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出自何處?

電影《戰狼》裡的有一句經典臺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也代表了今日中國之強大和中國人熱烈的民族自豪感。那麼這句話是出自哪裡改編呢,據《漢書》記載西漢陳湯攻滅北匈奴郅支單于時上書時所說的一句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當時的強漢也就是歷史上的西漢,是漢族人的國家,如今多民族融合大團結,形成中華民族大家庭,所以現在稱中華者再合適不過了。而當時發出這怒吼的陳湯又是何許人也呢?

《漢書.陳湯傳》記載,陳湯,字子公,漢族人,西漢山陽瑕丘人。陳湯喜歡讀書,富有學問,不拘小節,慷慨有大志。年輕時給別人寫文章謀生,後來受人推薦任郎官,陳湯有奮身異域的志向,羨慕張騫傅介子之輩,於是請求出使西域,在漢元帝時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元帝建昭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6年,陳湯和西域都護府都尉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陳湯沉穩有大志,好建奇功,喜歡出謀劃策,他對甘延壽說:夷狄畏懼大國,這是他們的本性。西域原本屬於匈奴,現在北匈奴郅支單于威名遠揚,經常侵凌烏孫、大宛等國,又娶了康居國王的女兒,藉助康居的勢力,如果讓他們降服了這兩個國家,他的勢力就會更加強大,到時候西域諸國就危險了,而且郅支單于彪悍善戰,喜歡擄掠,若長此以往,必成西域大患。郅支單于雖然離我們很遠,討伐他不是很方便,但是蠻夷沒有堅固的城牆和強勁的弓弩來守城,如果發動屯田士卒徵發烏孫等國的軍隊,長驅直入他的城下,那麼他如果逃跑又沒地方去,守城又守不住,必定被我們所攻滅。甘延壽也贊成,但是卻想先上奏朝廷再做打算,所以猶豫不決,陳湯怕耽誤時間,於是就矯昭徵發屯田士卒以及西域諸國兵共計四萬餘人,由六個校尉率領,分兵兩路,一路走北道,一路走南道,會師郅支城下。郅支單于果然沒有逃跑,只能據城死守,但是漢軍裝備精良,陳湯運籌帷幄,漢軍四面圍攻,沒幾天就攻破了城池,斬殺郅支單以及部下一千五百多人,剩下俘虜的人都分發給了其他出兵的十五個西域國家。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出自何處?

陳湯由於矯昭,上書為自己辯解,上書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元帝曾經問陳湯西域的事情,陳湯分析了一個漢兵可以抵五個胡兵,因為他們有鋒利的武器和強勁的弓弩,現在他們學會使用了我們的武器,一個漢兵的戰鬥力也可以抵上三個胡人。這也是西域屯田士卒只有幾千人,卻能威懾管理西域諸國的主要原因。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出自何處?

漢家利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出自何處?

漢朝尚武,民風彪悍。那個時代的漢人面對異族往往都能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萬里封侯也是奮身異域那些人的夢想。而陳湯發出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更是那個時代的強音。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出自何處?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出自何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