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史新說:從古代軍營到現代公園,傳統運動“石鎖”復興

近日天氣炎熱,晚上出去納涼的時候,發現公園裡很多老大爺在玩一種很新奇的玩意:“拋石鎖”。好奇之下,也進入場地想要小試身手,掄了兩下之後,發現和我平時玩的啞鈴完全不同,最後在大爺們的指點下總算學會了用力技巧,可以耍上兩個動作。

回到家後,獵奇心思不止,查閱諸多資料,總算了解了‘石鎖’的前生今世。


舊史新說:從古代軍營到現代公園,傳統運動“石鎖”復興


01.古代兵營必備的練力神器

相傳石鎖最早起源於唐代軍營,用整塊長方形大青石鑿制而成,因與我國早期的銅鎖相似而得名。

這種青石製品是將士們打熬身體的最佳伴侶,除了石鎖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石擔、石墩子等各類大重量青石製品,都是為了訓練軍士的力量和發力方式。

隨著唐朝武舉的興起,石鎖也漸漸的從軍營走向民間,最早用石鎖進行訓練的,大都是有志於武舉的民間武者,在武舉中“刀、馬、弓、石”的石就是指石鎖,專用以考核應試者的力量。

在石鎖訓練中,有著這樣一句話:“大鎖練力、小鎖練技、花鎖練藝”。這裡面的大鎖、小鎖、花鎖分別代表了石鎖的重量,其中花鎖為10-40斤、中鎖為40-80斤,大鎖則是80斤以上。


練習石鎖也是中國傳統功夫的基本功,不僅可以增強練習者的力量,還可以鍛鍊身體的柔韌、靈敏、以及平衡性,更可以整合人身體的肌肉力量,訓練人體的“整勁”。


舊史新說:從古代軍營到現代公園,傳統運動“石鎖”復興


02.從傳統運動到非物質遺產

從清朝滅亡後,用於西方文化浪潮的衝擊,石鎖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健身房的各種健身儀器。

近些年傳統文化的復甦,也帶動了“撂石鎖”這項傳統運動的甦醒,在2011年6月,“撂石鎖”被納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

現在很多公園都設有石鎖運動區,這些大都是民間愛好者自發組織,進行培訓和一些比賽。

指導我練習石鎖的大爺說:“石鎖表演講究高、飄、正、穩、活,在表演中除了石鎖本身的翻轉運動外,很多熟練的高手會加入步法、躲閃、拋接等動作。”

看著旁邊的幾位行家熟練的進行各種花樣的石鎖表演,動作飄逸、舒緩得當,每當表演到精彩處,總會贏得陣陣掌聲和叫好,

這種技藝與力量的結合看起來讓人賞心悅目,這不僅僅是一種運動方式,更是一種表演藝術。


舊史新說:從古代軍營到現代公園,傳統運動“石鎖”復興

03.撂石鎖的練習和比賽

“撂石鎖”咋一聽感覺難登大雅之堂,其實並非如此。

早在建國初期1953年的時候,撂石鎖的代表人物沈少三就參加過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並且憑藉著精湛的石鎖技藝,獲得當時主辦方郭沫若的首肯,在賽後被特邀到中南海懷仁堂進行表演。

在03年的時候,國家體育總局準備開發一項傳統武術的比賽,就是後來的“全國武術功力大賽”,其中撂石鎖作為傳統武術的訓練基礎,也被列為比賽項目、並針對其指定的詳細的規則,這些規則至今仍被各類民間撂石鎖比賽所沿用。

撂石鎖練習和表演的花樣繁多,比較經典的練習花樣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翻花、接花、組合套花。

翻花最基本的就是手花,將石鎖拋起來後在額頭的位置旋轉一週後,再用手接住。基本上練習者經過短期練習後,選擇合適的重量都可以做到。

接花屬於進階動作,需要長期的練習,其中最為經典的也就是比賽中經常比試的動作就是“石鎖上拳”。做個動作要求將石鎖縱向拋起,旋轉180度後,拋鎖的手握拳在與肩同高的位置接住石鎖,之後在石鎖穩定在拳面後,伸臂上舉並保持住3秒以上。

這個動作可以說難度非常的高,要求練習者有極強的握力、臂力以及拳面承受力。

很多練習者都是由輕到重,練習的時候也是先從簡單的動作開始,首先用肩膀接住,再次有臂膊接住,進而進階到有拳面接住,更有甚者可以只用三根手指接住石鎖,也就是行內人說的:“三指臥魚”的動作。

最後的組合套花,也就是表演者將自己所會的花樣融會貫通,連接在一起的表演方式,可以單獨表演,也可以兩三個同伴一起表演,主要看對練者的默契程度。

在撂石鎖的比賽中,評判參賽者名次主要有三個原則:石鎖重量、動作標準、表演者體重。

比賽的最終成績以參賽者所能完成的最重的石鎖重量依次排名,如果石鎖重量等同,那麼動作違規最少的為優勝者,如果參賽者動作都沒有違規,那麼以體重輕的參賽者為優。


舊史新說:從古代軍營到現代公園,傳統運動“石鎖”復興


04.石鎖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玩石鎖可以說是一種男女老幼都可以練習的運動方式,練習的時候並不需要什麼基本功,練習方式也是由簡到繁、由輕到重,練習的時候要注重左右手交替練習,既可以一個人練習,也可以兩人對拋練習。

石鎖作為一種抗阻性訓練,可以有效的提高腕力、臂力還有腰腿部的力量,長期的練習可以改善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敏性,更能結交一群共同愛好者,共同傳承傳統文明。


文/三點文墨

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或吐槽,帶你看不一樣的文化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