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无起跑线,关键在于跑多远

之前在微博上刷屏的一则消息——《三万元月薪撑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光从这个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位妈妈的焦虑,造成这种焦虑的根本原因都始于一句话,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家长和一些教育机构的口头语,起跑概念催促着家长争分夺秒,在孩子教育上无所不用其极。各种学区房,各种培训班热火朝天。起跑线也越来越提前,原来说的是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现在是幼儿园学前教育胎教“研究生”。热命题冷思考,实际冷静细细分析一下,不要输在起跑线实在是个伪命题。

1、不要迷信起跑线。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根据实例创作了一篇《伤仲永》散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学习教育不当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持续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持续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早在宋朝就给起跑线理论泼了冷水,言简意深,说理严谨,耐人寻味。若论起跑线,天资聪明的方仲永应该上天给他画了超前的起跑线,但他最后还是沦为了普通人,可见起跑线理论的片面。起跑线概念更多是一些培训机构的广告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心理。如果迷信起跑线,那不光是要拼胎教“研究生”,还要研究遗传基因十八代。如果迷信起跑线,那么今人胜古人,龟兔赛跑、后人超前人的故事何以现。所以迷信起跑线,焦虑在起跑线实在没有意义。

2、人生不是短跑拼速度,而是长跑马拉松。一根竹子用了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但第5年却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竹子的根已经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蹒跚学步,摔了无数次的跤,才由爬到走到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并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父母心中想象的样子,不是把家长的爱好强加给孩子,而是要看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发觉孩子内心的潜能,让孩子带着兴趣的去学,自由成长!父母都怀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但要适可而止,不要将你们的意志、期望压在孩子身上,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要让你的“起跑线焦虑症”害了孩子的一生。童话大王郑渊洁写了篇文章《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有一些意义,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对于未来,最重要的不是起跑,而是扎根。对于成功,最重要的不是起步冲刺,而是耐久坚韧。

3、不要倒在终点线上。曾有一年奥运会,一个国外射击运动员一路遥遥领先。只剩最后一枪,金牌在握。但最后一枪却匪夷所思打飞了靶,得了零环,到手的世界冠军失之交臂。专家做过研究,一个奥运金牌需要运动员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等几十个因素全都具备才能成功,缺一不可。许多父母以为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这样就会有好的老师,好的教育。就进了保温箱、成长室。殊不知真正要成才要反复经历风雨挫折,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历经磨难才能成功。否则就像温室大棚里的苗,莫说遇到风雨,遇到阳光都会枯萎。诗人于戈说: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经历不到这些,他就没有对生活的获得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自己的路自己走。即使摔跤了,也要自己爬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人生很漫长,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有人奋斗终生,却到不了另外一个人的起点;有人起跑的很早,却很快停止了脚步;有人起点落后了别人很多,却是走的最远。不要在乎起点线是否差强人意,关键在于终点线比别人的更高、更远!

人生本无起跑线,关键在于跑多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