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沒有中醫會怎樣?為幫考生選專業,我是怎樣認知中醫的?

在給考生們做志願規劃,挑大學選專業時,總會對學中醫這個方向特別地提及一下。或許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吧。畢竟中醫學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民族自己的醫學。

講中醫前我必須先整理一篇引子,說一說我是如何逐漸認知中醫的:

我對中醫最初的概念是魯迅說“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子”,自此對中醫不怎麼有好感,後來查閱很多資料才瞭解到魯迅晚年很推崇中醫中藥,並親自體驗中藥和針灸等良方,收到良好療效並介紹給朋友,比如白鳳丸就推薦給作家蕭紅,使更多人因此而受益。

“抗疫”沒有中醫會怎樣?為幫考生選專業,我是怎樣認知中醫的?

我逐漸對中醫打破成見,基於身邊真實的案例:

“抗疫”沒有中醫會怎樣?為幫考生選專業,我是怎樣認知中醫的?

我小孩的老姨年輕時因多氣傷身,食慾不振、睡眠不濟,不能著累活,身體總感不適,幾近陷入崩潰的邊緣,到醫院抽血化驗拍片檢查什麼病也查不出,因為什麼指標顯示都正常,西醫無計可施。嘗試中醫的調理慢慢氣色恢復,多年的淤積得以消融,氣血運行通暢,身體逐漸康愈,自身開始痴迷中醫、刮痧拔罐、理療等技法,除了買書就是置買器具,再加上四處拜師學藝,不斷地嘗試和摸索,大膽的感受和體驗,學有所成,十來年的努力換回來中醫理療師證書,投資創建了全地區最大的康養理療養生館--集養生、保健、養老於一體的實體項目,現已經開門納客,親戚朋友頭疼腦熱根本不用去醫院,經過簡單的刮痧拔罐針灸火療,改善自身的免疫力,療效初見成效,附以五穀雜糧精心調理的配方套餐,解決了方圓50裡很多中老年三高及亞健康問題,還擁有了一定的回頭客。一個只有初中學歷,久病成醫,憑藉濃厚的興趣和自身的執著硬是摸索出一條利人利己的康養之路,逢人便講保健養生,會面總能望聞問切,引經據典,從穴位到經絡,從五官到臟腑總能以虛實、寒溼、淤結方面給出較為專業的診斷意見和建議。不僅自我得到調理也順應了中央大力發展中醫中藥事業的脈搏,要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加快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服務能力,促進中醫藥與健康養老、旅遊產業等融合發展戰略。

這完全是一個真實的勵志故事。

“抗疫”沒有中醫會怎樣?為幫考生選專業,我是怎樣認知中醫的?

現在回想起小時候,每次發燒,母親都會用做針線活的一個叫“頂針”的工具,蘸上白酒或香油,在我們姐弟的肘窩膕窩後背等處刮出紅紫紅紫的顏色,幾天過後顏色才能漸漸消失,即便不去醫院也能很快的把燒褪去,看來得益於中醫已經很久了。雖然我對母親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些操作似乎還認為有些迷信的認知,比如某個人忽然的不適,或小孩子莫名的大哭大鬧,就會被認為被哪個遊魂野鬼撞到了,嘴裡默默叨叨,便在炕沿邊上一個盛滿水的碗裡,慢慢豎起三隻筷子,一旦三隻筷子站穩,便用刀迅猛地向筷子砍去,在筷子飛出屋門的四處掉落的間隙,媽媽嘴裡也變得厲聲厲色,彷彿和猜中的要麼死去的爺爺要麼死去的奶奶或是兩世旁人斷絕一切關係。曾經哭鬧的孩子或被一嚇真的便停止了哭鬧,一些一過式不舒服的大人們也應和說感覺好多了。縱然現在經過科學實驗已經證明水的表面張力起作用就能保證三隻筷子在水中直立,和媽媽們口裡唸的咒語沒有任何關係,但現在也依然有人愚昧輕信。現在我想孩子們的哭鬧多半因為腸絞痛或其他不適,大人們的不舒適多半可以歸結為瞬時血壓高引起的頭暈,也可能是低血糖造成的不良反應,不得而知了。

“抗疫”沒有中醫會怎樣?為幫考生選專業,我是怎樣認知中醫的?

我愛人本是學西醫的,也深受中醫影響,家裡也添置了水牛角刮痧板、拔罐器(氣罐火罐)、撥筋棒等,有事沒事的總要自我調理一番,間或也會惠及於我,幫我打通任督二脈,互相按摩腿腳,起到舒筋活血化瘀的作用。近兩年來,每天睜眼就能喝到十幾味中藥熬製的大補湯,配料充足的營養十寶粥,遵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的理念,自此一家人不再貪吃寒涼,飲食清淡,葷素搭配,注重營養全面,蔬菜水果必經蒸煮,健康環保。縱都已50多歲年紀,體重穩定,彷彿比忙忙碌碌的40多歲時身體指標還健康,也有很多朋友甚至羨慕我氣色比他們還年輕。

“抗疫”沒有中醫會怎樣?為幫考生選專業,我是怎樣認知中醫的?

我想,這大致就是親身體驗中醫養生保健獲得的益處吧。

真正被中醫中藥震撼是這次來勢洶洶的疫情中的表現。請看一下中醫戰疫的真實數據:

“抗疫”沒有中醫會怎樣?為幫考生選專業,我是怎樣認知中醫的?

在3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李昱司長介紹了中醫藥參與抗擊疫情的情況: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後派出5批近800人的專業隊伍馳援武漢,全國支援武漢的醫療隊裡有近5000人來自中醫藥系統,全國有97箇中醫醫療機構作為定點醫院參與了救治工作。

李昱還在會上提到了《光明日報》3月13日刊登的一組數據:在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武昌區,1月28日疑似病例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比例高達90%以上。2月2日,實行了隔離點集中中醫藥干預,到2月6日,這個確診率就下降到30%多,到3月5日,就只有3%了。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中醫藥早期干預的效果極其明顯。疫情爆發早期,中醫藥在武漢被無視和邊緣化,造成了極其慘痛的後果,付出了許多血的教訓。

3月11日,武漢地區16家方艙醫院全部休艙後,張伯禮院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曝光了這樣一些數據:

江夏方艙醫院(武漢唯一由中醫接管的方艙醫院)收治的567例新冠肺炎患者以宣肺敗毒湯和清肺排毒湯為主,配合顆粒劑隨症加減,有的輔以太極、八段錦和穴位貼敷等,截至目前沒有一例患者轉為重症,沒有一例患者出艙後復陽。而礄口方艙醫院收治的

330例患者,幾乎未予以中藥治療,後有32例患者轉成重症。

可以算一下,中醫的重症轉化率為0,西醫的重症轉化率近10%

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臨床觀察統計,截至3月17日,全國除湖北以外的地區,中醫藥參與救治的病例佔累計確診病例的96.37%,在湖北地區中醫藥的參與率達到了91.05%。在國家發佈的診療方案中,所有的中藥方劑都顯示出了非常好的臨床療效。

中醫藥在這次戰疫中的獨特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而各“主流媒體”最初的報道卻常常偷換概念、遮遮掩掩,直到中醫治癒人數成批成批增長,媒體才不得不承認、不得不報道。

媒體對中醫的態度,也形象地勾勒出了中醫中藥在當下的中國所處的尷尬境地。

其實,國家級媒體早在3月初就推出過中醫戰疫的紀錄片,但鮮為人知。

“抗疫”沒有中醫會怎樣?為幫考生選專業,我是怎樣認知中醫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透露,中醫藥全程參與新冠肺炎的治療並且促進了患者的康復,全國共有91.5%的患者使用了中醫療法。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組組長張文宏表示,“我相信是中醫當中非常獨特的一個治療的思想,中醫始終是以預防為主,把‘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引入治療。”張伯禮院士作為首箇中醫方艙醫院總顧問、名譽院長,介紹了江夏方艙醫院的救治情況——“江夏方艙,共收治病人564人,採用湯藥、中成藥、針灸、推拿、穴位按摩、太極拳、八段錦等中醫綜合療法後,實現了病人零轉重、醫護零感染的奇蹟。”

3月3日,人民日報記者在武漢專題採訪張伯禮院士時,張院士說了這樣一段話:

“最後,我想提醒的是,疫情過後也別遺忘了中醫藥,還是要繼續推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這段話透露著失望和無奈,意味深長。說明中醫藥發展還需要大力宣揚和重點扶持。

“抗疫”沒有中醫會怎樣?為幫考生選專業,我是怎樣認知中醫的?

動機:

所以我想通過我的努力,幫助更多的人瞭解中醫,並從職業規劃的角度選拔出適合的人才投身中醫事業,併發揚光大。每年我輔導過考生中都有幾個成功學到中醫學。

作為規劃老師我只不過是孩子們生涯規劃長河中的一個小小的觸點,如果在專業選擇上能助他們一臂之力,倍感榮幸。

接下來我會在後續的文字中詳細介紹

中醫學是什麼、中醫學什麼、想學中醫,學好中醫具備哪些條件?中醫學制分解?開設院校和優勢專業?所含專業及就業情況分析等,持續更新,敬請各位繼續收看。

參考資料:網絡

我是張老師,專注於中學生學業規劃,為學校和學生兩大主體服務。為學校提供選科排課系統、生涯測評系統、聯合開發校本教程、教職員工培訓和認證、優秀生多元升學規劃方案等;為學生提供專業方向測評、新高考選科測評、生涯導航、五大學科競賽、作文大賽、強基計劃面試筆試培訓、藝考生和特長生生涯規劃、專業課提升、文化課提升(AI智能、雙師輔導)、志願方案優化、考研留學、遊學研學、華僑生、就業力提升等方面的專業化諮詢服務。如果感覺內容對您和其他家長有幫助,請關注我,點贊並積極轉發,以便能幫助到更多的家長和考生。如有不同建議可在下方留言評論,我始終堅信: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