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本質上是認知管理Ⅱ——如何管理消極情緒和垃圾情緒


情緒管理本質上是認知管理Ⅱ——如何管理消極情緒和垃圾情緒

所謂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不少人在分析自己的心理能量時,往往會給出一些心理分析式的答案,比如自己其實一直在滿足童年的缺憾,想要達到父親的標準,或者是因為貧窮留下的陰影……


這種所謂的『 分析 』,在筆者看來,其實更像是某種『 文學創作 』,依靠直覺式的思維,發現人生當中的矛盾和諷刺之處,追溯到遙遠的童年,從中梳理出一條成長的軌跡——很有美感,也有一定的思想樂趣。


也許,這也是這個思維的吸引力所在,也是很多人樂此不疲的套用,並且每次聽到別人以這樣的思路講起自己的經歷,剖析自我的時候,溼潤了眼眶。


但是,這並不能給予這個方法任何的邏輯支撐,稍微細想一下,

如果一個人心理底層都是這樣的自卑和消極情緒,哪裡會走得這麼遠?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個人其實更可能在半路就絕望的放棄,或者自尋短見了。


所以,真正的『 動力 』所在,其實並不是這些傷痛和遺憾本身,而是從中突破而獲得的那些力量,就像武俠小說裡落下山谷被人抓去做活體實驗,從而練就百毒不侵之體,你要感謝和懷念的,應該是自己,而不是那個虐待者和那些苦楚的記憶。


但是,如果簡單的將這種轉變理解從消極走向積極的性質轉變,不過是陷入了另一種誤區。我們的思維和認知,並不是在這樣機械的二元轉化中運作的。


可能是由於接受了太多的『 偉光正 』的教育,又缺乏反思,很多人的思維裡,都有一種『 聖母情節 』,在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總會預設某個偉大、光明、正確的形象或者元素。

殊不知,世界,其實是處在一片混沌和灰色當中的。


就拿飲食這件最日常的小事來說,我們人,每天為了滿足自己的食物需要,直接或者間接殺死了多少生物?吃了多少動物的屍體?吃了多少植物的繁殖器官?(很多果實其實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仔細想來,其實這事兒挺噁心的,但人不過也是一種生命,生命的“惡”,是無處無時不在的;不過,這也是我們維持自己的生命的必須,生而為人,是無法從我們的存在本身抽離的——這就是筆者所說的『 灰色 』所在,善與惡,好與壞,很多時候是無法涇渭分明的。


而人的心理要素,其實也是非常複雜的,比如你在路邊幫助了一個人,也許是你真心的無私幫助他,不過或許也是因為旁邊經過了一個富有吸引力的異性,你想以此提升自己的形象,或者是你最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你希望這能給自己帶來好運……這些元素,都是可能的,可能只有其中之一,也可能都在發揮作用。


但不少人在『 分析 』自己的心理的時候,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由於缺乏審慎,意識不到世界的混沌和因果的複雜性,又急於尋找所謂的本質原因;他們最終選取的解釋,往往是和當時的環境,以及最近發生的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非常相關的。


某次回家,和父母的談起自己的童年,由此回味了好幾日;或者是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在網絡上四處搜索心態轉變方案,看到了一些淺薄的分析……


這個時候,我們很可能就會把自己的所有思想,以及整個人生,都歸因在這些簡單的元素上,卻全然忘記了自己在真正的行事的過程中複雜的心理。


很多時候,你的所謂正面負面,不過都是事後諸葛亮,怎樣歸因,並不是基於你的認識,而是被你面對這件事的情緒所主導的。


沒錯,也許短時間內這種認知能夠帶給你一定的動力,但不過是飲鴆止渴,就像靠大量激素保持狀態的運動員或習武者一樣,遲早會暴斃。


當你能夠正確的看待所謂的消極情緒,這就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你的思維已經脫離了簡單的二分思維,這,是認知轉變的最重要的一步。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有的時候,我們確實能夠明確的感受到自己某種可能並不是那麼『 健康 』的情緒(我們就稱它為『 暗能量 』吧),雖然它也許並不是唯一的因素,但是它卻像一個小惡魔一樣,時時都在提醒我們:嘿!你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真誠和善良。


這時,我們其實可以順其道而為,把這些情緒利用起來。正如前文所講的,生命本身就是“惡”,我們的心理中,其實混雜著各種顏色與性質的想法,既然生來即使如此,

為什麼不它運用起來,讓它為我們服務,而不是被它帶偏呢?


比如,你的對優秀的人的嫉妒,對不公的憤怒,對小人的鄙視……難道不是最應該讓你鬥志昂揚的東西嗎?想想中學時期點燈熬油,工作後拼死拼活,難道沒有這些情緒的影子?


只要它們能夠幫助你動起來,你一沒有傷害別人,二沒有毒害自己,利用一下這些情緒,有什麼大不了?


這些『 暗能量 』和那些真正引導我們的向上的能量的關係,就像羊群和領頭羊,汽車引擎和方向盤的關係,只要方向是對的,如果你裝了一個動力十分強勁的,看似有點“黑暗”的引擎,用“小惡魔”來發電,又有什麼關係呢。


管理所謂的『 消極情緒 』,不要把它看做萬惡之源,要承認這是我們作為人的一部分,並且,積極的去引導,去利用它。


怎樣化解垃圾情緒


雖然情緒不應該有積極消極之分,但確實有些不好的情緒,是無法利用起來,只會擾亂我們的思維與認知的『 垃圾情緒 』,比如因為伴侶經常性的缺席而火冒三丈,或者在公開場合習慣性的緊張情緒,又或者在工作中對那些無意義的形式主義過度反應,嚴重影響自己的狀態……


對待這些情緒,相信不少人都嘗試過這樣一些解決方案:


一是『 抑制 』,嘗試不要去想這些不好的東西,但是沒有人能“不去想那隻大象”(如果我現在告訴你,“請你不要想象一隻大象”,那你腦海裡只會出現一隻大象),越是壓抑一個念頭,你其實越在提醒自己它的存在,這種方法往往會走向失敗。


二是『 代替 』,既然直接拋棄行不通,那就是想辦法替換掉,總是逼迫自己去“積極思考”,每當自己出現一個不好的念頭,就馬上嘗試給自己構建一個完全相反的“積極”說法,以此自我說服。


但最後往往會發現這連自我欺騙都算不上,因為自己根本不會相信那些想法,認知改造不是拆裝一個零件,這種方法,也行不通。


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開始求助於各種暢銷書了,最終,往往會發現第三種方法,那就是嘗試『 重新編寫自己的故事 』,我們的這些垃圾情緒,都是由一個一個錯誤的認知和對某件事錯誤的解讀方式層累的形成的,所以,我們就嘗試深挖一個垃圾情緒產生的所有元素,從記憶裡把這些東西找出來,洗洗曬曬,拍打拍打,重新塑形,希望改善自己的情況。


但最後發現,其實這個方法本質上還是一種『 替代 』策略,很多思想,是不能被這樣簡單的替代掉的。


以上三種方法,便是路斯·哈里斯在《幸福的陷阱》這本書中大力批駁的『 控制策略 』,總是想要去“馴化”情緒,總覺得我們應該有能力改造自己的情緒認識體系,從此遇萬事波瀾不驚,活得輕鬆自在。


但正如筆者在第一小節提到的一樣,生而為人,這哪裡是可能的呢?


正確的做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哈里斯所推薦的接納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這個方法的核心在於,每當發現自己被某種垃圾情緒控制的時候,便停下來,仔細梳理一下這個情緒是什麼。


比如,因為多次在某件事上的挫敗,你可能會陷入一種極度灰敗,極度自我否定的情緒當中,這個時候,不妨先靜下來,先把自己這些想法條分縷析的列出來


它們可能包括『 我覺得我在這件事上沒有天分 』,『 這個行業已經是一片紅海,飽和度很高了,我的機會太少了 』,『 努力了這麼久,也沒有人注意到我,也許這就是命吧 』……你想的任何自認為靠譜甚至不靠譜的東西,都可以整理出來。


然後,再一次去認識這些想法,在每一次你想到這個想法的時候,在前面加上一句『 我有一個想法 』,比如:“我有一個想法,我可能在在這件事上並沒有天分”,又比如:“我有一個想法,這個行業已經是一片紅海,飽和度很高了,我的機會太少了”……


敏銳的讀者在這個時候肯定已經頓悟了這個方法的精髓所在了,所謂接納承諾療法,就是要正視自己的所有想法,並且,最重要的一點,

要讓自己明白:這,只是『 “我”的一個想法 』而已。


通過這個過程,我們便可以清晰的意識到,這些所謂的『 認知 』,不過是大腦中飄過的文字,僅此而已——那些曾經被我們當做現實的想法,再次回到其本來面目:想法本身。


對於那些沒有辦法通過這個簡單的過程完成對自己的『 認知 』的解構的人,哈里斯還提供的其他的方法:你可以一邊這樣思考,一邊哼唱某首曲子的旋律,把這些文字唱出來;也可以幻想一個動畫人物或者影視劇當中的人物代替你說話,或者對你說你想對自己說的這些話……


此外,筆者也推薦用寫作的方式來認知這些想法,在一次實驗中,通過對患有一定心理創傷的人群四到六個月的持續調查表明,寫日記能夠較好的幫助他們和那些痛苦的記憶共處,而不是去抗拒或者被折磨(Pennebaker,1990)。


有的人可能認為這個方法很扯淡,這樣就能消除那些垃圾情緒了?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證明你還是沒有明白這個方法的本質,接納承諾療法是要幫助我們意識到這些想法只是想法,並且,不再與之對抗,而是與之共存,它更不是把這些東西消除,因為我們是永遠沒辦法消除它的。


其實,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這些所謂的『 垃圾情緒 』,我們還可以給它另一個稱謂,那就是『 憂患意識 』,所謂“未雨綢繆”表現出來,不就是看起來不必要的焦慮和過度的準備工作嗎?


所以,這些想法,沒辦法消除,也不應該被消除;但是,如果被這些想法完全左右,卻又陷入了另一個誤區,這就是我們需要接納承諾療法的原因所在。


允許自己為人吧,去主動感受,接納那些不好的想法,這些垃圾情緒會持續的存在,持續的擾亂你的思維,持續的壞事;


但是,因為你的接納,因為你的心態的轉變,它們對你的影響將逐步減少,你不再被它擾得心煩意亂,即使偶爾犯錯,你也能很好的處理,而不是花過多時間去自我分析,去自責,因為你知道:這就是人的本質。


認知是一塊兒棉花糖


讀到這裡,相信你已經明白了所謂的『 情緒管理本質是認知管理 』說的是什麼,不管是處理消極情緒還是垃圾情緒,我們都是通過改造認識,並且配合以方法去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你也許注意到,不管是對待什麼情緒,我們採取的態度都是

包容,吸收,而不是什麼『 硬核破解 』。


而這,才是筆者這篇文章想要闡發的核心思想:很多人認為,認知是堅船利炮,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但通過這一場特定的有關情緒管理的認識升級,也許你已經意識到,其實,認知更像一片蘆葦地,一塊兒棉花糖,它會柔軟的包容一切的存在,理解其合理性,然後,溫和的將其融化。


References:

路斯·哈里斯《幸福的陷阱》

Pennebaker, J. (1990). Opening up: The healing power of confiding in others.New York: William Morrow. (pp. 542, 5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