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異的鴻門宴:誰說項羽無謀?

兩千年來,西楚霸王國破身亡的悲劇,都被歸結到了項羽鴻門宴上沒殺劉邦。以至於後來多少英雄人傑都以項羽為反面典型告誡自己:切不可婦人之仁,切不可逞匹夫之勇。然而,如果我們能結合史實,詳細分析項羽當時的立場和形勢,就會發現鴻門宴是一場局,但不是殺死劉邦的局。這一局關乎的是秦末政治走向,局中人是項羽和劉邦,也是范增和樊噲,但是在他們背後,項羽真正對壘的對手——楚懷王,卻不在局中。


詭異的鴻門宴:誰說項羽無謀?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陳勝起義失敗。項羽叔父項梁得到消息開始召集劉邦等各路將領至薛縣商議反秦大計。這時候謀士范增就說了:“項將軍,我們得吸取前車之鑑。楚南公說:‘楚國即便是隻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必定是楚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人心,但也有了條件,就是要擁立楚王后代。所以陳勝自立為王,不得人心,肯定不能長久。”因此項梁採納范增的建議,在民間尋找到正在為人家放羊的楚懷王的孫子羋心,也叫熊心,擁立他為楚懷王,以順從百姓的願望。

至此,大楚王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覆活新生了,楚懷王定都盱眙(今江蘇省盱眙縣),並將項梁由上柱國升為武信君,總管軍政大權,節制各路義軍。項梁雖沒有當上王,當了一個君,也是不錯。他接著又挑選了最老實最沒野心的陳嬰來接替他上柱國的位子,封給他盱眙附近五個縣,名為輔佐楚懷王,實為就近控制這個傀儡。就這樣,藉著陳涉之死,原本在張楚集團中處於邊緣地位的項氏叔侄在掌握了實權的同時,也為自己立了個大敵。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項梁兵敗喪命。本身懷王並不具有實權,只是作為一種象徵,對六國貴族和六國遺民起到號召性作用,然而項梁之死卻使得局勢出現了重大轉變,楚懷王此時表現出了一個出色政治家的政治嗅覺和手腕,果斷將項羽、呂臣二支軍隊合併一處由自己直接統帥,開始掌握統治南方各路反秦軍。並且熊心還破格提拔宋義為卿子冠軍,確立自己親信掌握兵權,率項羽、范增、英布等將北上救趙。同時發表了著名政治宣言:“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為王”,並同意劉邦收集項梁、陳勝餘部西行攻秦。在擺明了不帶項羽玩的情況下,項羽表示反對說:不願北上救趙,更願與劉邦西行入關。熊心沒有答應項羽要求,只讓劉邦西行攻秦。

詭異的鴻門宴:誰說項羽無謀?

可以說,自懷王掌握實權以來,為了排擠項羽,奪取軍權,楚軍便在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大陣營,一個是懷王陣營、一個是項氏陣營,而在二者的背後更是存在政治理念的衝突。懷王作為舊貴族的代表,代表的戰國時期舊有的七國格局,而項羽雖然也是項燕之後,但同時更是新興軍功階層的代表,軍功階層為了獲取政治地位,必然希求打破舊有格局,建立新的天下秩序,而二者的衝突則直接表現在懷王之約中。

在項羽被明顯排擠的情況下,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攻破咸陽,秦朝滅亡,同時,項羽於鉅鹿大破秦軍主力後擁兵四十萬在劉邦之後入關。秦末之勢,就在懷王之約中確定了走向。即關東仍保留舊有秩序,由六國後裔繼續稱王,唯有關中秦王室不可再留,由先入關者為關中王,這也就是意味著,項梁項羽叔侄倆的種種努力被一句話否定。

項羽不能同意,問楚懷王:“關中王誰做?”楚懷王說:“如約。”於是就一句話,造就了後來的鴻門宴。

在當時的情況下,楚懷王想要穩固地位,除了出色的手腕之外更需要其他政治勢力的支持,而懷王的支持者們,處於檯面上的則主要有兩人,其一為宋義、其二是劉邦。宋義自不必多言,本來在楚軍處於邊緣地位,在懷王掌權之後才真正獲得一定的政治地位,毫無疑問屬於懷王一派,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鉅鹿之戰中宋義的拖延,一方面是出於戰略的考慮,另一方面或許也是來自於懷王的授意,對於懷王而言,也許鉅鹿之戰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拖住項羽,不能讓他先入關中以封關中王。

此外,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劉邦,在陳勝死後,楚軍實際上包括以下幾個勢力:項梁、劉邦、呂臣、英布,在懷王掌權以後,直接吞併了項羽和呂臣的勢力,從英布之後出現在鉅鹿戰場上來看,應當是同項羽一起被收取了兵權,因而實際上在懷王掌權之後仍握有兵權的只有劉邦一人,其拉攏之心顯而易見,而懷王力主由劉邦入秦,則更可以視為二者已經達成了政治交易,劉邦歸順懷王陣營,懷王則給予劉邦唯一一個因功封王的機會。

可以說自從項梁死後,懷王採取了一系列出色的政治手段,首先奪取了兵權鞏固自己的力量,接下來拉攏、提拔作為親信的宋義、劉邦,並且進一步安排諸老將與宋義打擊項羽,不失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

詭異的鴻門宴:誰說項羽無謀?

而,秦末戰爭最大的轉折點出現了,那就是項羽的鉅鹿之戰,這一戰不僅改變了反秦的被動形式,更是一舉扭轉了項羽對懷王的不利局面。在鉅鹿項羽表現出了一個出色政治家應有政治素養——“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首先面對宋義的掣肘,項羽當機立斷斬殺了宋義,並且依靠自己出色的政治動員穩定了軍心。其後,以自己當世無雙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大破四十二萬秦軍,破釜沉舟之策固然是行軍之策,但若是視為政治手法怕也未嘗不可。最後,“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項羽成功的將軍事上的勝利轉化為政治的勝利,贏得了新興軍功集團的支持,成為了楚軍乃至整個反秦聯盟實質上的領袖,取得了與懷王的對峙中的主導權。

而鴻門宴,則是項羽與楚懷王的最後博弈。此時的劉邦,既是懷王手中最後一張牌,也是懷王之約的關鍵人物,劉邦此時的選擇對於楚軍的局勢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是繼續支持懷王以謀取關中王的地位,還是徹底放棄這一念想,投靠項羽以獲得最大的好處?在四十萬大軍的威脅之下,劉邦選擇了後者。

所以,在鴻門宴剛開始,劉邦表示“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時,這個針對楚懷王的局就已經結束了。因為劉邦棄楚懷王而選項羽,項羽手握重棋,而懷王一敗塗地。

其實這個局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范增。太史公在鴻門宴之前寫了兩個人物,一個是項伯,另一個就是范增。前者是個保守的主和派,後者則是個激進的主戰派。雖然說項伯在一定程度上有背叛項羽的嫌疑,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項伯一系列行為的後果正是項羽想要得到的結果——劉邦不能殺。

范增作為項羽身邊的第一謀士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那他為什麼一定要殺掉劉邦呢?我們不妨從范增的履歷看起,首先他剛開始就極力主張項梁擁楚氏後裔為王,其次,他曾是楚懷王的心腹。以楚懷王的政治手腕他不能讓項羽一跪跪走一個能臣,所以很大可能上,范增是個臥底,在楚氏江山生死存亡的關頭他不得不站出來,破壞此次的項劉聯盟。

詭異的鴻門宴:誰說項羽無謀?

因為一旦劉邦身亡,項羽的處境就會是四面楚歌。首先,從實力上,項羽的聯軍一共有四十萬人,而劉邦一人便坐擁十萬大軍,即使能贏對項羽而言也必將是重大打擊;其次,劉邦畢竟是滅秦的第二大功臣,若是項羽殺了劉邦,實際上是給予剛剛安定下來的諸侯一個極其不好的信號:劉邦都死了,我們又怎麼會安全呢?再次,即使在鴻門宴上殺掉了劉邦也不意味著他的十萬大軍會憑空消失,恐怕到時候曹參會擁劉邦之後,立旗反楚,到時項羽剛剛獲得的天下又將大亂。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范增會在張良獻壁項羽欣然接受時,范增選擇擊碎它,因為項羽滿意了,范增卻沒有。至此之後,項羽懷沒懷疑范增我們不好說,我們能看到的就是他們二人離心,以至於後來范增莫名死在了回鄉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