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如果說在科學界有名望、有聲譽的科學家,我國是有很多的,但是如果說女科學家,不關注這些的朋友恐怕只能想起屠呦呦女士。

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一位來自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她的人生只有短短的29年,但是在這29年,她做出的成績卻驚豔了一個時代。

可是幾百年後,她的姓名卻在國內鮮為人知,如今的我們,甚至還要通過國外媒體來了解她——王貞儀

家學淵源,天之嬌女

1768年,王貞儀出生於清朝一個書香門第,醫學世家。王貞儀的祖父王者輔曾經擔任清朝的宣化太守,雖說官不是很大,但是家境也比平常人好太多了。王貞儀的父親則是清朝著名的學者王錫琛其母親自然也是個大家閨秀,聰明伶俐

王貞儀繼承了其父母的聰明才智,在跟隨祖父的時間裡,祖父王者輔的指導,

讓她對於世間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心,不僅如此,祖父王者輔的愛好書籍的習慣、精通曆法的才能,也在不斷影響著王貞儀,使得年幼的她早就是博覽群書、還學得曆法之術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祖父王者輔的離世後,王貞儀便跟隨著自己的父母遊歷大江南北,見識人生百態。聰明好學的她,在行至塞北時,還從當地的蒙古將軍夫人處學到了精湛的馬術

不僅如此,史書中的王貞儀,馬術已經精湛到了"跨馬橫戟,往來如飛"的程度,雖說史書可能有一定的誇張,但是能夠給出這麼高的評價,也可見其馬術之精湛

在那個時代,大多數的女子都被封建禮教所束縛,只能夠"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如果說,那個時代的女子生活是一張非黑即白的黑白照片,那麼王貞儀就是那個時代的一抹亮眼的彩色。

一個不同於時代的人

通過以上的瞭解,王貞儀的初步印象已經印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一個對世界充滿著好奇,能文能武,聰明伶俐,就像一個小太陽一樣陽光、充滿活力的女孩子。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但是,清朝與今天的時代,卻是存在著大大的不同的,尤其對於女性來說。在那個時代,女性只有相夫教子,整天就在家裡,做做女紅,做做飯菜,出去拋頭露面,甚至擁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的,甚至說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封建教條。

可見,那個時代的女性受到的壓迫是極大的,在這樣的環境下,甚至有的人更是覺得自古如來就應當如此。但是在

王貞儀看來事情卻不是這樣

王貞儀認為,知識不是單單為男性設計的,不是隻有男性才有求知的慾望,才能又有求知的權利,作為女性,同樣也有可以有這樣的慾望與權利。

在她看來,女子並不比男子差、低一等,女子也可以和男子一樣,可以很有智慧,甚至勇敢地開拓自己的事業。為此,王貞儀還特地寫下了"足行萬里書萬卷,常擬雄心似丈夫"的詩句,來表達她的志向。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這樣的思想,在今天的人看來是很正確的,但是在那個時代,她是一個反叛者,一個徹頭徹尾、不為世人所接受的反叛者。正是在那樣先進的思想的支持下,王貞儀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去開始了勇敢地追求。

天縱英才,卻又天妒英才

聰明的王貞儀在數學、天文、醫學方面存在著超乎常人的天賦,更是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

在數學方面,17到18世紀,當時清朝最為著名的以梅文鼎、戴震等為代表的數學家的安徽數學學派正在研究一種由西方傳入的算籌學,而王貞儀正是其中一位研究主力

通過她的研究,她一共寫下了三卷書,為當時的國民解釋了這種算籌方式,並詳細的講解了如何去掌握這種算籌方式,而她寫成的這三卷書,並不晦澀難懂,相反的,這些書的用詞通俗易懂,讓人看著簡單,學起來也輕鬆。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侷限,這些書籍並沒有被廣為流傳。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在天文方面,王貞儀更是夜以繼日拿著天文望遠鏡觀測,並對當時一些天文現象做出了詳細的解釋。比如說如今我們小學就明白原理的"月食"。

古時候,由於對於天文觀測的侷限,人們往往認為"月食"是一種不祥之兆,更是將月食稱為"天狗食月"。

而因為從小就對世間事物充滿著好奇心,王貞儀注意到了"月食"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

為了瞭解清楚月食到底是怎麼回事,王貞儀便開始拿著自己那些簡簡單單的天文觀測儀器開始了對月食的觀測。

後來,皇天不負苦心人,王貞儀終於明白了月食是怎樣形成的,並將月食的原理在《月食解》一文中,以精闢簡練、又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月食發生、月食、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不僅如此,在許多的天文現象,和天文知識上,王貞儀一直都擁有著自己的獨特的看法與見解。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18世紀的中國,人們一直還相信"天圓地方"的說法,而西方雖然科學技術較為發達,但是也沒有人能夠解釋為什麼天看著是倒扣的,而地面看著卻是平鋪的。

而這個小姑娘做到了,在她的著作《地圓論》中,她詳細的解釋道:我們看地面是近距離地看,是以我們自己參照物,所以眼前所見都是平的,但是我們看天空卻是遠距離地看,以遠方的事物為參照物,所以可以看到天是倒扣著的。

在醫學方面。在其父親王錫琛的影響下,王貞儀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被人稱為"女中華佗",在醫學方面,我們畢竟不是當時的人,無法說出到底她的醫術有多厲害,更何況,王貞儀在醫學方面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著作,但是她對於醫學的主張,直到今天都還是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當時,西方醫學剛剛傳入清朝,對於西方醫學,大部分人不是極端的"西醫吹"就是極端的"中醫吹",但是當時王貞儀卻提出了,對於西方醫學與中方醫學,我們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應當以真理為先,而不是隻知道門戶之爭。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時至今日,中醫西醫門戶之爭仍然存在,但是對於這類事情的態度,其實早在幾百年前的人們早已為我們提出了意見。

以上,就是對於王貞儀短短的一生中,所做出的成績的一個簡單概述。雖然她逝世已經兩百多年了,但是為了紀念她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她被評為了"改變世界的五十位女科學家之一",並且,

國際天文組織還將一顆小行星以王貞儀的名字命名。除此之外,王貞儀對於愛情的態度也是值得我們去了解的

在清朝時期,女子結婚大多在16歲左右,但是王貞儀結婚卻已經25歲了。在我們今天看來25歲似乎剛剛合適,但是在那個時代,25歲已經是超級大齡剩女了,但是,面對外界的壓力與指責,王貞儀並沒有因此被打垮。

在王貞儀25歲的時候,她終於遇見了一位知己,並與這位知己結為夫妻,婚後,王貞儀的丈夫依舊支持自己的妻子發展自己的事業,只可惜天公不作美,在王貞儀成婚四年後,也就是她29歲的時候,因為疾病,王貞儀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今天的我們,提起王貞儀可能已經不清楚她到底是誰了,但是在國外卻她的形象卻常常出在國外的明信片上、雜誌上、甚至學術網站上,以此紀念著她對於人類發展做出的貢獻。

有的人說,她的一生太短了,所以我們就記不住她。是的,她的一生太短暫了,但是她的一生卻如流星一般,短暫卻燦爛,讓人此生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