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每日觀察丨做好和外部較大風險長期相處的準備

●二談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疫情與經濟緊密相連。4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作出判斷——“國際上金融市場震盪回穩,經濟走勢受疫情衝擊十分明顯。目前外部風險大於內部風險,宏觀風險大於微觀風險。”

一個星期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已明確提出,“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顯然,中國經濟,必須做好和外部較大風險長期相處的準備。

及時動態判斷外部風險的積聚延展

首先必須看到,即便不發生此次疫情,外部風險也不小。疫情帶來的影響,既有新的“增量”風險,也會對原有的“存量”風險產生撬動、放大。

其次,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態勢還未“見頂”,最終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畫上“休止符”,誰也不敢斷言。倘若如部分科學家預測,今冬可能“再來一次高峰”,那將意味著整個疫情可能持續兩年,與百年前的那次全球大流感類似。

最後,即便全球疫情在某個時點結束,也並不意味著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就會同步結束。其負面影響會繼續發生,而世界各經濟體為之所作的應對、調整,將持續更久。

最重要的是,不管未來如何,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深深地影響了全球經濟。在此就不展開描述了,不妨拿“4月15日”這個普通一天,作為一個觀察的橫斷面——

戰“疫”每日觀察丨做好和外部較大風險長期相處的準備

這一天,美國商務部公佈,3月份美國零售銷售額環比下降8.7%,其中汽車銷售環比下降27.1%,加油站銷售額下降17.2%,服裝零售銷售額下降50.5%。

這一天,美聯儲發佈“褐皮書”顯示,美國經濟活動急劇收縮,很多地區出現供應鏈中斷,商業前景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戰“疫”每日觀察丨做好和外部較大風險長期相處的準備

△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

這一天,G20財政和央行行長會議同意世界上最貧困國家可暫時停止償還債務。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疫情或導致今年全球經濟經歷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衰退。

這一天,全球都在關注議論IMF此前剛發佈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該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

顯然,當前的影響,就已是“百年未見”了。今天,中國經濟已深深融入在世界經濟的肌體中。與其他經濟體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不可能像阻斷疫情傳播那樣,用堅決果斷的物理隔離去做階段性分離。為了扛住這一輪外部風險,還要在某些領域,努力增強與全球經濟的關聯。

所以,我們確實要做好和外部較大風險長期相處的準備了。在相處中瞭解它,在瞭解中化解它。

中國經濟也需要一次“從磨難中奮起”

在2月23日的“17萬人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中國經濟的成長,當然是整個中華民族成長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從磨難中奮起”的經歷,並不少。

當前,針對外部較大風險,我們可做的努力很多——

及時調整我們判斷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尺度。當像IMF這樣的國際機構對全球經濟今年增速的預測,已從1月份的“3.3%”變成4月份的“-3%”之時,我們看待中國經濟增速的眼光,衡量數字涵義的尺度,應該作出一定調整,體現出科學理性、實事求是。

及時發現外部風險向中國經濟的傳導路徑並作出應對。這種傳導,既發生在供給端,也發生在需求端。中國參與的某些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可能發生若干環節的斷裂;中國拿到的外部訂單,或本在預期中的訂單,已失去了一些。若全球疫情繼續加劇蔓延,可能還會擴大丟失面、丟失量。外部風險還會通過金融市場等多種渠道傳導進來。

戰“疫”每日觀察丨做好和外部較大風險長期相處的準備

要高度重視外部風險與內部風險的疊加,宏觀風險對微觀風險的推動。雖然當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外部風險、宏觀風險上,但風險從來狡猾多變、東流西竄。當下,對中國經濟所面對的內部風險、微觀風險也要保持警覺,並有針對性地予以化解。

要充分估計外部經濟風險背後的政治風險。疫情在全球加劇蔓延以來,少數國家中的某些政治勢力,已或明或暗地揮舞起他們多年來一貫持有的政治大棒,意欲從遏制中國整體發展、長期發展的戰略層面,對中國企業、中國經濟下手。

要提前預判全球疫情過去後必然發生的一些重大調整。這場百年大疫,讓大家重新思考和認識了很多,比如生命,比如公共衛生,比如安全的意義。疫後,調整必然發生。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不會逆轉。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呈現方式,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編織邏輯,可能發生新的變化。

抵禦外部較大風險的重要武器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越是外部不確定性多,越要把握自己手上的確定性。把擁有14億人口、世界上最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中國市場潛力,更積極地釋放出來;在解決中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上拿出更多有力辦法;進一步體現好“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的變革勇氣;等等。

風險主要來自外部,應對辦法則主要在自己手上。黨中央、國務院近期所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已充分體現出了對內外部風險的科學判斷和及時準確應對——增強緊迫感,堅定做好自己的事情,從總量和結構同時入手,在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把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兜住民生之底,邁開變革與創新的步伐。

評估風險,是要帶著底線思維的,把最壞的可能都想到,並不意味著我們會被這“最壞的可能”嚇倒。此時,不妨再深刻體會一下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文丨特約評論員 楊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