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壶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文化符号·壶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文化符号·壶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文化符号·壶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有这样一句话,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通过“一个人、一本书、一个物”能了解一座城,这也是我们现在城市来做文化旅游时的一个文化基点,宜兴,江南的一座小城,宜兴紫砂名誉天下,是中外陶艺百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七千余年的制陶史孕育了厚重的紫砂文化,在今天,显然宜兴紫砂成了最为显著的一张文化符号名片。

2020年7月11日晚九点,陈家稳老师如约登陆“无锡大学堂”微信小程序等直播平台,以紫砂受人喜爱的体之用作为切入点,从历史上第一个记录紫砂的原始文本,以时间的线索给大家分享了供春壶,这把不是第一的“第一把”紫砂壶的历史文化意义。

一.紫砂的文化属性——体之用

从明清壶泡法盛行,通过原始制陶技艺优化而来的紫砂壶,在茶器中被选择为泡茶最好的利器,一直到今天,这种赞语也一直不绝。那么,宜兴紫砂壶到底有什么样的秘密法则,会受到茶人、文人、陶人等的喜爱呢?

陈老师首先给大家公布了一组数字,截至2020年初,在宜兴人事劳动部门注册登记的紫砂艺人有5410人,其中正高级162人,高级工艺美术师466人,工艺美术师902人,助理工艺美术师2813人,工艺美术员1062人,如果在加上一些未注册的民间艺人和正在学徒的,从艺人数保守估计在15000余人,在这些陶艺人才中涵盖了陶刻、泥绘、雕塑、紫砂雅玩、工艺美术等以紫砂为在载体行业。这样的人才储备在我们民间传统技艺的科目中是独树一帜的。

我们讲,使一个行业永葆生机的秘方,就是人才的不断输出,宜兴紫砂能够从明清发展至今,也就是在紫砂陶的制作技艺上不断代,在加上宜兴独特的陶土资源、江南文化地理环境等影响,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陶冶和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所以它能够继承和发展。

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它表现在紫砂的器用价值方面,被选择成为泡茶最好的茶器,而达成共识,在陶冶和提升精神追求方面,陈老师认为有两个表现方式;一个是外在的,它就是在我国茶文化的语境中,从茶的形态里所用的饮茶方式、风俗习惯、茶文化空间、茶文化交流等所透射出那种成为控制人情绪的文化道具。另一个是表现在“半器用、半符号”的介质上,它表现出文化属性的体用,这种体用带有文化的符号性,是以人为本的符号性思维所带来的符号性行为的创作,比如说它融合了诗、书、画、印、雕塑等内容,成了一个文化载体,而且这个载体的体用是不动声色地融入其中,成为他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之所以紫砂载体具有这种功能,因为它本身就远不止“单纯的介质”和“表现形式”,而是具有终极关怀的文化品格。陶瓷是碱性的,玻璃是酸性的,紫砂是中性的。正是由于紫砂中性的这样文化品格,它和我们儒家的中庸思想内核又高度一致。

正是紫砂本体的一个自然事物,融入一组组艺术符号的器用价值的基础上和我们的情感同形、同构,那它本身就具有人的情感性质,成为传递儒家中庸思想的文化符号。


所以,这才是我们爱紫砂,用紫砂,藏紫砂的密码所在。

二.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在上期的讲座中,陈老师谈到《周礼·考工记》开启了百工之事,记录了古代自然科学发展历程,特别诞生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学说,更是把礼教之风影响深远。所以中国人比较讲究认祖归宗,讲起源、将历史,百工也是一样。

在我们紫砂壶的发展史上人们从心理情结上也是非常期望当时第一把的创始人,可是呢,中国文化的源头来自原始的农耕社会,特别是为生存所需的技艺或者是劳动生活的方式中都是以“群用”的方式加以传承,这样的历史是相当的漫长,后人根本就无从去考证,所以就有了很多美丽创始人的传说。

同样,紫砂也就有了“供春”传说。

对呀,什么壶名被叫的最多,叫的最响,书上看到的最多,肯定是供春壶呀。那么供春是个什么样的紫砂壶呢?

陈老师拿起从范家壶庄展厅带来的两把供春壶,向大家描述到,供春壶的壶身就是个树瘿(枯瘤)起先从原始文本记载中被认为成“瓠”(瓠同壶)的造型,残器的壶身被配成瓜蒂盖,(配盖者黄玉麟)后此样壶被宜兴储南强先生得之,经黄宾虹确认壶身为树瘿,壶盖被裴世民配成灵芝状。就像现在的这两把壶的样式。

文化符号·壶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接着陈老师按照原始文本记载供春壶的先后顺序,和供春壶的流传铭刻配盖等时间节点,以及诞生“供春”壶主体背景的吴仕家族史给大家分析了供春壶的一路历程。

原始文本记录信息:

1. 《阳羡茗壶系》 明 江阴 周高起 著 介绍宜兴紫砂的第一篇著作,也是保存最早的原始文本。周高起常来宜兴研究茶学(岕茶)与紫砂,与吴仕后人吴洪化(迪美)交往。故著作记录比较详实,从序言、创始、正始、大家、名流、雅流、神器、别派。其中供春就被记录在正始中。成书时间约在1640年左右。

2. 《宜兴甆壶记》 清 宁波 周容 文 介绍宜兴紫砂壶制作流程的第一篇著作,从设计图纸、制作工具、选择泥料、制作烧成、壶名等制作流程的记录,犹如今天手工技艺的非遗文字记录史。1654年受吴仕后人吴梅鼎之邀,做客朱萼堂观许龙文做壶,后成文。

3. 《阳羡茗壶赋》 清 宜兴 吴梅鼎 文 以赋的形式记录了紫砂壶名、紫砂造型和紫砂材质及紫砂人物制壶特征的紫砂古典名著。吴梅鼎是吴仕后人,是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此赋约为吴梅鼎中年时期创作。

4. 《阳羡名陶录》 清 海宁 吴骞著 成书于1785年分上下卷分别从原始、选材、本艺,家溯、丛谈、文翰等全方位记录了宜兴紫砂的宝贵资料。

5. 《茗壶图录》 日本 奥玄宝著 成书于1874至1876年 是日本收藏家奥玄宝用中文写成专门介绍自己及朋友所藏宜兴紫砂壶的著作,从源流、式样、形状、流鋬、大小、款识等,从不同角度真实反映了19世纪末日本收藏宜兴紫砂壶的真实情况,也展示了日本紫砂壶收藏者的研究水平。

6. 《宜兴陶器概要》 宜兴 民国 周润身 周幽东著 1932年出版 主要反映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宜兴陶业的现状,对宜兴紫砂业的梳理,提出了兴办陶业学校、陶瓷研究和培养人才、开设工厂。以科学技术振兴宜兴陶瓷工业的建设。

7. 《阳羡砂壶图考》 广东 民国 李景康 张虹著 成书于1937年,在《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的基础上加以考证,补遗、增添。分上、下卷内容丰富详实,对古今紫砂文献史资料做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归纳,是一部研究紫砂文献的史料专著。

8. 《徐鳌润紫砂陶艺论文集》 台湾 徐鳌润著 2008年出版,徐鳌润台湾著名文史学家,经过多年考证成文“供春壶考”也收录在此文集中,而得出供春非人,二是壶名也,为吴仕创始的“供春壶式”。

注:以上文献中均有对“供春”的记载与描述,本文不加摘要。


文化符号·壶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供春壶流传时间

1. 1895年紫砂艺人黄玉麟坐艺吴门愙斋(吴大瀓),为“供春”配瓜蒂盖,并依次样仿制十余把供春壶。

2. 1902年吴大瀓幕僚陆恢做客费念慈家见愙斋所藏的供春壶,然费念慈先生画此供春壶图,陆恢题跋赠送友人顾西津先生。皆因几人均为怡园画社成员,此年顾先生荣任第二任怡园画社社长。

3. 1923年,一说此年为紫砂艺人裴石民为供春壶配灵芝盖,乃因黄宾虹识为瘿。认为是1923年的原因是根据 裴石民所配圣淘杯托,潘稚亮所记铭文“甲午正政月”,以此推得此年。另一说法是,钱松嵒大师86岁回忆画供春壶图追忆60余年前和储翁观此壶之景。也推断出1923年左右。

4. 1927年,储南强先生在苏州地摊上得供春壶。并做供春壶诗记之,确定此年时间是因储先生著《潘稚亮家印谱题词》后记落款年份是戊辰三月作,并记录昨年在苏州得供春壶的一番所寻此壶流传轨迹图。由戊辰年1928年故知储先生1927年在苏州得壶。

5. 1935年,裴石民为供春壶配灵芝盖。确定此年也是从裴石民先生配圣桃杯托,潘稚亮先生所记铭文“甲午政月”,认为甲午是纪月法,不是纪年法。所以推断出当时只有1936年有甲午月,所以得出1935年裴石民配的灵芝盖。

6. 1937年,《阳羡砂壶图考》作者张虹,得黄宾虹雇工拓储翁供春树樱壶图拓本。作《供春壶歌》记之,张随邀友人观赏,友人均赋诗纪念之。

7. 1941年,上海施镇昌先生在苏州也够的一壶,此壶容量甚大,壶身纹路沧桑,呈褐色,此壶与历史文本记载描述相似。此壶盖也是有黄玉麟配瓜蒂盖。

8. 1952年储南强先生将紫砂供春壶以及所藏30多件收藏品一并捐赠苏南文管会,后供春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9. 1955年,80高龄的储南强先生赴上海观摩施镇昌先生所藏供春壶,并说是传世供春壶。


文化符号·壶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供春出处——吴家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可按,胎必累按,故腹丰尚现腠,审以辨真。”说的是供春在空闲时,偷偷向金沙寺老僧学习制壶之法。

《宜兴县志》载: 吴纶字大本,以子仕贵封礼部员外郎。性喜茶,雅志山水,日与骚人墨客唱酬,陶然自得之趣。得文友文征明、沈周、仇英等以茶以文相交。

吴仕,字克学,初授户部主事,后寻得四川参政,而后隐疾还乡。著《颐山私稿》。据清光绪八年(1882)《重刊宜兴县旧志》载:“仕年六十无子,或劝以家财之半行种德十二事,仕欣然,次第行之。果得二子,骍、敦复,举人。孙士贞、曾孙炳皆为名臣。”《重刊宜兴县旧志》有云:“水月庵,在县南六里石亭埠东,俗名北庵。本参政吴仕别业,名石亭山房。沈启南、文徵仲、王元美、唐荆川每过荆溪,辄寓于此。仕曾孙炳殉难粤西,后改为僧舍……无锡秦松龄题额曰:粲花精舍。”吴仕继续和吴地的文人学士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的沈启南就是沈周、文徵仲就是文徵明、王元美就是王世贞、唐荆川就是唐顺之,这为宜兴紫砂在吴地文人中间的推广,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的。

吴仕将族侄吴达可列为哲嗣。清嘉庆《宜兴县志》(卷八·忠义51页)载:“吴达可,字叔行,万历五年进士。历知会稽、上高、丰城诸县,考最擢御史……上疏乞休,卒赠右副都御史。子正志进士、孙洪亮洪裕举人。”同样,在54页有:“吴正志,字子矩,通政使,达可子。幼承家训,讲学东林,万历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直声震天下。

吴正志归田后,非常喜好字画和茶壶收藏,吴正志和同科进士高攀龙、东林同仁侯方域、名士董其昌等,情深意笃,他们常来宜兴,宜兴名士陈贞慧在《秋园杂佩》里,也提及吴正志喜欢收藏茶具一时,说“余家藏白定百折杯,诚茶具之最韵,为吾乡吴光禄十友斋中物,屡遭兵火,尚岿然露灵光也”。吴正志曾出任“光禄寺丞”,故称“吴光禄”,至于说其“十友斋”,肯定是其最心爱宝物的特别收藏室。

吴正心,字诚先,正己弟,崇祯三年举人,授云南富民知县……官至户部郎中,著有《滇中诗集》十卷。”吴氏一门,可谓人才济济,朝廷上下声名大振,当之无愧地也成了宜兴城中名门望族。

清嘉庆《宜兴县志》(卷八·隐逸39页)载:“吴洪裕,字问卿,参议正志子,万历乙卯举于乡,不复赴会试,自号枫隐,善交文人的传统,名人王稚登、董其昌皆从之游,为绘图作记。吴洪裕荫前人的福,成了名震一方的收藏家后,家传中有确有两件名动一时的传世宝贝,一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此画原为明朝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晚年时高价卖给了宜兴的朋友吴正志,后来画传到了吴洪裕手上。另一件宝物就是隋朝僧人智永的草书《千字文》,智永是王羲之的后裔。吴洪裕痴心收藏,特意将藏有《富春山居图》的这幢楼改名为“富春居”,安放名画。他爱画如命,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只有把《富春山居图》放在眼前、放在身边时,才吃得下饭、睡得着觉。临终时,怕后人不会像他一样爱惜名画,就想烧掉她,幸亏侄子静庵从火中抢出,但已烧了几个连珠洞,后来此画就装裱成两幅画,小的一幅称“剩山图”,现存放在浙江省博物馆,大的一幅最终落入乾隆之手,现藏在台北。

吴正己的儿子吴洪化,崇祯九年进士,崇祯时,江阴周高起寓宜兴,也住吴家,写下了《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兼呈贰公》诗两首

吴炳和吴贞毓,就是宜兴吴家的子孙。据清光绪八年(1882)《重刊宜兴县旧志》里记载,吴炳是吴仕的嫡系曾孙,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中进士后,任湖北武昌府蒲圻县知县、江西提学副使,工部都水司主事、福州知府。

清嘉庆《宜兴县旧志》(卷八·文苑101页)里记载:“吴梅鼎,一名雯,字天篆,郧襄兵备道正己之孙,工诗词、善书法,精画山水翎毛,与兄天石并称一时,著有《醉墨山房赋稿》、《醉墨山房词稿》行世。”吴梅鼎一生不在功名,也好结交各路朋友,当时的文人周容、紫砂传人许文龙等都有交往。顺治末康熙初,年轻的吴梅鼎充分发挥他的赋学天赋和天才般的想象力,写下了传世名作《阳羡茗壶赋》,成为讴歌宜兴紫砂、记述宜兴紫砂文化的重要著作

综上所述,可见宜兴吴家从十六世纪(1500年)初的吴纶,到十八世纪(1700年)初的吴梅鼎,一直和宜兴紫砂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凭借自己和吴地文人相交深厚的优势,为宜兴紫砂的早期发展和推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吴氏后人自己和朋友,直接用文字描绘或记录了当时的紫砂作品、制作过程、工艺改进等方面的实际情形,为今天我们深入研究和继续发扬这一传统工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财富。

文化符号·壶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三.供春开启了紫砂的文化肇始。

陈老师从供春壶的原始文本记录,以及从供春壶的流传以及和吴家的文化属性的关系。从历史考察的三重论证,一是古籍文献得记载,二是出土文物的支撑,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方式的传承。从而得知,明正德年间的“供春壶”所透露的信息都不足以支撑出紫砂的历史起源,不论是从紫砂的造型、紫砂泥料以及紫砂的工艺以及断年代的文本记录。

我们今天来谈论供春壶,更多的要从文化意义上来传承和追溯,当都找不到第一壶時,实际上也找不出第一壶,作为至今有600余年的非遗技艺,以及在此过程所粘结文人、茶人、陶人对手艺的思考,对文化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也需要一个紫砂的文化原点,哪怕这个原点有瑕疵,从文化的属性上来说它是可以胜任的。所以供春壶的意义就是充当了不是第一壶的“第一壶”角色,它是紫砂的文化符号,是紫砂文化肇始的原点。

文化符号·壶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陈老师最为文化符号的唤起人,呼吁大家对原始文本的学习,对本专业要加强学习,对文化符号要有认知,同样也欢迎大家一起加入文化符号共同体预备班学习、交流、创作与应用。


文化共同体预备班 班长:彭一文

手机(同微信):13260606602

文化符号·壶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请注明:加入文化共同体预备班的诉求。


责编:一江

排版:小云


回放二维码【长按】


文化符号·壶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文化符号·壶 | 供春,不是第一的“第一壶”

文化符号·壶

每周六晚9点

陈老师继续给大家分享

文化符号·壶 的相关话题

请大家持续关注。


往期回顾:

文化符号·壶|不是所有的紫砂,都叫紫砂。

文化符号·壶|仿古,是创作和应用的源泉

文化符号·壶 | 石纳五岳 瓢饮人生

文化符号·壶 | 周礼之官 盘中答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