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裡面為什麼一定要門當戶對

導讀:門當戶對的婚姻是符合社會期望的婚姻,文化是我們對錯的評判標準,門當戶對可以確保我們對婚姻生活中的各種小情有相同的看法,不容易積累不滿,這樣的婚姻註定更幸福。

婚姻裡面為什麼一定要門當戶對

01

A君是我大學同學,土生土長的小山村出來的,用一個字就能很好的形容他“土”。A君是個聰明小夥,十年寒窗苦讀,成績在我們大學班上名列前茅。畢業後,順利的做了某互聯網大廠的IT工程師。

他和B女認識與網絡交友,B長相可人,時尚,小資。

剛認識的時候,B女欣賞A男的能吃苦,做事踏實實在,對她忠心耿耿。A男喜歡她的活潑開朗,長相可人,對她有求必應,兩個人過了一段如膠似漆的生活。

兩年過後,B女覺得A男缺乏生活情趣,覺得他穿衣沒品,嫌棄他說話帶著土音,也嫌棄他家親戚事情特別多...

02

生活中的爭執幾乎都是價值觀差異引起的。


婚姻裡面為什麼一定要門當戶對

婚姻生活,不只是花前月下,更多是鍋碗瓢盆。期間的摩擦、妥協、磨合可能會消磨掉了彼此的所有熱情,也可以是每一次有分歧都更瞭解對方。

在婚姻生活裡面,有幾點非常容易產生分歧,對孩子的教育,對彼此父母的照顧,親密生活的接受程度,對金錢的態度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還有飲食習慣。

這幾點是最主要的分歧,人的性格是社會、學校和環境共同社會化的結果,相同的家庭背景長大的人,他們在各方面的認識會更接近。

人受情緒的支配遠大於受理性的支配程度,很多時候也很難分辨所謂的對錯,這個時候文化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偏遠的農村,一般女孩子不繼承父母的財產,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也主要是男方。但是在大部分城市裡,男女會更加的平等。

這兩種對財產繼承權和對父母的贍養方式,按照現代主流觀念和法律的規定,男女平等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現象。但是這種方式在某些地區就行不通。

關於文化和習俗,並沒有落後和對錯的區分,主要是社會約定俗稱的方式,大家對同一件事情有相同的預期和解決方案,就都是合理的。

02

生活中的很多矛盾,都是因為和期望不一致導致的沮喪,而期望值來源於社會文化。


婚姻裡面為什麼一定要門當戶對


古、今、中、外幾乎大部分的婚姻模式都是女向上高配,男向下低配。

這個現象一方面是在博弈的過程中由力量決定的,而這個習慣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就逐漸變成了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男女對婚姻生活中的期望。

覆盤了一遍周圍朋友的婚姻,大部分幸福的婚姻都是和社會期望一致的婚姻,失敗的婚姻各有各的的不幸。

作為妻子,洗個襪子,洗個內褲也沒什麼,當然男人做這個事也沒什麼,但是普遍的社會期望是認為女人可能要承擔更多的家務。但是如果老婆是上市公司總裁,她自己可能為認為,我一個大公司領導,為什麼要幫別人洗襪子,想想很對是不是?

社會期望相當於是“真理”,認死理,社會就是要求女人應該溫柔,男人應該剛強,要不然小時候弄那麼多檢查叔叔幹什麼?又弄那麼多小仙女,溫柔賢惠的女性代表幹什麼?大家的性格特徵不就是學校和社會共同教育的嗎?

以上事情遇到的多了,可以就會摔杯子了,也可能會弄個**讀書。

03

我們不能高估我們的理性,我們其實都是情緒的奴隸。

婚姻裡面為什麼一定要門當戶對

理性是高級思維,少部分有,少部分人少部分時間有,情緒屬於所有人,幾乎全部人都受情緒的支配。

相同的文化,門當戶對的婚姻讓我們不容易積累不滿,每天都是開心的一天。

失敗的婚姻都是日積月累的不滿,最終爆發導致的婚姻破裂。沒有人會因為一件事就改變對另外一個人的看法。


04


基於婚姻三價值“性價值情緒價值和經濟價值”,在一些男弱女強的婚姻中,短期看男方好像佔了“便宜”,女人吃虧了,其實中期看是女方佔了便宜,男方吃了情緒價值的虧,長期看是彼此都吃了“彼此成就”的虧,因為相互的博弈和不滿會反噬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