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奪島”部隊建設新動向(下)

美國榨取“日本價值”

根據防衛省新聞發佈會提供的資料,水陸機動團最終規模應在2 000~3 000人左右,組建模式是以原陸自西普聯為基礎,新整編出三個聯隊(團級),駐紮長崎縣佐世保市的相浦,由陸上總隊直轄。目前,西普聯有700人,已接受美軍長達兩年的兩棲戰術訓練,有望成為水陸機動團的基幹,並改製為第1聯隊,但它很可能不擔負主要作戰任務,而是作為教學種子部隊,培養更多的兩棲戰專才,預計到2018年,機動團的三個聯隊都將部署到位。

日本《戰車》雜誌主筆三鷹聰指出,如果只聚焦釣魚島衝突,而且不考慮中國海軍陸戰隊以及陸軍兩棲機械化部隊的未來發展,用靜態眼光看待中日兩國現役主力兩棲裝甲車輛的性能,如果在離島作戰中遭遇,配備AAV-7A1突擊車的日方部隊極有可能“吃虧”,要知道AAV-7A1的武器只有12.7毫米機槍和40毫米榴彈發射器,而解放軍無論是擁有105毫米火炮(可發射GP-2炮射導彈)的ZTD-05式兩棲突擊炮,還是裝載30毫米機關炮和“紅箭”73反坦克導彈的ZBD-05式兩棲步兵戰車都能在遠距離實施摧毀,甚至中國僅以一個排的ZTD-05或者ZBD-05式兩棲車輛來對付水陸機動團的全部AAV-7A1的話,也能對日方構成很大威脅。

從防禦能力來看,即使裝備了EAAK附加裝甲(EAAK),AAV-7A1的裝甲也只能防禦14.5毫米穿甲彈,如果對方僅持有輕武器和低級肩扛式反坦克武器的話,AAV-7A1掩護登陸部隊,進行火力支援倒是沒有問題,但如果對方持有重火力兩棲車輛的話,日方部隊只能先讓LCAC搶灘登陸,投送坦克殲擊車甚至坦克來摧毀敵軍坦克。與其這樣,日本水陸機動團換成用LCAC氣墊艇來搭載10式坦克登陸倒是更好的選擇。根據調查,適合履帶式兩棲突擊車登陸的海岸僅佔世界海岸線長度的10%,而適合LCAC登陸的海岸達到30%,這樣一來,購買AAV-7A1的合理性就更要打折扣了。

三鷹聰認為,目前除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外,AAV-7A1主要銷往韓國、臺灣地區以及泰國,澳大利亞也在考慮從美國購買,只是購買方式在二手車與新車之間來回斟酌。如今,美國竭力撮合日本和澳大利亞加強軍事合作,並且推動它們都來購買一樣的美國軍火(比如充滿爭議的F-35戰鬥機),正是受這一關係影響,日本在缺乏有效論證的情況下,忙不迭地去買美國滯銷的AAV-7A1兩棲突擊車,甘當恢復生產線的“冤大頭”,以便美國說服澳大利亞跟進購買(當然價格會便宜些,畢竟美澳關係要比美日關係更親近些)。說得更直白一點,美國促成日本水陸機動團採用和美軍陸戰隊一樣的裝備,共同參加演習訓練,培養出一個“美味十足”的海軍陸戰隊,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日本,榨取“日本價值”。

日本“奪島”部隊建設新動向(下)


美國“推卸”對日防衛責任

前日本空自幹部學校教育部長本村久郎曾在2015年3月訪問過美國,與美軍有關人士就有關應對“西南有事”交換了意見。按照美方的解釋,原來美軍確實是在戰略前沿部署並展開,戰時迅速向前線投入航母,與盟友一道作戰,但由於戰略對手(明顯指代中國)獲得更為豐富的A2/AD手段,現在美軍要“減少對脆弱的前方基地的依賴”,必須充分讓盟國分擔責任。說到底,美國人是在喊:“盟友啊,危險的事情你來幹吧。”這與傳統的美國戰略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很顯然,如果西南諸島“有事”,日本將是“第一防衛責任人”。

前日本海自潛水艦隊司令官矢野一樹談到,日本自衛隊建設越來越具有“針對中國”意味,但偏偏又存在嚴重的不自信,總是基於美國如何“應對中國”來修正自己的政策。他提到,早在2010年,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研究員、退役陸軍中校安德魯·克雷皮內維奇率先提出“空海一體戰”(ASB)概念,但其內容卻不斷出現後退。當初,“空海一體戰”的主要內容有兩個,一是在中國有跡象發射反艦彈道導彈(ASBM)的階段,包括航母在內的美國海空軍力量退避到“第二島鏈”東側,這是在對華戰爭中獲勝的關鍵。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曾發表過對“航母萬能主義者”極具打擊性的講話:“將來恐怕不會再現以航母機動部隊為中心的戰爭了。”作為日本方面來說,美國航母立即前來支援,奪取主導權並很快打敗中國軍隊,是一切的根本。但美國國防部的文件裡所寫的內容卻並非如此,老實說,這令日本有些十分擔憂。

“空海一體戰”的另一個內容就是,即使有升級為核戰爭的危險,美國也要打擊中國本土,這一點在2010年左右是被明確記載的,是“空海一體戰”的一大特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這一立場慢慢發生後退了,因為美國國防部內部文件裡明確提到“中國”,後來不知不覺間用“敵方”指代,變成為了對抗敵方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武器和實施兵力部署才提出“空海一體戰”這個概念,可是要不要“攻擊敵國本土”?部署兵力之後要做什麼?卻變得模糊不清了。

其實,在2015年推出的日美新版防衛合作指針中,儘管再次重申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的嚴肅性(內容是“日本主權下領土遭到攻擊,美日將採取共同行動”),而且美國鼓勵日本自衛隊積極配合美軍行動,進一步實現“外向化運用”,但這中間卻暗含了美國“推卸”對日防衛責任的伏筆。在新指針關於“作為阻止和排除包括島嶼在內的陸上攻擊的實施主體”的表述中,美國人“狡猾”地把日本自衛隊列為“第一責任方”,美軍什麼都不做,就可以說“第一責任在自衛隊”,不承擔作戰成敗的主要責任。請注意,緊跟在這一表述後面的語句是“美軍支援和補充自衛隊作戰”,而舊指針中“美國應儘早出兵支援自衛隊作戰”的文字卻被刪除了,這不免讓人懷疑美國對日本防衛的承諾,比過去變得消極了。

矢野承認,別看今天美國航母反反覆覆地在南中國海遊弋,一旦發生衝突,它們會退回到“第二島鏈”後面,美國兩棲攻擊艦也會退避,面對這樣的情況,日本將不得不大幅改變戰略部署。美國蘭德公司的分析報告早就指出,中國本土乃至向海延伸的防空能力已經超越了美國的攻擊能力,因此美國利用載人飛機攻擊中國本土的門檻已變得非常高了,這意味著美國在中國附近的水域動用航母的戰略決心“並不堅定”。更重要的是,第一時間頂在前面的日本恐怕要承受太大壓力,因為美軍航母如果不來支援,日本陸海空三大自衛隊就得在一兩個月裡合力抵擋中國攻勢,這與此前日本防衛大綱設定的前提是迥然不同的。

但積極支持水陸機動團建設的用田和仁卻叫囂,如果日本真要在“尖閣問題”上單獨與中國爆發武裝衝突,“我認為,首先日本要生存下去,如果想把美國拉入長期戰,我們需要能堅持一到兩個月,甚至三個月的‘堪抗力’和‘續戰力’”。具體而言,關於堪抗力,用田的解釋是,“如果美國空軍表示願意留在日本戰鬥,但要求將飛機分散在日本各地的機場,否則他們就會退到‘第二島鏈’外,而要讓美軍從平時開始就使用日本普通機場,或者分散保管彈藥,日本防衛省就需要投入相當多的預算,但如果這是讓日本生存下去、讓美軍留在日本的條件,那麼為了保衛國土,就絕對需要這樣做”。至於續戰力,用田主要擔心日本防衛省是否真的計算過持續三個月的衝突所需的彈藥量,尤其是考慮應對解放軍龐大導彈武庫,“要擊潰大量飛來的導彈,日本別指望現有的‘愛國者’或者THAAD反導系統,應該轉而採用激光、微波、電磁炮等新概念武器,它們就像巨大的蚊香那樣,讓飛來的導彈像蚊子一樣紛紛掉落。實際上,無論激光還是微波技術,日本都有很高的水準,完全能在合理時間內搞出實用化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