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山東“合村並居”是“好事難辦好”農民主體性地位被改變

李昌平:山東“合村並居”是“好事難辦好”農民主體性地位被改變

圖源新華社

封面新聞記者 宋瀟

近來,關於山東省大力推進的“合村並居”工程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引發輿論關注。

其中,以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的一篇《山東合村並居的真實情況》為代表,將山東多地推進合村並居過程中出現的,諸如大面積拆除農民房子、趕農民上樓、對村民房屋評估和補償標準不一等問題剖析開來,一時間,公眾議論紛紛。

記者瞭解到,圍繞“合村並居”問題的公共討論,不乏眾多學者、專家等觀點。有觀點認為,有些省市地方藉助土地制度改革運用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發達地區本地的地票交易可以跨區等政策,推進“合村並居”,其目的是盤活農村閒置資源資產促進城鄉融合;也有觀點指出,近來山東“合村並居”之所以陷入爭議,關鍵問題在於是和土地增減政策掛鉤,農民和村社集體失去了主體性。

實際上,早在2011年,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鄉建院院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雲山學者李昌平就針對“撤村並居”、“農民上樓”發表過系統看法,他認為,不管是合村並居還是拆村並居,實際上是一種趨勢和一件好事,

“但是好事沒做好,原因在於此過程中,農民及村社集體失去了主體地位和主體性,那麼最終農民不僅得不到政策實惠,反而面臨更多來自拆遷後的安居、生活壓力。”

6月23日,封面新聞記者聯繫到李昌平,站在農民主體性及村社集體主體地位等角度,他分享了自己對於合村並居及其相關問題的見解。

李昌平:山東“合村並居”是“好事難辦好”農民主體性地位被改變

“好事難做好 甚至會變成壞事”

在李昌平看來,“合村並居”並非新概念。早在2001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就出臺過關於規範“小城鎮建設”的第47號文件,內容曾對“合村並點”進行說明。到了2008年,山東德州市開始實施合村並居試點,試點基於如果不改變傳統農村治理結構,就很難打破城鄉二元分割,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此後,不僅是山東,在河北、四川、重慶等地,就開始大規模地推進以“撤村並居”為核心內容的新農村建設。

“這個過程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暴露一些問題。”彼時,李昌平還在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任主任,他認為,不管是“撤村並居”、“拆村並居”還是“合村並居”都是一種必然趨勢,是一件好事,“不過好事也有可能很難做好,甚至變成壞事。”

“一字之差,體現了對待農村問題上,主體性的全然不同。”李昌平告訴記者,之所以說“合村並居”是好事情,原因在於近年來,農村的人口流出嚴重,空心村和集體建設用地的閒置越多越多;另一方面,願意進小鎮、進中心村居住生活兼顧多功能農業的返鄉農民工、願意下鄉過鄉居生活或在鄉村創業的城市居民也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大企業想把總部設在小鎮或中心村。

“在這樣的情況下,“合村並居”或“拆村並居”,人口和集體建設用地等向中心村或小鎮集中、向產業園區集中,是要素集約的發展方式,好處很多。”

他指出,合村並居,如果實行得好,既能滿足城鄉居民的鄉居生活及創業等多種需求、提高村民生活住房品質,又能節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高公共服務質量以及活化農村產權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

李昌平:山東“合村並居”是“好事難辦好”農民主體性地位被改變

圖源新華社

“合村並居”變“拆村並居” ?

在於農民主體性地位缺失

在“合村並居”的試點過程中,山東走在全國前列,以諸城、德州等地為例,其實也已經持續了十多年。

此前,2020年6月17日,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李琥也曾介紹,山東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農村數量多、規模小、佈局散、密度高,全省行政村數量6.95萬個,數量居全國第一,但平均人口才530人,在全國居倒數第二。

“農村空心化、土地閒置會體現得越來越明顯。”李昌平認為,近兩年因為國家支持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法規和政策越來越完備,各地政府和一些企業開發商都加快了以“拆村並居”賺取集體建設用地指標(以地生財補財政缺口)的步伐,所以就會導致收儲幾萬畝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的縣市區不在少數,甚至有縣市區窮到靠賣建設用地指標發工資的地步,“趨勢是必然發生的,但是,

當主體性發生了改變,本應該以農民為主體,變成以政府加資本為主體時,合村並居就變味了。

李昌平稱,“合村並居”對於地方政府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既能夠促進城鎮化水平,又有利於農業規模化發展,“但有好成績的同時,也會產生壞效果。”

這個過程中,農民及村集體經濟利益可能會受損,市場經濟秩序會遭到破壞,形成大量無人居住、無人願意住的新“死村”和新“死鎮”,“房子倒是修得漂亮,農民也被集中起來了,基礎設施也起來了,但沒有人住,這成了新問題。”

他認為,近來山東“合村並居”引發的爭議,就是上述圍繞老問題產生的必然衝突,即,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及村社集體失去了主體地位和主體性,一些基層政府在執行方面存在操之過急、盲目激進的心態,“農民肯定會擔心補償不到位的問題,以及拆掉房子後集中居住不方便、壓力大等,不少人就寧願自己建樓房,也不願被逼著上樓。”

李昌平:山東“合村並居”是“好事難辦好”農民主體性地位被改變

“量力而行”

好事難做好、沒做好,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據李昌平介紹,主要分歧有三個方面,一是“合村並居”到底是農民自己說了算還是政府和社會資本說了算?二是逐年遞進辦成還是一年兩年就搞成功?三是產生的收益歸誰,農民最終到底得到了什麼?

此前,在媒體的報道中,山東等地不少村民之所以會選擇成為“釘子戶”,不願簽訂搬遷協議,也是因為政府“先拆房子、再建安置房”的做法令村民不滿,他們覺得,政府許諾的合村之後的安置房項目離原先的村莊有數公里,在對房屋、地上附屬物、宅基等評估方面,也事先沒有告知,“存在不透明不公平以及賠償不一等情況”。

新房還未建好,老房子就已經拆掉,這也是很多農民不願意“合村並居”的原因。在李昌平看來,這恰恰說明,並非“合村並居”或者“農民上樓”不好,而是因為一些基層政府承諾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沒有跟上,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讓農民不能有效的分享其土地增值紅利,社會保障沒有兌現,“農村產權活化實現了嗎?農民收入實現增長了嗎?農民關心的是切身利益,要是這些都沒辦好,農民以後肯定不想住樓房。”

李昌平告訴記者,當前“合村並居”呈現出來的問題,前提是要尊重農民自身意願,搬不搬、拆不拆以及拆遷後的補償、安居、生活問題,都要一步步量力而行,“不能說這邊把農民土地收走,另一邊把土地高價賣出,農民自己看不到收益,好事就變成了壞事,增加農民負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