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在"负荆请罪"中所体现出来的自我批评的精神


导语:我国自古以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给后人留下诸多值得学习的典故和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众所周知的将相和的故事。众所周知《史记》记载的一个典故"负荆请罪",这个典故讲述的是赵国老将廉颇和赵国宰相蔺相如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但很多人忽略了廉颇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我批评的精神。在这件故事中廉颇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廉颇的这种精神形成的原因。

"负荆请罪"背景

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82—284年,秦国多次派兵攻打赵国疆土,致使两国开始交战,在这场战争中赵国损失惨重,但同时秦国为了保存精力攻打楚国,所以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再进行攻击,在这样一个僵局下秦国想和赵国讲和,于是便派使者前往赵国,与赵王约好在渑池会面,共商讲和之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渑池之会"。赵王心生畏惧,本想不去赴约,经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的劝谏,赵王决定带蔺相如一同前去,并在临走应允了廉颇的提议:"若大王在一月之内未能顺利返回,请允许立太子为王以断了秦国借大王要挟赵国的想法。"与此同时,廉颇还加强了边疆的戒备以防秦国趁机偷袭。


廉颇在

战国时期疆土分布图


这次讲和进行的很顺利,此次会面之后为嘉奖蔺相如命其为上卿,官职甚至还要在大将军廉颇之上。为此廉颇认为自己功勋卓越,驰骋沙场多年却被蔺相如一张嘴皮子超过了,心中很是不服气,并且还扬言说要当面羞辱蔺相如。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蔺相如得知此事后,并不愿与其想争,而是处处避让,就连上朝都故意装病,避而不见。他的手下原以为他是惧怕廉颇才故意避让,知道蔺相如道:"我都不惧怕强秦,又怎会惧怕廉将军,只不过,这次秦国之所以同赵国讲和,不过是因为我与廉将军的相互配合,若我二人兵刃相见,岂不是给秦国再次攻打赵国的机会?"在得知蔺相如是以大局为重而故意避让之后,廉将军深感愧疚,于是决定在众目睽睽之下登门请罪。

廉颇在

渑池之会图片


廉颇在

蔺相如躲避廉颇图片


大公无私的爱国心

纵观我国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数不清的仁人志士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甚至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小我。廉颇在听闻蔺相如避让自己的缘由之后,他深刻的意识到了他的错误。这主要是因为他有一颗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心。他早在年轻时就为赵国南征北战,直至暮年仍想上阵杀敌报效祖国。廉颇的这种爱国情也是蔺相如能够感动他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由此见得廉颇于私虽心中有些不满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于公确实没有顾虑到国家的安危。在一番思虑后,廉颇深感愧疚,他认为自己先前被嫉妒蒙蔽了双眼口不择言侮辱了蔺相如,好在及时清醒了,并且还能放下自己高贵的身份亲自上门请罪。在负荆请罪的这个故事中,廉颇的自我批评精神跃然纸上。

廉颇在

老将廉颇的雕像图片


宽广的胸怀和磊落的性格

自我批评需要有宽广的胸怀、戒骄戒躁的态度和感恩的心。大将军廉颇为人正直,做事光明磊落。在得知事情原委之后他自知理亏,"负荆"至蔺相如门前谢罪。身为赵国位高权重的大将军,众目睽睽之下在蔺相如面前自称"鄙贱之人"来请求蔺相如的原谅,这足以见得他的诚恳和敢于面对错误的勇气,同时他敢于担当的品质值得人们敬佩。

廉颇在

廉颇负荆图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思想,而正是因为人有思想才有了辨别忠奸的能力,才不有了理解是非黑白的能力。廉颇正直的品性和宽广的胸怀为他能够进行自我批评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学会用宽广的胸怀去包容,用自我批评的精神去认识自己。这种坦荡的胸襟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值得我们去学习。

敢于公开承认错误

公开进行自我批评就是把自己的伤疤在公众面前揭开,这对普通人来说实属不易更别说身份尊贵的人。对于廉颇他可以抛下自己的面子,公开向蔺相如道歉,这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一个人最高尚的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就是公开放弃错误。前者对我们来说,是乐此不疲的事情,甚至会觉得做起来有无上的荣耀。而后者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大多都是因为顾虑太多。而廉颇并没有被自己卓越的功勋选择视而不见,他将荣誉和面子抛之脑后,敢于当着百姓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这足以见得他敢于面对错误的决心。

廉颇在

蔺相如原谅廉颇图


更重要的是,公开进行自我批评会显得认错的态度更加积极和诚恳。廉颇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并没有选择私下拜访蔺相如,而是在老百姓的见证下"负荆"谢罪。这样光明磊落的行为着实受到百姓的赞叹。而且公开的进行自我批评会让对方在感到惊叹之余更容易接受自己的道歉。就蔺相如而言在廉颇选择在这样公开的场合来道歉,选择原谅会显得宽宏大量同时可以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这样也为其他官员的相处树立了榜样,反之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作为赵国重要的核心人物,无论是谁处于劣势都不利于国家的利益。因此,学习廉颇这种公开的自我批评精神有利于缓解两人之间的矛盾,更显得诚恳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

良好外部环境的影响

廉颇和蔺相如生活在赵国,赵国有取长补短、虚心受教的优良传统。赵惠文王善于虚心纳谏,任用贤才不问出处,于是便涌现出了廉颇、蔺相如等优秀的将相人才来为国家的利益出谋划策。在这样一个国家的大背景下,赵国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宽宏大量的性格。所以在面对廉颇的恶语相向的时候并没有选择与他针锋相对,而是尽量忍让。在后来廉颇诚恳的道歉的时候也坦然的原谅了他。再来分析廉颇的性格,廉颇在听到蔺相如的一番说辞后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的嫉妒的行为的不当之处,自然甘愿选择公开的形式来进行道歉,与他而言,错就是错,包装的再天花乱坠还是错的,错了就要道歉,在错误面前身份、地位都不重要,他求的只是获得蔺相如的原谅,求的是国家安稳。

结语:廉颇的自我批评精神主要体现在了他愧对蔺相如而选择放下自己的身份去选择众目睽睽之下去负荆请罪。通过深入分析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可以把廉颇的这种自我批评精神的归因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先公后私的爱国心,二是宽广的心胸,三是知错就改,四是生长环境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