機構,也發展的很好,這是不現實的,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

第二你講外資能不能100%,現在友邦壽險是100%,保險業的股比是最開放的,你只要願意,外資可以100%,除了壽險比例不能超過51%,這是入世談判中作為金融安全爭取的一個權利,到現在我們也還是在堅持。你剛才講的外資股比能不能放開的問題,也就是壽險中間超過50%這個問題在考慮,但是其他的外資獨資都沒有障礙。為什麼外資沒有大規模進來呢?他在中國市場面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水土不服。他在這個市場中間真正拓展也是非常理性的,不會貿然迅速擴張,這是股東自己的理性選擇,而不是監管機構一定要把他搞的很大,我相信你推,他也不會馬上像我們追求的目標這樣。這是我要解釋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中小保險公司能不能讓他走得很快,那些公司發展都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中小保險公司如果按照大公司的方向去佈局,不管自己有多大能力,上來都是往全國性的公司佈局,儘管我們引導大家專業性區域市場發展,但是許多機構還是不願意這麼做,一上來先要搞全國性機構,這是我們的通病,貪大求全是一種文化現象。但這種文化現象對一個公司發展來說,如果中小保險公司調整自己的心理,往掙錢的方向去做,是可以做起來的。大家覺得沒有體量就沒有話語權,不管三七二十一,要做大。股東有這個追求,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我們擔心管理能力跟不上。現在大家可以看到保險市場最大的一個問題,股東和職業經理人的背離,職業經理人幹砸了,跳到另外一個機構,職位越來越高,薪酬越來越高,管理能力沒有任何長進,這是我們擔心的問題。我們希望中小保險公司發展起來的時候,股東如何變得更加理性,對職業經理人有更好的約束,讓大家做掙錢的生意,理性給大家提供服務。但是監管追求的目標和市場追求的目標兩者之間是有落差的,這個過程要不斷的去彌合。你剛才講到的生命華夏,迅速變成上千億規模的公司,但是這背後有沒有問題,監管機構需要關注。你的能力跟不上就變成一個燒錢的機構,這樣對市場是沒有建設性作用的。我們希望引導中小企業變得更加理性,監管機構看你的能力儲備到什麼程度,如果你的能力儲備到了,監管並不是不放。現在登記機構不像一年放二十個三十個一下子到位,但是每年五六個是可以實現的。

主持人:謝謝何肖鋒的精彩演講。下面有請都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宗國富董事長髮表演講,我們有請宗國富先生!

宗國富: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領導,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興能夠參加第二屆北京保險國際論壇!面對這麼多保險界的領導和專家,作為都邦保險這樣的中小型保險企業,來談中國保險業的監管與改革這個話題,本人實在是感覺誠惶誠恐,恐怕很難談得清楚,很難談得好。但是我非常珍惜這個平臺,非常感謝北京保險研究院給我這次學習的好機會,希望能夠從保險公司和一個有多年保險公司管理經驗的保險從業者的角度去看待監管的改革創新,這樣可能更有意義。藉此機會,重點想就財產保險的監管改革與創新談談看法,請各位領導和專家批評指正。

一、保險業監管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

2014年國務院《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推進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堅持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統一,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統一,加快建設以風險為導向的保險監管制度。加強保險公司治理和內控監管,改進市場行為監管,加快建設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完善保險法規體系,提高監管法制化水平。積極推進監管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保險行業協會等自律組織的作用。充分利用保險監管派出機構資源,加強基層保險監管工作。

縱觀國內外保險監管制度,美國政府在保險監管上實行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雙重監管,主要包括市場行為監管和償付能力監管,其政府對保險業的管控很少體現在對於保險業務和主體競爭本身的方面,更多的是運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在宏觀角度上進行調控。日本政府幹預保險市場的特點比較突出,即政府對保險市場培育的注重。

保險業作為金融業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在社會與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來愈重要。當前,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保險業也從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特別是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互聯網保險、相互保險、自保公司等新興機構和業態不斷湧現,使得監管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

在保監會的直接領導下,保險監管工作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突破口,開拓創新,成效顯著,財產保險監管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巨災保險制度建設邁出新步伐;重點領域改革工作實現新進展。特別從2015年上半年可以看出,改革是財產保險行業發展的主旋律,而創新成為了推動行業持續發展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包括商車費改試點工作順利開展,組織行業開展汽車配件“零整比”係數研究和發佈工作,推動汽車產業鏈變革,開展產品費率監管制度改革等等;農業保險發展基礎得到新加強。責任保險發展獲得新突破,實現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和食品安全責任保險雙“入法”。在國家“互聯網+”的戰略指引下,行業在互聯網保險領域進行了積極的創新和探索,《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正式出臺,為保險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監會在財產險監管改革創新中,以“抓服務,積極維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嚴監管,維護財險市場平穩有序運行,抓產品監管、抓現場檢查、抓高管審核 、抓重點熱點;加強風險預警,資本約束、應急管理 ,防風險,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促發展,提高服務經濟社會全局的能力”為基本思路,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深化改革創新,切實加強監管。一是注重防範系統性風險,守住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二是注重消費者利益保護,保護保險消費者利益是各項保險監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是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保險市場體系基本確立 ;四是注重依法監管,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實施監管 。

二、財產保險業監管改革與創新的建議

在編制“十三五”規劃之際,財產保險業監管改革與創新提出四點建議。

(一) 創造良好的大數據時代監管環境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統計數據,2014年互聯網保險累計實現保費收入858.9億元,同比增長195%。從2011年到2014年,互聯網渠道保費規模提升了26倍,佔總保費收入的比例由2013年的1.7%增長至2014年的4.2%,對全行業保費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8.9%,成為拉動保費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同時,互聯網保險市場不斷擴容,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4年我國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從28家增加至2014年的85家。對於保險公司來說,互聯網保險拓寬了保險銷售渠道,有效降低公司經營成本;對於消費者來說,有利於提升消費體驗並可以得到更多實惠。

大數據時代給保險行業發展帶來深刻影響的同時,也對保險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保險監管要順應大數據時代的潮流,為行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強化基礎建設,建立大數據質量標準,消除壁壘,推進信息共享,建立信息隱私保護制度,加強信息安全保護,完善法律法規,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鼓勵包容創新,以開放的心態,支持保險機構運用大數據進行產品、服務、管理等方面的有益創新,並在監管上及時跟進。加強對重點環節的監管,抓信息安全,加強產品監管,保持對產品風險的高度警惕。抓內控治理,抓從業人員管理。

明晰監管職權,對新事物新探索,適時制定監管制度加以規範,減少監管死角和監管真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也要避免過度監管。防範創新風險,加強對風險的預警跟蹤,對大數據條件下的新風險保持足夠的敏感和警惕,促進保險市場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強償付能力監管和防範風險

面對創新大潮,保險監管還需要加強和改進對風險的監管,建立並完善以風險為導向的監管體系,既減少不必要的管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又有效防範和化解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推進市場化改革,保監會遵循的是“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總體思路,而管住後端的根本是風險監管,風險監管的核心是償付能力監管。償付能力監管是現代保險監管的核心,是保險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這也意味著,保險業發展將從過去“以規模為導向”升級到“以風險為導向”的模式,體現了風險監管的科學性、公平性和包容性三大特點。

合格的償付能力對於保險公司的運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旦發生償付能力危機,不僅保險公司無法維持正常經營,還會極大影響到消費者的利益,這甚至會不利於整個行業的發展,所以償二代建設,提高對風險的監管,對於保險行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社會樂於見到的。2012年3月,保監會發布《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建設規劃》,正式啟動了第二代償付能力制度建設工作,提出力爭用3~5年的時間,建設一套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經過三年努力,集全行業之力,完成了償二代17項主幹監管規則的研發工作。從2015年開始,全行業進入償二代過渡期,這是我國保險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可以說,償二代是我國保險監管的重大改革,有助於實現我國保險監管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通過風險綜合評級和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評估等,形成了保監會和保監局分工協作、上下聯動的監管機制,強化了監管合力。在償二代下,保監局通過對轄區內分支機構進行風險綜合評級、信息披露與交流等手段,可以更有效地監管轄區內的風險,提高監管效率。

(三)堅定不移地推進依法監管

法治是市場化改革的基礎和靈魂。首先,作為保險公司,我們要樹立法治意識,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其次,在監管工作方面,要依法監管、依法檢查、依法處罰,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監管的權威,嚴格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還要把先進的監管理念和科學的規範標準等,結合我國實際,引入保險監管工作之中,確保監管工作的科學性、前瞻性、創新性和有效性。

監管工作也需要牢固樹立發展的觀念。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凡是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就要准入;再就是要樹立服務理念,加快由“審批”向“服務”轉變,真正做到服務為民,以人為本。

監管運行從透明度不夠、穩定性不強,向公正、透明、嚴謹、高效轉變。堅持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實行政務公開,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增強快速反應能力,穩定監管預期。

(四)加強未來財產保險行業市場改革創新

由於金融業的特殊性,存在著影響整個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的系統性風險,故需要在維穩監管與市場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並將平衡延續下去,這是保監會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按此設想,未來保險監管的新常態應該是:

第一,重點監控行業系統性風險與公司經營風險。如《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整體框架》的簽發可以提高行業防範化解風險的能力,促進保險業健康科學發展。

第二,注重消費者權益保護。市場失靈與信息不對稱會誘使保險公司利用自身地位與優勢最大化其利益,而且其中有些利益是從處於劣勢的消費者手中剝奪而來的,如爭議較大的“高保低賠”、“無責不賠”等。所以保護消費者權益是長期重任,保監會近期正在開展的保險消費投訴處理專項自查工作,將會對保險業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三,嚴懲保險行業違法違紀行為。從整體來看,目前中國的違法成本並不是很高,保險業也一樣。一些職員的惡意行為會在公司內部消化,外圍騙保詐保也得不到嚴厲打擊。所以,保監會不僅要清肅內部環境,也要治理外部環境。

第四,監管的手段從單一性、強制性、封閉性,向多樣性、協商性、開放性轉變。要開展積極行政監管,豐富監管工具,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市場、建設市場、維護市場,構建夥伴共贏、開放多元、有序互動的監管格局。

當然,保險公司也應當主動轉型,主動應對挑戰並緊緊抓住新機遇。行業將面臨不斷分化的挑戰,分化的形態表現為專業化、行業化和區域化,特別是中小公司需要進一步明確定位並聚焦,培育相應的能力、客戶群和市場,在做專和做精方面下功夫。

謝謝!

主持人:監管部門在加強各方面的監管制度建設,作為保險公司,我們未來有什麼樣的想法?

宗國富:對主持人這個問題,我只能表個態,在中小公司,以我們都邦保險為例,我們有十年的歷史,而在十年中,在公司治理結構上,積累了一些矛盾,也有一些歷史問題的遺留。在國慶前,保監會也對我們公司治理結構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些檢查,檢查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這與我們現在監管的創新和我們下一步怎麼適應監管創新,我作為都邦公司的董事長表示我們準備一步一步把這些問題解決掉,並且我們有時限要求。謝謝大家!

主持人:下面為我們做演講的是瑞士再保險集團全球合作主席潘瑞康先生,有請!潘瑞康先生是瑞士再保險全球合作主席,集團管理委員會委員,潘先生於2012年2月23日被任命為瑞士全球合作主席,負責瑞士再保險與政府發展及非政府組織間的全球合作業務。潘瑞康先生也是北京保險研究院的國際顧問委員會的正式成員,是第一屆的顧問委員,下面我們就用熱烈的掌聲歡迎潘瑞康先生為我們做演講。

潘瑞康:大家早上好!首先我已經跟中國保險行業打交道有差不多十年左右的時間了,在這十年當中,我一直對保監會的工作印象非常深刻,也非常敬佩,因為保監會的工作不但是要保證保險市場的平穩運行,要保護保險消費者,而且我看到保監會一直是在以非常有結構的方式,非常有規劃的方式在進行整個監管工作。

我還記得在2005年到2006年的時候,我剛開始跟保監會的領導進行交流,當時覺得保監會工作挺像機場的空中指揮。因為機場的空中交通指揮員要一架一架的飛機指揮,然後降落在機場。我們保監會也是需要一件事情一件事情來解決行業裡面一些問題,特別是最近有一個非常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就是關於償二代。我們非常榮幸能夠有機會參與到償二代的制定過程當中,而且我們也協助保監會在歐洲舉辦了一場關於償二代的研討會。

中國保險行業目前競爭還是非常激烈,不但在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再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但是我們感覺隨著償二代的推行,不但是監管上的一個變化,而且是文化上的一種變化,我們保險公司不會只關注保費的增長,更多會關注風險的管理,這對我們長期穩定的中國保險市場繁榮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今天我想就三點問題提出我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第一點是關於巨災保險方面的,第二點是關於如何向貧困的群體提供保險,第三塊是關於中國保險人才儲備的問題。

昨天會上其實已經提到了一些關於巨災保險方面的情況,其中有些數據非常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過去三十年當中,我們看到巨災保險保障的缺口特別巨大,特別是在發生自然災害之後的經濟損失和保險的賠付之間的差距是非常之大的。這個數據在全球看來,缺口可能在70%左右,平均來說,當發生自然災害之後,只有30%的經濟損失是有保險保障的。在中國這個數字就更小了,比如在08年汶川地震當中,最終保險賠付可能佔了整個總經濟損失的不足1%。

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在國十條裡面提及到,我們也瞭解到中國保監會也正在籌劃對巨災保險進行立法,也是希望能夠在2020年之前完成中國巨災保險體系的建設。我們看到目前咱們已經成立了一個關於地震的共保體,但是共保體承保能力也是相當有限的。比如在雲南大理地震保險的一個巨災保險的方案,這個很小的地方它所需要的承保能力已經高達5個億人民幣了。

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就會發現如果中國其他城市也加入到我們巨災保險體系當中,比如像成都、天津、北京加入進來之後,我們所需要的承保能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們感覺除了共保體之外,資本市場的進入也是非常重要的,為我們中國巨災保險體系提供更多的承保能力。今年我們已經看到中國再保險公司已經成功發行了5億美金的巨災債券,叫熊貓債。

我們看到這樣一個趨勢,我們認為中國境內發行的巨災債券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看到在中國建立起來這樣一種特殊目的載體的機制,通過這樣一個機制,我們可以把巨災保險的保障,使用發債的方式來進行擔保,在沒有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通過這個載體,向投資者進行支付利息,在發生災害之後,投資者他的本金會受到一些損失。這是一個所謂的風險投資,類似這樣的特殊目的載體在海外是比較常見的,因為這種特殊目的載體是一個相對來說可以為巨災保險市場提供一個相對長期的資金資源。我們這邊看到一些案例,比如在墨西哥地區,墨西哥他們提供了一個長達九年,三年加三年加三年,一共九年的長期巨災債券。

墨西哥發行的是3×3+3,他們之前已經發行過三次每次三年的債券,這次他們準備要發行一個新的三年債券。我們發現每次發行的時候,其實他這個收益都可以達到三到四倍的賬面價值,所以巨災債券也是非常受到投資者歡迎的。我們看到中國建立了管理自貿區,這個自貿區當中是比較適合來開展這樣的特殊目的載體業務的。這種特殊目的載體的建立它需要一個相對比較強有力的法律還有監控的一個環境,需要很多的靈活性在裡面。因為下一場自然災害不一定什麼時候會發生,所以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看到在近期我們在監管方面會有一些突破。另外我們也看到中國目前正在關注一些關於自保還有互保公司的建立情況,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看到相關的細節可以進行的公佈,可以儘快的進行實施。

第二個話題是關於小微保險,剛才提的巨災保險更多的是一個宏觀層面的問題。另外我們覺得也應該關注中國的一些弱勢和貧困的群體,比如我們在中國都看到了有政府補貼的農業保險,這就是一個相對比較典型的小微型保險。在我看來,小微保險其實是應該跟小額信貸是同時進行的一個問題,因為有了保險保障之後,農戶也好,弱勢群體也好,他們在貸款的時候就會有一個額外的保障,在自然災害或者災難來臨的時候,整個社會情況不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目前整個市場運營環境和監管環境,可能對這樣的小額業務不是非常有利,因為交易額特別小,交易量巨大,所以運營起來可能比較困難。我們也是希望能夠看到監管方對這塊有一些支持,希望這個市場能夠繁榮起來。

我要講的第三個問題是關於中國保險人才儲備的問題,這個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我們的行業現在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綜合,會有越來越多非常需要高度系統化的一些職位出現,所以很多公司都會很擔心在需要的時候不一定有足夠的有技能的人才儲備,所以我們也是希望能夠看到人才儲備的發展也能跟得上整個保險市場的發展。

通常來說,我們看到我們如果需要一個相關崗位的時候,通常培養一個人才可能需要至少兩到三年以上的時間,在招聘之前可能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來培養這個人才。我們也是希望能夠看到我們公司也好,我們大學也好,能夠在不論是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能夠著力培養這樣的人才。瑞士再保險公司本身是有一個畢業生的培訓計劃項目,這個項目目前規模還是比較小,每年招的人數不多,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項目,能夠為行業培養一些人才。

最後,作為我們北京保險國際論壇委員會委員之一,我們也是非常高興能夠參與到中國保險市場建設當中,也是非常希望能夠繼續努力。最後也是感謝一下我的翻譯。謝謝!

主持人:非常感謝潘瑞康先生做的精彩演講,我問一個問題,作為全球的再保險公司的巨頭,面對各種各樣的特別是涉及巨災的風險,針對這些重大的風險,作為保險行業去面對的時候,潘瑞康先生在監管方面有什麼建議?

潘瑞康:首先第一點,我們認為監管機構在巨型災害上面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他可以促使市場更多的承保相關的一些風險,這樣在巨型災害來臨的時候,有一個保險的保障在裡頭。

另外一個角度,從風險管理上面來看,監管者也應該更多的關注保險公司所承擔的巨型災害的一些風險敞口,應該設置一個相關的責任限度。比如在2011年的時候,全球遭受了幾次非常巨大的自然災害,包括日本的地震、新西蘭的地震、泰國的洪水,我們看到在這個成熟市場上,除了一家小型的新西蘭本土的保險公司之外,其他的保險公司包括再保險公司都非常遊刃有餘的應對這次自然災害。我們相信隨著償二代的實施,我們中國也一樣可以達到這樣的標準。

主持人:請大家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潘瑞康先生做的精彩演講。下面,我們請最後一位演講者,北京大學的鄭偉教授,鄭教授他年紀不是特別大,卻是保險研究的“老人”了,長期從事保險研究。在這個領域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他所做的研究、各種模型、各種定性的研究都是非常紮實的,今天我們就請鄭教授為我們做精彩的演講,讓我們一睹他的風采。有請!

鄭偉:謝謝李老師的過譽之辭,我認識李老師是將近20年前,在過去將近20年,我也從李老師那裡學到很多東西。非常感謝組委會給我這個機會,今天就這兩個問題跟大家做一個彙報,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兩個方面,一個是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經常提到的一些熱點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之間是什麼關係,第二個也是一個比較熱的話題,價格改革和國企改革。

第一,穩增長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現在大家都非常關注中國的宏觀經濟在未來是一個什麼樣的走勢。在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當時中國的經濟可以說是一枝獨秀,但實際在當時大家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是有不同的判斷。一種判斷非常樂觀,中國一枝獨秀,西方經濟不行了。另外一種判斷,中國真正經濟困難的時期還沒有到來。從最近這幾年的情況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現在進入一個經濟的下行期,而且你看過去三十多年的宏觀經濟發展,我們發現雖然在有些時候會降到7%、8%這樣的點,很快會往上走,拐回去。在過去7.3%、7%這樣一個水平,在未來幾年是否會像前一段時間那樣,會掉頭往回走,還是長期在這樣一個不太高的區間當中?我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因為我們人口結構的變化,因為我們勞動力的數量變化,包括城鄉流動的變化,中國經濟潛在的增長力已經大幅下降。所以中國指出中高速的增長,大家非常關注中國的數字,明天統計局要發佈三季度相關的重要數據。我也注意到一些外圍也在說,明天數據發佈沒什麼影響,數據好看了,大家不相信這個數據的真實性。在我們上半年的數據發佈之後,國家統計局的領導以及專家也在寫一些文章在講數據。總體來說,數據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我們看了一下這方面的資料。

從增長的情況來看,通常我們分兩個維度,一個是從生產的角度,一二三產。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一二三產對GDP拉動的貢獻不一樣,比較凸顯的是第三產業,貢獻率達到53.4%,比第二產業高了十個百分點,從生產角度來說,這是支撐GDP非常重要的一個產業。第二維度就是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過去我們更多依靠投資和出口,現在我們非常強調消費的貢獻。今年上半年消費的貢獻率跟之前相比有比較大幅的提升。

另外調結構今年上半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從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提到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還提到單位GDP的能耗下降,從這麼幾個方面來度量調結構。這些和保險有什麼關係?保險和國家非常關注的穩增長,調結構有什麼關係,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去討論。從狹義的來看,保險業本身就是第三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發展保險業其實也是為咱們的穩增長,調結構在做貢獻,這是狹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我們講保險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更多是從保險通過相關傳導機制對穩增長,調結構做貢獻。至少可以從這麼幾個方面去勾連他們之間的關係,一個就是保險業通過經濟補償以及非常重要的風險管理來促進生產,從而促進經濟增長。通過三大產業的相關保險實現對三大產業生產的促進,通過經濟補償和風險管理這樣的機制來促進生產。通過保險促進了這三個產業的增長,就是為穩增長,調結構做貢獻。

另一方面從需求的角度來講,從經濟補償和風險管理可以來促進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不管是消費還是投資還是出口都面臨很多的風險,比如我們講消費經常說居民有後顧之憂,為什麼儲蓄那麼多錢不消費,養老的擔憂,教育的擔憂,醫療的擔憂,在這些方面保險是大有可為的。企業的投資還有海外的投資以及出口都面臨很多風險,特別咱們國家提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沿線65個左右的國家,這60多個國家其中相當部分都屬於非常高的風險等級。國家鼓勵走出去,很多企業走出去,但這當中的風險怎樣來進行管理,至少保險在這個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支撐力量。現在幾大銀行對一帶一路有很多投入,但是銀行非常謹慎,他們有憂慮,到底該不該投,這方面保險怎麼來搭配,這方面是大有可為的。第二個角度,促進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

另外還可以通過參與社會管理或者社會治理,來促進有質量的經濟增長。前面我講的是增長,這個地方強調的是有質量的經濟增長。比如通過相關的責任保險,環境汙染責任保險、食品安全保險的防損減災機制和保險價格的風險調節機制,來改變企業的風險行為。現在通過地方立法或者國家相關部門的指導意見,半強制或者強制要求一部分的企業必須要有相關的保險。在這種情況下,保險的價格是根據你的風險高低來確定的,你風險高,政府要求你必須要投保,我收保費就會高一些,希望這個企業把這個風險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保險不僅僅只是一個被動的事後的補償,通過風險價格調節機制,它可以減少整個社會的風險行為,這樣經濟增長的質量有所提升。

第四個小的方面就是通過完善金融體系,我們講保險是金融的一部分,但從某種意義上,保險又不是金融,從是金融這部分來說,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說我為市場提供資金支持,來服務經濟,這是它一個重要的方面,但這只是其中的一點。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保險業的參與,來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因為咱們國家目前的金融體系發展不平衡,存在短期資金多,長期資金少,個人投資者多,機構投資者少,間接融資比例高,直接融資比例低等結構性問題,影響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不利於金融風險的分散和化解。保險機構是金融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和長期資金提供者,對於提高投資質量具有積極意義,是金融市場資金的穩定來源。

剛才講的是保險和穩增長和調結構,另外一個是保險與惠民生,國內的保險業在這方面的發展特別大家引起關注的一個是巨災,一個是健康,一個是養老,昨天也有專門的主題去討論這些。剛才潘總也講到中國的巨災保險,根據現在“三步走”的策略,現在是第二步,一個就是地震巨災保險立法的問題,另外要建立核心機制,要建立基金公司,為2020年完成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目標奠定很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就是健康養老,一方面是城鄉居民的大病保險,相當對第一支柱補充的一個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商業的健康和養老保險,健康險政策已經出臺了,但是還沒有落地,還有很多細節沒有問題。養老正在起草相關的一些政策,如果順利的話,過一段時間能夠出來。出來還有一個誕生和落地的問題,還有很多問題,包括建立專業的監管制度、標準的產品設計、怎麼規範業務流程、信息平臺如何建設,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光出臺一個政策,說一年給你稅收優惠,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我今年8月份的時候,我跟保險協會的一個調查小組到寧波去做一個調研,寧波非常重視保險業的發展,我們跟主管的副市長交流,問他你們為什麼這麼重視保險?如果你說是保監會或者保監局重視保險,這是你的本職工作,這個好理解。我說你作為一個地方基層政府這麼重視保險,從他的角度來說,他沒有責任說為了發展保險而發展保險,這不是他的工作,他的工作是要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整個全局掌握好。他的回答還是很令人信服的,他說說實話,不是沒有想過用別的工具,在整個社會治理當中遇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各種各樣的社會衝突、矛盾、危機,地方政府總要有一些工具也好,載體也好,抓手也好,總得有一些東西去運用,去解決這些問題。他說我們想過用財政的手段,後來發現財政不太行,因為財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計劃經濟時代的有計劃色彩的一個東西,和我們當前大的趨勢和潮流是不相適應的。除了財政之外,也想過用金融的手段,後來發現金融這個東西有它自己運行的一套系統和規律,不是地方政府所能夠很好去駕馭的。當時我在聽的時候我心裡在想,不光是你市政府駕馭不了,省政府也駕馭不了,可能國家也未必就能駕馭得了,這確實不是那麼好和公私怎麼結合的問題,不是那麼容易去運用的一個抓手的載體。他說後來選來選去,發現保險是一個很好的手段,寧波不光是保監會和浙江省政府創立實驗區之後他們才做,他們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他們運用保險解決關於巨災保險的問題,小額信貸保險的一些問題,醫療責任保險的一些問題,現在不好下結論,一定做得多好,但是我覺得至少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剛才我前面第一個話題講的是保險和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之間是什麼關係,不僅理論上有聯繫,而且在實踐上也已經有聯繫,有探索。

第二個問題講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最近這一個多月正好非常高規格的出了兩個重要的文件,一個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另外一個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這使我思考一個問題,價格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我們先簡單看看在這兩個文件當中關於這兩個問題的國家權威的表述。在價格機制改革文件當中提到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市場決定價格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三中全會講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的作用,這個提到市場決定價格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關鍵,把價格改革提到一個非常高的方面。在改革開放以來,在價格改革有很多進展,也對經濟社會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在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價格還需要深化,還有很多問題沒完全解決。提到了價格改革的四項基本原則,第一是堅持市場決定,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其實談何容易?在過去這些年一直到現在,一個金融機構通過董事會出個決議,要做一個交易,你覺得這個完成了,對不起,第二天財政部的同志說不可以是這個價格,必須按照一個什麼價格。我講這個意思是說,價格幾個改革不同程度的一定會和企業的改革和國有企業的改革相關聯。財政部為什麼可以來干涉?從法理上是可以站得住腳的,因為他是代表國家來做的,價格不是簡單的放開就可以解決的。第二個是堅持放管結合,對經營者自主定價的領域,要通過健全規則,加強執法,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和促進公平競爭,推進現代市場體系的建設。堅持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四是堅持穩慎推進,我看新聞聯播講到石化企業在過去一年盈利多少,作出多大貢獻。我當時在想這些盈利是以多大的社會成本來支撐的,這有一個企業發展和民生保障的關係。

我在國務院網站上看到這樣一張圖,在這裡面提到幾個亮點,強調國有企業屬於全民所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就是要保護好,使用好,發展好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強調國有企業要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在看到這些文件當中的表述之後,我就反過來想在保險領域我們做的一些事情。我覺得在價格機制這一塊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特別在過去這幾年,在財產險領域的商業車險改革,今年推開了。還有人身險費率市場化改革,普通險,萬能險,分紅險,都逐步的放開。在放開前端的同時,強調管住後端,我們一直做的是放管結合。從這個角度來說,償二代已經突破了償付能力監管本身,沒有管住後端,前端是不可能放開的,不可能推進費率市場化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的效果怎麼樣?三十多年來國有企業改革效果怎麼樣?我下面摘的這兩段話不是我講的,也是文件裡面提到的。雖然不是針對保險業,我對照保險一些國有企業的情況。講到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不斷取得重大進展,接下來又說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可以反思保險是否也存在這些問題,一些企業市場主體尚未真正確立,現代企業制度還不健全。一些企業管理混亂,內部人控制,利益輸送,國有資產流失,包括在文件其他部分還提到怎麼建立一個比較好的公司治理機制,剛才何主任和宗董事長都提到公司治理這個問題。在這次國有企業改革文件也提到這個問題,怎麼去建立一個好的公司治理機制,怎麼避免一把手說了算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到現在沒有解決。

面向未來,國有企業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轉型升級的挑戰,這個我只是提出一個問題,我也沒有很好的思路。價格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之間是什麼關係?我在讀這兩個文件,使我想起在80年代那時候我們的改革爭論,我是90年上大學,當時大學期間也很關注當時的國有企業改革,有一個改革路線之爭的問題,到底是價格改革主線論還是企業改革主線論,這個到現在還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是以吳敬璉老師為代表的價格改革主線論還有厲以寧為代表的企業改革主線論,要搞市場經濟,價格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和信號,這個機制要沒有理順,當時提要把價格機制理順。厲以寧老師說價格機制很重要,你外界那個信號刺激再有效,他得了小兒麻痺症,對外界的刺激是沒有反應的,把國有企業做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這個要沒有做好,改革失敗可能以價格失敗為表現,改革成功一定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成功。這兩個都非常重要,要良性配合,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目前我自己一個很粗淺的判斷,在保險業在這兩個問題上,價格機制改革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國有企業改革仍然是任重道遠。在這個地方,我沒有很好的答案,只是提出這個問題,供大家來批評指正。我的發言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主持人:剛才鄭老師講了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在保險業現在這個發展階段,從監管者推動和制度建設的角度,你覺得我們未來有哪些更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的?

鄭偉:李老師提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何主任來回答會更合適一些,因為何主任代表監管部門。簡單的一個回應,國有企業的改革它的難度之所以超出價格機制的改革,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涉及到一些體制性的問題,涉及到一些深層次的改革的問題。雖然大家也有很多討論,應該要做,也覺得彼岸是比較好的,現在在此岸,現在怎麼從此岸到彼岸,然後還不會發生系統性的風險,這可能是最關鍵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它不是保險業的問題,包括在銀行,其他的國有企業都存在這個問題,包括我跟銀行界的一些朋友做交流,他們也說以前我們可能覺得80年代的時候,我們通過股份制的改造,通過上市,就能解決這些問題。現在大多數的這些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也都股份制改造了,也都上市了,甚至到海外上市了,但是好像08年金融危機,中國經濟下行,該有的風險還是那些風險,該暴露的那些問題還是那些問題,有些略微有點失望,跟之前股改之前,上市之前,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說明我們國有企業改革成效相對還是非常有限的。應對風險的能力,本來我們通過一個公司治理結構,通過方方面面制度建設,我們應該怎麼樣更穩健,更具有可持續性,能有更好的發展。但是現在來了一些風浪之後,和之前差不多,這是一個角度。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國有企業改革確實是任重道遠。只能粗淺的做這樣一個簡單的回答。

主持人:非常感謝鄭教授。今天上午有監管官,有業界的精英,還有專業的學者,給我們展示了一些我們保險監管改革創新精彩的畫面。最後,鄭教授作為一個學者,提出我們監管其實是面臨著一些巨大的難題,但是我們一些業者都是非常負責任的,為我們的監管創新和發展提出一些積極的,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讓我們在座的各位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4位嘉賓所做的精彩發言!今天上午我們的論壇就到這裡,非常感謝各位的參與。北京保險研究院歡迎大家再次光臨北京保險研究院的各項活動,特別感謝。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