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章丘有群農民,好好的農田不種莊稼只種草,還種出了大產業

濟南章丘有群農民,好好的農田不種莊稼只種草,還種出了大產業

田地裡的草,無疑是莊稼的大敵,農民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它除掉。不過,對於濟南章丘繡惠街道北河村的農民來說,“種草”才是一件正事。

他們是一群快樂又志向遠大的“種草”農民:藉助互聯網的營銷手段,僅用兩年就打造出一個成熟產業,今年他們正籌劃著向千萬級的產銷規模進軍……

濟南章丘有群農民,好好的農田不種莊稼只種草,還種出了大產業

種莊稼還是種蔥?

陽春四月,記者走進這個坐落於繡惠桃花山下的小鄉村。青磚、紅瓦、白牆,家家窗明几淨……在“北河印象”4個大紅字的標牌下,小村越發顯得乾淨、整潔。說它小,是因為村裡只有72戶、256人,耕地面積僅330畝。

站在村東頭的田間,面色黝黑的北河村村支部書記鄭立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村民們風吹日曬,一年到頭緊忙活,種莊稼的年收入一畝大約是1000元,遠遠無法滿足村民對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要求。

濟南章丘有群農民,好好的農田不種莊稼只種草,還種出了大產業

鄭立軍說,北河村位於章丘北站的風景帶裡,根據規劃將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當時我反覆考慮過,除了種莊稼還能種點什麼。”其實,提起繡惠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章丘大蔥。作為章丘大蔥的主要種植區,這裡已形成以女郎山為核心的特色種植產業鏈。

可是在鄭立軍看來,種植章丘大蔥遠未達到他心目中鄉村振興轉型產業的要求,“在選擇種植什麼時,我提出了幾個要求,分別是:投資小、週期短、技術難度低、市場潛力大。”

顯然,對於種莊稼還是種蔥這個問題上,鄭立軍帶著北河村民廣泛討論過。他們最後的決定是:不再跟從繡惠特色農業種植的主流,要獨闢蹊徑,闖出一條“北河之路”來。

養豬還是“種草”?

在轉型之初,正遇上生豬養殖市場火爆。對此,北河村一位姓姜的專業戶深有感觸:“去年一頭豬創下了收購天價,6000塊錢一頭,過去只是二三百塊錢一頭。確實賺錢了!”

顯然這並非常態。養豬戶對此心知肚明,“傳統養殖業都有大小年,去年那種情況很難再遇上。”鄭立軍說,“正當大家討論究竟轉型幹什麼時,說來也巧,村裡有一位土地流轉的農民在搞花卉種植。聽說這個情況後,建議我們"種草"。”

濟南章丘有群農民,好好的農田不種莊稼只種草,還種出了大產業

隨後,鄭立軍帶人南下江蘇考察調研,回來後與村民協商溝通達成共識:進軍“種草”業。在接受新時報記者採訪時,鄭立軍反覆講起自己算過的另一筆賬:“種草”每年每畝可收穫三茬,收益超過1萬元;村民除了提前一年拿到土地流轉費之外,還有10%的年收益分紅;參加“種草”的農民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每日工資是80元。“這意味著從過去的一畝地一份收入,變成3份收益。大家算清這筆賬後,決定馬上就幹。”頭一個響應的就是養豬專業戶,扒掉豬舍,平整土地,加入到“種草”合作社裡。

進軍“種草”業的初期也並非一帆風順。去年,合作社的農民們計劃充分利用地力,在夏天裡加播了一茬,“結果是草場裡的野草越長越旺,我們前腳剛剛拔了,後腳那野草又長出來了。其實,在剛上馬的時候,江蘇那邊派來的技術人員就囑咐過,結果我們想當然,沒有遵從技術指導,那一茬光草種就賠了五六千。”鄭立軍介紹,從此之後合作社的農民就嚴格按照技術指導要求播種,收益一直非常穩定。

副業還是產業?

踏進北河村的“種草”基地,如同走進一個個碩大的足球場。全部草場都使用了混播技術,培育出一種名叫“四季青”的新品種,它四季常綠,特別耐寒,收穫不分淡旺季。記者看到,村民們在統一指揮下,分工協作,有的推著專用收割機,把整片綠草分割;有的負責打包,把綠草捲成壽司狀,田間地頭一片歡聲笑語。

濟南章丘有群農民,好好的農田不種莊稼只種草,還種出了大產業

一輛載重10噸的大卡車正停在地頭等待著裝運。“昨天一位鄒平的客戶下單,買了500平方米,我們下午就能給他送到。”鄭立軍說。

目前,鄭立軍和合作社的農民們已建立了3個客戶群,固定客戶有1000多人,大家通過即時通信工具下單、付款,一般24小時內就可完成發貨。“現在的主要客戶集中在濟南、鄒平、淄博,日銷量從200至2000平方米不等。只要種植出來就能銷售出去,全過程通過網絡實現。”據瞭解,北河村村民種的是一種專門供綠化用的草。

據悉,從2018年9月正式開始“種草”,北河村在1年裡實現了銷售收入180多萬元,實現了當年投資當年獲利的目標,“投資少,回收快,農民們一學就會,沒有太高的技術門檻,更重要的是隻要有貨就能賣出去,不用愁銷路。”鄭立軍說,通過兩年的運營證明“種草”確實是一門獨闢蹊徑、極具競爭力的鄉村經濟項目。

有了可觀收益,參與合資經營的村民都很滿意。當初上馬“種草”項目,更多的是作為一項農民增收的副業,如今的鄭立軍已不這樣看了,在他的規劃中“種草”完全可以作為北河村的一項產業大力發展。

濟南章丘有群農民,好好的農田不種莊稼只種草,還種出了大產業

今年,北河村“種草”合作社已吸納了第一筆貸款,“過去人家銀行不給貸,現在主動找上門來放款。也從側面證明這個產業的未來潛力很大。”鄭立軍說,未來計劃將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建立起草、鋪草、物流的“一條龍”服務。“下一步還將完善上下游的產業鏈,在花卉、苗木培植、綠化養護上發力。”對於“種草”業的未來,鄭立軍十分看好,“我們現在種植的草,每平方米單價是7塊錢,我瞭解到有一種草,單價可達到每平方米150元,同樣面積的草場產生的利潤你說翻了幾番吧。這都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

對於記者“是否能做到1000萬產業規模”的提問,鄭立軍笑著說:“過千萬並不是件難事……”

結束採訪離開北河村時,鄭立軍特意提到村子雖然小,但是這幾年出了一位博士後、兩位碩士研究生……“良好的村風和教育理念,讓大家都信服知識,尊重知識,因此對於經濟轉型的接受程度更高。”是的,這才是鄉村經濟轉型的原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