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时六年的“老”节目,凭什么还让人痴迷?

奇葩说已经到了第六季了,这是为数不多的,让人连续追了六年并且还想看的综艺。这在中国的电视综艺史上,大概也是个奇迹了吧。

一个历时六年的“老”节目,凭什么还让人痴迷?

印象中历时最久且广为人知的节目,大概要属《康熙来了》,很巧,主持人之一也是蔡康永。蔡康永的博学+小S的无厘头式的综艺感,让节目精彩万分,陪我度过了无数个大学的夜晚。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每一期都让人捧腹大笑。

一个历时六年的“老”节目,凭什么还让人痴迷?

而奇葩说的每一集播出,仿佛都会引发热议:关于嘉宾、关于辩题、关于观点、关于选手,仿佛有源源不断的话题,说也说不尽。当然,这和两款节目的播出频次和内容准备度有关,毕竟《康熙》是每周一到周五,全年无休丧心病狂的坚持日更。但《奇葩说》的经久不衰,我认为更多的是源于对现在年轻人生活、情感、甚至人心的精准把握。

有人说,看《奇葩说》总是觉得被导演组“视奸”过生活,每一期的主题都正中红心,稳稳戳中了人生的痛点,也太可怕了吧。因为正中“痛点”,才会有“论点”和“共鸣点”,产生“笑点”和“泪点”。

一个历时六年的“老”节目,凭什么还让人痴迷?

就拿这一季来看吧:

“大学该不该开恋爱必修课”

这是一道关乎情感、心理的问题。恋爱需不需要定式?前一段时间让大家唏嘘不已的PUA(搭讪艺术家)引发热议,当情感的冲动变成蓄谋已久的排练,我们不敢想象这样的关系会有多么可怕。但恋爱也不该是横冲直撞的野蛮生长,在一无所知中撞的头破血流。

这类问题往往和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甚至直击我们生活中的痛点。引导我们去思考和回顾生活,去一点点将生活将自己撕碎了解剖了,在一次次的解构中,追寻自我,认知自我,最终重构自我。

一个历时六年的“老”节目,凭什么还让人痴迷?

“美术馆着火,是救名画还是救猫”

这个看起来很荒诞的问题,背后隐藏的却是个人追求价值的排序。许多人说我们90后是自私的一代,再也没有了国家至上、集体之上的精神觉悟。但这样的我们往往更能获得自在,更高质量的“活着”,谁能说哪种更好?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不一样的生活年代,种种原因让我们“不一样”。其实无所谓对错,不要因此而动摇就好。

这类仿佛完全是假设,不可能真实发生的问题并不是真的和我们毫无干系。在每一次的选择和思考背后,我们都能更了解自身对两种价值的排序,帮助我们梳理“心中所求”,只有更好的认知,才能让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不迷茫,走的更加坚定。

这一道道辩题可能荒诞,可能现实,可能沉重,也可能搞笑,但六年一直吸引我们关注的绝不是段子和多么高超的辩论技巧,而是关乎“思考和认知”。

是的,这是一个让人思考的节目,只有思考,才能让人记住。

一个历时六年的“老”节目,凭什么还让人痴迷?

在此之前,国内综艺大多偏娱乐和真人秀方向,偶有几个深度栏目,往往也是主打情感和谈话,讲的都是别人的事。而“奇葩说”真正做到了让你思考,让你参与。

每一道让人产生共鸣的辩题,都能让人联想到自己;每一个明星辩手的观点阐述,都让人忍不住想要回应;每一次双方互杠,都让人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纠结和抗争。经过每个问题的深度剖析和来回拉扯,我们都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深度思考,哪怕并不能完全被说服,也总能在最后按下papa 钮。所以,每一场辩论都能收获一次成长。

我们痴迷的是什么?是一点点像要更了解自己,是一次次想要更坚定,是一天天活的更坦荡。这,是奇葩说能够带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