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醫入編問題,明確了

來源 / 基層醫師公社

作者 / 仲盈


雖然,近年來農村醫療取得了很明顯的進步,但整體水平還是比較低,人才不足,醫療隊伍同質化、規範化較弱。如何能夠盤活現有醫療資源,同時吸引人才進入農村,是擺在農村醫療面前的主要問題。


鄉村醫生隊伍存在四大問題


鄉村醫生隊伍是農村醫療的主要力量,這支隊伍已經誕生了60多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醫療力量不斷充盈,可鄉村醫生這支隊伍卻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


1、身份尷尬


拿起鋤頭是農民,拿起針管是醫生。即便地方上零零散散給了一些保障,但始終未改變這支隊伍的整體屬性。


2、平均年齡老化


與正規醫生相比,鄉村醫生的平均年齡偏大,大部分都在45歲以上。由於缺少養老保障,他們很多人不敢退出,甚至七八十歲還堅持在崗。


村醫入編問題,明確了


3、專業知識亟待更新


由於隊伍的整體學歷水平較低,平均年齡偏大,一些村醫的診療方法和依據還停留在十幾年前,很多新的治療方法和管理方式無法更新。


4、缺乏保障


由於身份特殊,鄉村醫生無法真正享受與在編職工的同等待遇。如果在人口密集的地區,鄉村醫生能夠獲得的收入還算可觀,但在人口稀少,地理環境惡劣的欠發達地區,鄉村醫生的收入就會收到很大影響,工作半徑也偏大,造成付出與收入不對等,缺乏各項保障的問題就更加凸顯。


村醫入編問題,明確了


村醫轉正要從根源下手


有人說,把全體鄉村醫生轉正不就行了?聽上去很有道理,但從以上現狀分析來看,鄉村醫生隊伍存在的問題是綜合性的,並不是一句指令就可以完美解決,必須從根源入手。


醫生是肩負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職業,決不能兒戲。轉正的機會必須給,但轉正的門檻也要有。


原衛生部衛生髮展研究中心副所長王祿生曾表示:鄉村醫生隊伍是一支有希望的隊伍。在村醫隊伍裡,有一部分是一直在進步的。他們考取了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的資格,不斷更新著專業知識,這部分人是有能力進入公立醫療機構從業的。所以,應該允許這些人轉為正式的國家衛生技術人員,讓其享受編制待遇。


村醫入編問題,明確了


國家明確:盤活基層編制,村醫轉正這樣做


隨著基層醫療改革逐步深入和成熟,縣域醫共體成為基層醫療改革的主要模式。村醫隊伍也隨著醫共體模式進入新的一頁。


近日,遼寧省發佈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的實施意見。


村醫入編問題,明確了


對村醫入編問題,遼寧省文件明確,盤活用好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現有編制資源,鄉鎮衛生院可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村醫。


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遼寧一省的政策。在今年2月,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就對村醫身份問題進行了明示。


村醫入編問題,明確了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


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允許各地盤活用好基層衛生機構現有編制資源,鄉鎮衛生院可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村醫。


很明顯,今年國家已經亮明態度,各地可以利用現有編制資源,讓符合條件的村醫進入編制。但要注意,這個入編並不是大包大攬,而是有門檻的,即“符合條件”。


王祿生表示,縣鄉村開始一體化發展,這離不開村醫。所以將來會逐步改革,實行縣招鄉用,以及鄉招村用,通過這種方法,逐步突破現有體制。鄉村醫生做的好的,就可以在衛生院工作,甚至是縣級醫院工作。


村醫入編問題,明確了


近些年,在不少地方已經開始踐行這種觀點,即讓“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入編。


包括甘肅、廣東、廣西、貴州、山西、山東、河南、海南、新疆等地區或部分地區,都要求對在村衛生室工作年限較長、業務水平高、群眾反映好且取得執業助理及以上執業資格的在崗村醫,在鄉鎮衛生院招考正式在編工作人員時給予適當加分,優先錄用。


在縣域醫共體改革以及鄉村一體化進程下,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是必然步驟。


進入醫師編制的鄉村醫生,就要按照國家衛生技術人員進行管理,才能享受國家衛生技術人員待遇。


這次疫情之中,鄉村醫生繼非典之後再次全員投入抗疫戰鬥,他們大部分都是非在編人員,卻照樣不計報酬,隨叫隨到。


這是一支飽經風霜的隊伍,他們有著光榮的歷史,堅持守候了農村老百姓半個多世紀。


如今,新的醫療環境和需求向這支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需要戰勝自身,繼續前進。現在,鄉村醫生隊伍正逐步轉型,煥發出新的生機,向新時代、新知識、更專業的方向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