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清平乐"看看宋朝百官的朝服和公服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创新?

宋代文武百官的衣冠服饰,基本上继承了唐代的服饰制度。直到新制颁布后,才逐渐将服饰分为朝服、常服、祭服和时服四大类。但是服饰制度却明确规定: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服饰,不同的等级也有不同的服饰要求。最典型的当属官员的朝服和公服。

透过

清平乐中的官员朝服

宋代官员的朝服

朝服是文武百官朝会时所穿的官服,视官员职别的高低而不同。《宋史·舆服志四》有详细记载:

朝服:一曰进贤冠,二曰貂蝉冠,三曰獬豸冠,皆朱衣朱裳。


宋初之制,进贤五梁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立笔。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缥襈,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皂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则冠加笼巾貂蝉。


三梁冠:犀角簪导,无中单,银剑、佩、狮子锦绶,银环,余同五梁冠。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


两梁冠:犀角簪导,铜剑、佩,练鹊锦绶,铜环,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

六品以下无中单,无剑、佩、绶。御史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


裤褶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绫裤,白罗方心曲领,本品官导驾,则骑而服之。

透过

传宋萧照《瑞应图》“四圣护佑”中宋高宗上马出行的情景

从上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宋初百官的服饰依职务的高低,可以粗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五梁冠,仅限于一、二品官员穿戴,地位相当于正副宰相;第二类为三梁冠,为三、四、五品官员穿戴;第三类为两梁冠,一般为六品以下官员穿戴。

宋代官员的冠帽

在宋代官员的冠帽中,貂蝉冠最为尊贵。貂蝉冠简称为貂冠,为朝冠。所谓貂蝉,是指侍臣及大臣礼冠上所插的貂尾和金蝉两种饰物。此冠用藤丝织成,外面涂漆,其形正方,左右有用细藤丝编成如蝉翼般的二片,饰以银,前面有银花,上缀有黄金附蝉。南宋以后改为玳瑁附蝉,左右两侧各为三枚白玉小蝉,并有玉鼻在左旁插以貂尾,所以称为貂冠笼巾,为三公、亲王等达官贵显所戴的冠帽。如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载:“丁晋公、冯魏公位三公、侍中,而未尝冠貂蝉。”

透过

宋佚名《菩萨立像》中穿官服的男子

进贤冠早在汉代便已流行于世,至宋代仍然盛行,但其形制与汉、唐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宋代的进贤冠用漆布为主材做成,冠额上有镂金涂银的额花,冠后有“纳言”,用罗为冠缨,垂于颔下而结之。再用玳瑁、犀牛角或其他角制的簪导横贯冠中。冠上有银地涂金的冠梁。其梁数在宋代多有变化,宋初分为五梁、三梁、二梁三种;至元丰后,又分为七梁、六梁、五梁、四梁、三梁、二梁七等。其中,第一等七梁,加貂蝉笼巾、貂鼠尾、立笔;第二等无貂蝉笼巾;第三等六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宋史·舆服志四》)。

透过

宋佚名《却坐图》中头戴进贤冠、身穿朝服的官员

獬豸冠,因冠梁上有象征獬豸角的装饰而得名。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似羊非羊,似鹿非鹿。相传,獬豸头上有一角,性忠,能辨曲直,见人相斗,则以角触邪恶无理的人。所以,楚文王制订冠制时,将象征獬豸角的装饰缀于冠上,估计是希望戴冠者能像獬豸神兽一样,明辨是非、忠贞不渝。由于这种冠是御史等执法官吏所戴,冠上通常以铁制成冠柱,寓意戴冠的执法者坚定不移、威武不屈,所以也被称为法冠、铁冠。它的梁数、獬豸角,同样按其本官的品级而定。御史大夫用金,侍御史用犀牛角,侍御史以下用羚羊角。

透过

宋范仲淹画像

宋代官员的常服

除朝服外,宋代官员平常所穿的服饰,叫常服,又称为省服、公服。其样式也是承袭唐代而来,一般是曲领(圆领)、大袖,下裾加一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靴或用黑革而仿履制加以靴统的革履。其服色,也以不同颜色区分品官的高低。三品官以上为紫色,五品官以上为朱色,七品官以上为绿色,九品官以下为青色。如三品以上官员所穿的“紫褶”,就是一种紫色的袍服。

司马光《温公日记》载:“英宗之丧,欧阳公(修)于衰绖之下服紫地皂花紧丝袍以入临。”

到了元丰年间,服色略有更改,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

宋代的幞头是由头巾发展而来,是当时朝服中最有特色、最有创新的首服。上自帝王,下至文武百官,除了参加重大的祭祀典礼及朝会的时候需要戴冕冠之外,一般都戴幞头。起初以藤或草编成的巾子为里,外面用纱,涂以漆,后来人们觉得漆纱过硬,遂去掉里面的藤,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其品种甚多,分为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等。幞头的名称很多,北宋时有软脚幞头、花脚幞头、天角幞头、高脚幞头、卷脚幞头、弓脚幞头、展脚幞头、交脚幞头、曲脚幞头、宫花幞头、牛耳幞头、玉梅雪柳闹鹅幞头等。至南宋时,又出现了新品种簪戴幞头,即在幞头上簪以金银、罗绢等花。

透过

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卷》中文官所戴的软脚幞头

幞头又称为“折上巾”“折上巾子”“四脚”等。据《宋史·舆服志三》载:

“幞头的形制早在隋唐时期便已经出现。隋大业中,牛洪请著巾子,用桐木制成,内外皆漆。唐武德初,置平头小样巾子,开始以罗代缯,武后赐百僚丝葛巾子,中宗赐宰相内样巾子,这些巾子都是“裹头帛下著巾子耳”。

至后周,则流行折上巾,即以余帛折之而上系,宋代人称其为“幞头小脚”,然止以软帛垂脚。而所谓“四脚”,即指其有四带。其中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此又称为“折上巾”。因其所垂两脚稍屈而上,人称“朝天巾”;后来人们又称两阔脚短而锐的巾子为“牛耳幞头”,即唐代人所谓的“软裹”。到了后来逐渐演变为展脚幞头,特别是直脚幞头的两脚在宋代中期以后越伸直长。其制度不一,完全是出于人的喜好而已。当然有时也有政治的需要(沈括《梦溪笔谈》卷1;王得臣《麈史》卷上《礼仪》)。据说,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大臣在朝仪上窃窃私语。但至南宋时,幞头的展脚已开始短起来了,因此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下说:“幞头式范,与淳熙以前微有不同,秘阁奉藏艺祖御容,幞头展脚,倍今之长,其制所未详也。”

透过

宋佚名《睢阳五老图》中头戴角巾、身穿白色内衣和玄色广袖袍服的毕世长像

宋代官员的时服

宋代依照前代的制度,还有时服。所谓时服,即官员按照季节穿戴的服饰。时服分夏服、冬服两种。在宋代,朝廷按惯例,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一日两天,或遇有皇帝的五圣节时,分别赐百官过夏、过冬的衣服。起初是只赐将相、学士、禁军大校等,后在建隆三年遍赐文武百官及将校。

透过

宋李公麟《孝经图卷》“谏诤”中的文官服饰

时服中的“抱肚”,一称为“包肚”或“袍肚”“裹肚”,为包裹在腰部的一种服饰。通常以纳帛、彩帛为材料制成,制为阔幅,四角圆裁,考究者施以彩绣,周围镶有边饰。使用时加在袍衫之外,由身后绕至身前,用革带、勒帛等系束。初施于武士,后文武官员通用。其中官吏所用者通常由朝廷颁赐,但色彩及纹样有专门的规定。如《宣和遗事》:“是时底王孙公子,才子佳人,男子汉都是丫顶背,带头巾,窣地长背子,宽口袴,侧面丝鞋、吴绫袜,销金裹肚,妆著神仙。”陈元靓《岁时广记》卷12:“升朝官已上赐公服衬衫,大夫已上加袴,从官又加黄绣裹肚,执政又加红绣裹肚三襜。”

透过

宋金处士《十王图轴》中的官员服饰

宋代官服上的配饰

随着衣服样式的丰富,宋代官服上的配饰也是越来越多了,腰带和鱼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且有明确的等级之分。腰带是腰佩的主要组成部分。腰带是以皮革为之,称革带,带首缀以钩,尾端垂头,带身饰以金、银、玉、犀角、铜、铁、石、墨玉之类材料制成的牌饰,并以带“”质料、形状及数量区别等级,为官僚的专用品。如王得臣《麈史》卷上《礼仪》载:

“古以韦为带,反插垂头,至秦乃名腰带。唐高祖令下插垂头,今谓之‘挞尾’是也。今带止用九胯,四方五圆,乃九环之遗制。胯且留一眼,号曰‘古眼’,古环象也,通以黑韦为之。常服者,金、玉、犀则用红韦,著令品制有差,豪贵侈僭,虽非经赐,亦多自服。至和、皇祐间为方胯,无古眼,其稀者目曰‘稀方’,密者目曰‘排方’,始于常服之。比年士大夫朝服亦服挞尾,始甚短,后稍长,浸有垂至膝者,今则参用,出于人之所好而已。”

透过

宋朝官员官服上配饰

凡服色用紫色或绯色者,都加佩鱼袋,鱼袋是宋代公服上的一种佩饰。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3说:

“唐宋士人,腰带之外,又悬鱼袋,为金为银,以别等威。”

又,赵升《朝野类要》卷3《赐借绯紫》载:

“本朝之制,文臣自入仕著绿,满二十年,换赐绯银鱼袋。又满二十年,换赐紫金鱼袋。又有虽未及年,而推恩特赐者,又有未及,而所任职不宜绯绿,而借紫借绯者,即无鱼袋也。若三公三少,则玉带金鱼矣,惟东宫鱼亦玉为之。”

透过

凡服色用紫色或绯色者,都加佩鱼袋

宋代文武官员的靴

宋代文武官员的靴、履、舃制,初期同样沿袭前代。在朝会时用靴,称朝靴。至政和年间更定礼制,改靴用履。至乾道七年,复改用靴。但靴制则参用履制,用黑的皮革制作,大抵参用履制,唯加以靴统,里面衬以毡,高八寸。因以皮革制成,故又名“皮鞋”。但据赵彦卫《云麓漫钞》卷3记载,宋代的皮鞋不用带线。贵族及文武大臣在受朝、拜陵及礼见时则要着黑色的皮履,时人称为“皂皮履”。但依各官职所穿的服色,如服绿者用绿色,服绯色者用绯色,服紫者用紫色,来饰其边缝滚条。复底而有用木者称为舃,则在祭服时穿用。其鞋式有云头鞋、凫舄等。

透过

宋代文武官员朝靴

结语

服饰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阶级社会中,它不仅是为满足人类的本能御寒暑,满足人类本能的装饰欲望,而且是作为等级的标志而出现。中国历代社会都十分重视冠服之制,并用礼法加以约束,“贵贱有级,服位有等”(贾谊《新书》卷1《服疑》)。因此,服饰的变动一般都不大,除非外族入侵,用屠刀逼迫人们改衣胡服。但即使是改了朝换了代,服饰也仅是稍有异同。这正如清叶梦珠在《阅世编·冠服》中所说:“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冠服之制,其时尚随时变更,要不过与世迁流,一新一时耳目,其大端大体终莫敢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