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三重解读

这周读的是《玫瑰之名》。说实话,如果不是顾衡老师推荐,我不会知道这本书,更不会去读它。

哪怕是读了几章之后,我仍免不了怀疑—— 为何顾老师会把这本书当作他课程的压轴书来讲。因为在我看来,虽然书虽然挺有趣,但远远够不上被他强力推荐的资格,又怎么能把这样一本侦探小说,抬到这样高的位置呢?

一本书的三重解读

书里讲的是一位名叫威廉的修士带着学徒,受修道院院长委托帮忙破案的故事。这位威廉修士很像福尔摩斯,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思维敏捷、学识渊博,而他的学徒就像华生,以第一人称讲述事件的经过。

不过很可惜,虽然威廉修士找出了真凶,却没能阻止凶案的发生,甚至成为了最大灾祸的参与者……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最初解读:修士版的《福尔摩斯》,古代版的《达芬奇密码》。不过谜题没那么复杂,凶手隐藏得也不深,而且里面夹着大量的基督教术语,花了太多的篇幅讲教义上的纷争,还有宗教审判的残酷。

几次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虽然觉得是自己没读懂,但开始怀疑这本书的含义过于深奥,就像梁文道说的—— 连他都用这本书来检验自己的学识,我这个普通大众怎能读懂。

以前读书有过这样的经验,不同的阅历会读出不同含义。就像《哈利波特》,开始的时候当成冒险故事,后来读出了成长经历,再后来读出了教育理念。或许这本《玫瑰之名》是用侦探故事包裹着哲学思辨,需要反复品味才能明白。

书里或许讲的是知识的意义,威廉认为其意义在于传播,应该宽容对待。但传统修士却认为知识的意义在于保护,他们认为世人会曲解知识,滥用知识,只有他们这些睿智的人才有资格了解这些知识,如果任其传播,会招致毁灭。

虽然前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但后者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

制造波士顿爆炸案的恐怖分子就是通过网络学习的炸弹制造,还有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出的黑客勒索事件,而且更难想象如果让核技术轻易获得的话,那世界可就真的要毁灭了。

一本书的三重解读

但其实这些传统修士保护知识的目的并不单纯,更不高尚。他们其实是将知识作为自己的权力基础,用以奴役那些“贱民”。而修道院堆满的财宝,修士们优渥的生活,就是这些权力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杀死窥探秘密的人,因为那是他们统治的基础,权力的根基。

不过就算如此,这本书也不过讲出了如今广为人知的道理。而这本四十年前出版的书,仍被认为对现代知识分子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书的最后写道:“昔日玫瑰以其名留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为什么埃科此为书名?书中不断提到文字背后的意义,难道文字背后只有知识吗?书中的凶手没有杀过一个人,却是事件的根源;睿智的威廉修士分析出了事实,却是误打误撞才揭开了真相,而这真相让他相信的真理破灭了。

威廉修士代表着精英,代表着思辨,代表着知识分子。但他失败了,不仅仅是败给了凶手,还败给了残暴的时代。他没能保护平民,他甚至认为他们不值得保护。他认为为了保护自己的学徒,也是为了保护自己,那些“贱民”的牺牲微不足道。因为他们不识字,对知识的存续不构成意义。他有教化世人的慈悲,但也是自负、傲慢的。而这,带来了更大的灾祸。

一本书的三重解读

从侦探故事,到知识的意义,再到知识分子的自省,这本小说展现的不是不同的生活,不是不同的人生经历,它的含义要丰富得多,还有很多有待解读。或许埃科在书中作出了最好的概括: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就是一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