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微光作者手記:


過兩天就是七夕,一個慶祝兩地分居一朝相會的節日。
也不知道誰把它定成了中國情人節。

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到七夕,我都會想起那個寂寞的織女。

確切地說,是想起她手上那副不知為誰而繡的雲緞,

流光溢彩。

像極了我這些年遇到的守在中國刺繡道路上的人們,

他們沉默不語,他們飛針走線,

他們在寂寞中等待著這門閨房裡的“乞巧”,

終有一天乘風破浪,成為世界的藝術,

流光溢彩。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荊楚歲時記》

刺繡,是門細緻活。做刺繡的人是要耐得住寂寞的,連織女也不例外。

七夕節還有一個名字叫“乞巧”節,可能很多人已經不記得了。它不乞求愛情,只乞求一雙靈巧的手,能繡出世間萬千氣象的雲錦。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帝京景物略》裡有這樣一個儀式:

姑娘們在七月七日正午要丟“巧針”,在太陽下放上一盆水,把繡花針丟下去,針浮起來的時候,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的,那就是“乞得巧”;如果影子粗如棒槌,細如絲,直如軸,那就證明丟針的姑娘手笨,織女也幫不了。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我很想把這個儀式推薦給我的朋友小鹿。她最近正忙著給一本童書繡其中的插畫,她也許是為數不多的需要這份“乞巧”祝福的人們——相信巧手繡雲能讓世間美好的人們。

80後的小鹿是陳氏廣繡的新生代傳承人,也是一名從事藝術設計教育的老師。

今年是她學習廣繡的第九個年頭。九年前的小鹿學過皮藝、玩過盆景,做過公眾號,能玩過的新鮮事物都去嘗試了;九年後的小鹿,在繡床前老老實實地坐了三個多月,推掉一切社交,從清晨到日落,每天刺繡的工作時間十個小時以上。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天啊,我居然已經學了九年了,我自己都沒想到能堅持下來。能安靜坐下來刺繡真是很幸福的事情。你知道嗎?我第一次發現從工作室看出去,白雲山日出和日落的雲霞那麼美,和我的繡線一樣。”,還是那個活潑起來手舞足蹈的姑娘,聊起她熱愛的刺繡,神情都變得認真起來。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她很認真地給我介紹著她繡了三個多月,一方50x20釐米大小的廣繡插畫:“這個繡的是一幅講老廣生活的插畫,六個人物生活場景是不同的,體現不同人物時用的線色和技法就要經過處理。”。


“我會想象每個人物的生活、性格、會生長在哪裡等等,在腦中設計個角色定位再去選擇配色,比如裡面有個唱粵劇的人物,我自己會想象他是在舞臺上金光閃耀,在他的處理上我用了金線,衣服要很有舞臺感的樣子,為了舞臺感用了釘針針法和綿上織花的技法,這個方法其實就是先把色鋪了,再在上面織花。這一副裡大概用了二十多種針法,一百多個顏色。”。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能接到繡童書的合作令她很興奮,主辦方希望她能用廣繡來呈現插畫,而她卯足了心思,希望在這一幅小小的插畫裡,融入廣繡歷代傳承的針法技巧和陳氏廣繡傳承的“絲線色彩構成法”。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這可能是她九年所學的小小集合,但更大的意義是,“因為是童書,我希望將來出版的時候,能告訴孩子們,我們的刺繡是這麼華麗的,它可以美輪美奐得很現代,它有這麼多工序構成,我想讓他們從小就有這個印象,廣繡要這樣一點一點地走向未來。”。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用創造力奔跑,不要溫馴地走進良夜


小鹿的老師是陳氏廣繡的第二代傳承人——譚展鵬和黃敏健。

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粵繡以構圖飽滿,富麗堂皇著稱。而作為其中最重要的傳承分支陳氏廣繡,從國家級大師陳少芳開始,就特別看重在傳承基礎上注入的創造力。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陳氏廣繡作品 吳穎露拍攝

陳氏廣繡的“絲線色彩構成法“融入了當代繪畫透視、光影處理的方法,將傳統廣繡向更時代的藝術表現邁進了一程。

陳氏廣繡的代表作荔枝圖,光一個荔枝就有七八個不同的面,向陽的金色,樹蔭裡的綠,純的紅,金的紅,光彩照人。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陳氏廣繡作品 吳穎露拍攝


同樣用廣繡傳統的“起鱗霎彩”法繡動物的鱗片和羽毛,因為運用了光影和透視的方法,白鶴身上的白都彷佛流動著五彩斑斕的光。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陳氏廣繡作品 吳穎露拍攝

在譚展鵬的工作室裡,這樣流光溢彩的作品擺滿了一屋子,這是整整兩代人的心血。

然而這樣的美好也並不能阻止手工刺繡這個行業在時代浪潮中,沉默地走進良夜。起初是繡娘越來越難找,而後是著急的人們再也等不起手繡的漫長。

有創造基因的譚老師開始自學研究起如何用機器來實現刺繡的華美,整整十年的時間,自學編程,一點一點手動配色線,試驗在不同布料上機器實現“絲線色彩構成”的可能。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吳穎露拍攝


我們在早兩年曾經合作過兩款廣繡羊毛圍巾,就是用譚老師研究出來的機器和方法,成為了當時頗受歡迎的爆款。

今天在我看來,譚老師用陳氏廣繡審美要求與機器結合的刺繡作品,已經能夠實現了普通繡娘手繡的效果,甚至可以實現雙面繡。這是足以讓陳氏廣繡的傳承人們無比驕傲的成果。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吳穎露拍攝

在推動中國刺繡去擁抱時代的道路上,譚展鵬、黃敏健和他們的追隨者小鹿,用盡全力地奔跑。

在我認識他們的長達五六年的時間裡,他們嘗試過各種方式去擁抱互聯網,讓大眾接受認知這麼美好的刺繡,然效果甚微。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瞭解美的AB面,是對中國刺繡最真實的尊重


在各種文創非遺國風的鼓譟下,人們似乎基於某種情懷開始欣賞中國刺繡的美,卻不願也不想去了解織就這些美好的背後,那些沉默的人們所付出的努力。

是的,在美面前,淚水和汗水都不重要,但是如果因為不瞭解,而認為這樣的美唾手可得,是不是就很讓人傷心了。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蘇繡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蘇繡


沒有人知道有些人光是學習刺繡中的穿針就要學好幾個月,不是因為眼神不好,而是針太細,針孔幾乎肉眼很難看清;沒有人知道培養一個能夠繡出廣繡、蘇繡這些名繡種的繡娘,三年才能出師,十年未必成才。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無錫精微繡 陳逸航拍攝


為了繡好精微的細節,要學習把一根絲線劈成30、60到肉眼不可見的80根,到了最後,穿針引線全憑肌肉記憶;廣繡記錄在冊的針法近60種,色線近500個,要如何運用這些針法和色線,不僅需要繡的人有靈巧的雙手,更需要有能夠洞悉感知美的眼光,對顏色、光影和造型都要有直覺的敏感。這並非一日之功,亦可能是一生之力。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劈絲 陳逸航拍攝


“以針代筆,心手合一”。小鹿告訴我,刺繡就像繪畫一樣:“要累計足夠的訓練量和時間,一開始是訓練自己畫得像,然後訓練自己畫出神,針就是筆,線就是顏料。”。

瞭解了這些美的背後,中國刺繡才能獲得真實的尊重。但僅僅如此,中國刺繡就不會再沉默了嗎?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中國刺繡更大的舞臺,不能只停留在不被遺忘


“手繡不能順利接入藝術審美,機繡缺乏設計,使用場景缺失。這是我看到的目前中國刺繡尚不能與法繡等世界繡種同臺,進入更大發展空間的問題。”,這是我採訪一位服裝設計師時,他覺得難以將中國刺繡運用於當代設計的困境所在。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除了是傳承人,同樣也是藝術院校老師的小鹿告訴我:“法繡的培訓體系是非常完善的,他們會有專門的學校,裡面的專業也分得非常詳細,比如有繡畫專業,高定專業,也有專門的美學理論研究和體系。“。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而我們的刺繡呢?“連獨立的學科設置都沒有,刺繡沒有獨立的美學理論,沒有專門的教學架構,我們既不能培養一個刺繡的藝術家,甚至都培養不出來一個高級繡娘,高級繡娘也是需要美學基礎的,總不能讓設計師自己上去一筆一筆盯著繡吧。”。討論到中國刺繡的現狀和未來,小鹿就激動了起來。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高不成低不就,不僅僅是中國刺繡的困局,也是更多小門類手藝的困局。


我們一直在探討著手藝的去向和未來,有時候會落到“民藝”的誤區,總認為要拓寬使用場景,讓人們用得起,大量使用。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但經歷了與中國刺繡傳承人們同行的5年,經歷過他們的無奈。

我現在倒認為,有些手藝本身就應該成為藝術,也許有一部分成為了藝術表達的方式 ,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熊英高定時裝《一眼千年》


就像蔡國強的煙花,如果沒有藝術的介入,這項古老的四大發明恐怕已經被淹沒在“禁放令”裡了。


有的時候,欣賞也是一種實用美學。

如果藝術就是一種表達,如果“以針代筆”是中國刺繡的靈魂,那麼它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而在此之前,為這門延續了上千年的手藝建立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便成了需要幾代人去建立和耕耘的功課。


被記住的七夕情人節,被遺忘的織雲繡錦的人

陳英華蘇繡作品


中國刺繡的未來,需要的不僅僅是不被遺忘,不僅僅是被記住,更需要的是用完整的藝術美學,一針一線一步一印織就雲上之境。


本文由「微光物種作者」原創。更多內容可在微信公眾號“微光物種Live ID:monvgroup”上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