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刘伯温的诗词,解其中的情感

刘基,字伯温,汉族人,中国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诗人,精通天文地理,用兵之道,但诗文确实最著名的,刘基从小好学,是人间的“神童“,为他的仕途奠定了基础,当他步入仕途,遭遇小人暗算,隐居田园,后来被朱元璋请”出山“,帮助朱元璋完成大业,之后又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他这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首诗,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评价,许多人把他与高启,宋濂的文学成就相提并论。在当代,“雅正”之风正在兴起,这种风格的诗词往往偏于成熟,平缓,极度缺乏个性,而在这种背景下,刘基的诗词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由于自身的理想,对于元代中期的繁荣昌盛有了向往之情,对“雅正”之风有了肯定,创作的诗歌大都有“雅正”之风,后来他的不顺的遭遇使他创作的诗歌变“风”变“雅”,既反映了当前朝代的要求,又个性鲜明。在他的前半生主要是以深沉悲凉,豪放自由的风格创作,后半生主要以哀婉悲凉的风格创作,虽然创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精神还是相通的。

品刘伯温的诗词,解其中的情感

从小奠定了诗人的基础

刘基年少好学,天资聪慧,他的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教他识字,教他阅读,培养他阅读的习惯,他不负众望,阅读速度极快,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被称为“神童”,十四岁就可以通读,倒背如流春秋经,资质高于其他同龄人,老师都称其为“奇才”,后来,刘基博览群书,一肚子文人墨水,在军事方面,造诣也很高。作诗吟对,不在话下。

刘基有过目不过的本事,有一次,他在一家书店里读书,无意间看到一本天文书,他翻看一遍后,竟然全都记住了,把书合上,还能流利的背诵出书上的内容,书店的主人想要把书送给他,他对书店老板说,书已经在我的“胸”中了。

品刘伯温的诗词,解其中的情感

《明史》中对它的评价:“所谓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未一代之宗”。

爱国之情和愤世之情溢于言表

刘基的《无感》,是在他23岁时所创作,但是正处于农民起义,战火纷纷,但最高统治者却还在享受绘声绘色的生活所带给他们的乐趣,刘基用“浪动江淮站血红,羽书影不大宸聪”来表现农民揭竿而起,形势所迫,最高统治者应对失败,还不接受有志之士的建议。又用“紫薇门下逢宣使,新向潮州召画工”来表现最后统治者沉迷享乐,对国家不管不顾,以此来讽刺那些统治者的愚昧,贪图享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怀才不遇的悲愤,诗人在诗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基调深沉,雄浑。

在《田家》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将前半段描述农民辛勤劳作,换来了一点收成,却被统治者掠夺,营造了一个“官逼民反”的环境,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后面用“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表现任用循吏这一形象,体恤百姓的辛苦,对百姓施以仁政,才能与百姓一同快乐,才能彻底的解决这种社会弊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诗人被革职在家,却依然心系天下苍生,对国家的热爱超乎自己,满满的爱国热枕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也揭示了朝廷用人不当,宁用奸臣,也不用贤臣的盲目作风,诗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悲愤。

品刘伯温的诗词,解其中的情感

刘基对将士们的关心也是可以通过他的诗可以看到的,他的这首《北风行》,“潇潇”写出风之大,“北风”,及寒冷之意,表面上是在写城外刮着寒冷的大风,将士们被寒风吹的像耳朵掉下来一样,实际上是写在这样的生活坏境下,将士们依然在为国家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将军穿着貂鼠做的大衣,在营帐中还感觉到寒冷,更加的突出环境的险恶,表达了行军打仗的艰辛,也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热爱和平,和对将士的关心,以及对国家的热爱。

在诗人的晚年生活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用诗来表现自己的愤慨,创作了《绝句》,它第一句和《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句意思相近,但诗人用问好结束,增强了感慨的力量。人生来是不可能活到一百岁的,就算真的活到了一百岁又会怎么样呢?从古至今,多少英雄好汉,都化为了尘土飘落在山间。这是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后的“英雄”,在这里抒发的感慨,有多少人能体味他此刻的心情。这首诗不但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品刘伯温的诗词,解其中的情感

刘基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刘基在诗歌方面,涉猎广泛,但是他还是善于乐府古题,三言,五言,这三种形式的诗词占他全部诗词的百分之七十,他的《王子乔》,《长门怨》,《买马词》等一系列属于乐府古题,他的诗风即有曹植的寄托深远,又有白居易的卒彰显志。五言诗他最擅长的形式之一,用五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时伤势。他这种诗的风格受到了杜甫诗风得影响,又有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子,每当他失意的时候,就以陶渊明,韦应物自居,但他的文学成就并不及陶渊明和韦应物二人,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刘基不及他们的心境。刘基的七言,大多都是在忧国忧民,感怀时事时所创作的,虽然七言在刘基的作品中不算很多,但是诗确实十分醒目,以雄伟壮观描述其境界,以充沛满满描述其气势。他的七言诗受到了韩愈的影响,没有五言的悲凉伤时,但却体现出了另外一种风格。

刘基的诗歌以客观写实,主观传神,和谐统一的基调创作,主要反映当时社会现实,表达自己浓烈真挚的感情,在《感兴七首》中“清史不乐道干戈,鼯鼠其如虎豹何!淮海风云连鼓角……”,这首诗表现了国家危在旦夕,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人的爱国,感时伤势,悲愤之情流露了出来。这首“自中原万马奔,江淮今有几州存?…”出自《次韵和谦上人秋兴七首》,诗人还是从现实出发,用简短精悍的诗歌,表现了当代时局山河破碎,动荡不安的现状,在结尾部分,诗人又表现出他的壮志难酬之感,使读者极具渲染力。在后来他所做的诗歌《北上感怀》,《登卧龙山写 怀二十八韵》,《赠周宗道六十四韵》等等,都是从个人经历出发,现实社会为背景,深刻揭示当代的社会本质。

品刘伯温的诗词,解其中的情感

议论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杜甫开创了把议论用于诗歌创作的先河。刘基受了杜甫的影响,他创作的诗中议论十分明显,把抒情和议论十分融洽的结合在了一起,《北上感怀》这首诗,把议论,抒情,描写结合的和谐统一,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完美作品。委婉地讽刺了朝廷对种族的歧视,有形象在后面的有写了当局的惨象,叙事中夹杂着议论给这首诗做了结尾。我们知道,刘基的诗主要想要表达自己的壮志之意,议论在诗中起到无可比拟的重要,若无议论的色彩,很难把意思表达出来。这首《感时述事十首》,也把这种叙事和议论结合的方式表达的淋漓尽致。

刘基的诗歌,也受到了韩愈的影响,他们的性格,遭遇,和所处的境界都是大同小异的,文学上的思想很容易达成一致,所以,他的诗歌很多所表达的都是相似的。当我们读韩愈的诗歌时,不难发现他的时事诗和直言不讳的悲愤诗占极大部分,而刘基的诗歌大部分也是这两个类型,他在受到杜甫影响的同时,韩愈也影响着他,可以这样说,韩愈和杜甫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相通的。哀时愤世成为了刘基诗歌的主要标志。

品刘伯温的诗词,解其中的情感

在刘基晚年,主要是以叹老伤怀的诗为主,那种年少志气之情怀失之云散。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将开国功臣以各种罪名搁置或杀之,刘基生性秉直,刚正不阿,造小人诬陷,在艰危中度过了最后的十年,即便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下,他还想像一匹老马驰骋在政治的草原上,《旅兴五十首》流露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真实的情感,表达了他的悲老伤怀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