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北伐,常遇春提議直搗大都,被朱元璋喝止,9年後才知高明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被百官舉為吳王,立長子朱標為世子。封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朱元璋的政權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率兵攻打武昌,陳友諒的次子陳理最終沒有堅守住武昌,出門投降。陳理的投降,標誌著:朱元璋吞併了陳友諒集團,朱元璋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明軍北伐,常遇春提議直搗大都,被朱元璋喝止,9年後才知高明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在聲討張士誠的《平周檄文》,用地主階級的口吻汙衊紅巾軍起義是:“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朱元璋形容自己:灼見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運難與立功”。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路上,韓林兒淹死在瓜步,宣告了紅巾軍韓宋政權的滅亡。朱元璋與張士誠的戰爭還沒有結束,朱元璋也在注視著北方元朝的情況。

明軍北伐,常遇春提議直搗大都,被朱元璋喝止,9年後才知高明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以擴廓帖木兒拘留自己的使者為藉口,雙方在徐州打了一仗。這一仗朱元璋看出來,元朝將帥嫌隙,元朝滅亡的時間到了,到了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決定北伐。

朱元璋在北伐之前,就開始召開軍事會議,朱元璋先問道:“現命諸公北伐,諸公有何計策?”常遇春的回答道:“用我們強大的百戰之師直接攻入元都,可速戰速決。”朱元璋並沒有同意,常遇春提議的直搗大都的建議。

明軍北伐,常遇春提議直搗大都,被朱元璋喝止,9年後才知高明

朱元璋說:“元建國百年,大都的守備必定堅固。孤軍攻城,糧餉若是沒有儲備,元方援兵四集,我們就會失利。我主張要先攻打山東、河南、潼關;整個形勢歸我方掌握,在進攻大都,再向西卷山西和陝西。”

將領們一致同意朱元璋的戰略部署,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同時朱元璋還對士兵宣佈了紀律:““非必略地攻城而已,要在削平禍亂,以安民生。凡遇敵則戰,若所經之處及城下之日,勿安殺人,勿奪民財,勿毀民居,勿廢傢俱,勿殺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間或有遺棄孤幼在營,父母親戚來救即還之”。

明軍北伐,常遇春提議直搗大都,被朱元璋喝止,9年後才知高明

在將士臨行時,朱元璋讓宋濂起草北伐檄文,朱元璋向老百姓宣佈,北伐是為了“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朱元璋是號令嚴肅、秋毫無犯的師旅,中原各地“民人”不要逃避。這一檄文對漢族地主階級有很大的號召力,同時也瓦解了敵人。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國號為明。朱元璋的軍隊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毫不費力。徐達率軍抵達淮安,派人到沂州招諭王宣、王信父子。王宣是靠組織“義兵”被元朝授予淮南淮北義兵都元帥的。

明軍北伐,常遇春提議直搗大都,被朱元璋喝止,9年後才知高明

自從察罕帖木兒陣亡後,擴廓帖木兒忙於內戰,王宣父子趁機攻掠山東全境。王宣被徐達招降後再次反叛,遭到了徐達的鎮壓。接著莒州、滕州、東平、兗州、濟南、濟寧等地,先後被佔領,元朝守將逃的逃,降的降,四散而去。

洪武八年(1375年)距離朱元璋北伐已經過去了九年,這個時候王保保死於哈剌那海,朱元璋對北伐做出了總結:先取山東、河南、潼關;主要是切斷關中元軍的支援。常遇春的建議百戰之師直接攻入元都,這個建議不可取。

首先元軍的大都守備堅固,其次關中的元軍名將眾多,比如王保保、李思齊、張良弼,這些名將聯合起來,明軍進攻大都很難。朱元璋採取的是先打下根據地,慢慢的蠶食元大都。事情證明朱元璋是正確的,明軍拿下大都以後,張良弼、李思齊不戰而降,反而王保保抵抗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