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知識的聖火⊥淺談中西雕塑文化差異··

作者:姓名:冉欣欣,出生於1989年12月03日,曲陽縣泓泉園林雕塑有限公司法人。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製作,18歲時已練就一手絕技。創作中他只需和人對面坐談,搏手於土,瞬息而成,形神畢肖,世人稱其“泥塑冉”。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取材於民間習俗、故事、古典文學名著以及社會各界人物,各種元素都能激發他的創作靈感。她畢生執著求索於雕塑藝術實踐,創作雕塑作品數以萬計,被譽為曲陽雕塑之鄉“才女”。她的代表作還有: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度假區《民俗文化石柱以及傳承文化浮雕》、鄂爾多斯市《漢白玉浮雕以及大型銅雕騎馬人》、黃山市《陡坡山體刻字工程》等等。

雕塑藝術是人類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態,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古代還是近代,雕塑的創造都體現著時代的文化精神,是人類主動的創造行為。中西方由於各自的文化、思維模式、社會組織結構,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藝術表現出極大的差異。

今天泓泉雕塑帶大家淺談一下中西方審美差異;中式雕塑在作品多以歷史文化、校園趣事、名人典故等題材主要表現對象,發揚思想與精神,這是雕塑的靈魂所在。

心懷知識的聖火⊥淺談中西雕塑文化差異··


心懷知識的聖火⊥淺談中西雕塑文化差異··


心懷知識的聖火⊥淺談中西雕塑文化差異··

中國的文化則形成了強調直觀意向的思維方式,它通過直覺來直接體驗、感悟並把握對象。這種思維方式超越了邏輯、概念而更長於悟性,這種所謂的“豁然貫通”、“點石成金”,也形成了與西方注重分析、偏於抽象的思維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質。

這種文化特質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便形成了中國雕塑注重意向渾融,注重通過意向之後的表現,從而也形成了中國藝術注重營造意向的觀念。這種偏於象徵、表現、、寫意、追求美和善統一的思維模式與西方注重再現、模仿、寫實、追求美和真統一的思維模式也造成了中西傳統雕塑中最大的差異。“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但“善”體現的是中國的“德”,是倫理性,而“真”體現的是西方雕塑的科學性與知識性。

心懷知識的聖火⊥淺談中西雕塑文化差異··

此外,中國古代雕塑長期將繪畫、雕塑並重,“塑繪不分”,“塑容繪質”、“三分塑七分畫”,是中國古代雕塑的一大特點,從戰國的彩繪木俑、秦代兵馬俑以及大量古代彩繪不難發現。而西方雕塑在古羅馬之後則形成了與繪畫分離的形式。因此,表現方式上,西方雕塑在“模仿說”理論指導下,形成了寫實性,再現性的方式,中國古代在“意向觀念”,對神與形的辯證理解,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追求,形成了表現性的方式。

心懷知識的聖火⊥淺談中西雕塑文化差異··


心懷知識的聖火⊥淺談中西雕塑文化差異··


心懷知識的聖火⊥淺談中西雕塑文化差異··


心懷知識的聖火⊥淺談中西雕塑文化差異··

在整個西方世界藝術幾千年的發展歷程當中,雕塑的發展演變,是一門永遠無法被人們忘懷的藝術精粹.西方雕塑發展的歷程中有四個最為輝煌的高峰期:古希臘,羅馬時期是第一個高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第二個高峰,第三個高峰是公元19世紀的法國,第四個高峰是20世紀西方雕塑.

一:古羅馬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8—前7世紀。公元前5世紀以前,古羅馬處於原始部落階段,公元前509—前30年為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27—476年為羅馬帝國時期。帝國時代古羅馬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公元1世紀希臘也被羅馬吞併,從此羅馬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

二: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三:19世紀上半期,在新古典主義雕塑失去發展活力的時候,浪漫主義雕塑出現了,並在20年代~40年代期間發展到了頂峰。浪漫主義雕塑發展的中心在法國,但德國和英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四:20世界西方雕塑藝術像其他藝術一樣經歷了一場迅速變化的動盪歷程。傳統的藝術觀念、審美標準和技法以至材料都被不斷改變。其結果是我們很難再用傳統的眼光來看待20世紀的藝術活動。

如果有朋友需要諮詢雕塑上的問題請諮詢電話:13730161137 冉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