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勝利的關鍵不只是在劉基身上,雙面間諜康茂才也是關鍵

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要取之,易耳。

朱元璋在面對陳友諒水軍要攻打應天無計可施的時候,上面這的一句話讓朱元璋對當時整個局勢有一個新的認識,也是朱元璋反敗為勝的關鍵所在。

劉基的一句話讓朱元璋反敗為勝,而常遇春的一句話差點讓朱元璋回老家,也是最終導致龍灣戰役發生的一句話

朱元璋勝利的關鍵不只是在劉基身上,雙面間諜康茂才也是關鍵

常遇春

在這裡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常遇春,常遇春本是土匪出身,靠打家劫舍為生,後來聽說朱元璋是位英雄豪傑、平易近人、視士卒為兄弟的作風,看出朱元璋是一位成大事者的人物,就脫離了原來的土匪窩投靠了朱元璋。

常遇春跟著朱元璋這幾年,為朱元璋立下了不少的汗馬功勞,比如常遇春鏖(áo)戰衢(qú)州、大戰九華山、幫助朱元璋攻佔了集慶(後改的為應天,今天的江蘇南京)。甚至幫朱元璋攻打下了池州(今安徽池州),常遇春的功勞都是最大的,可是就在攻打完池州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差點改變朱元璋一生以及整個歷史的一件事。

池州本來是陳友諒先攻打下來的,這讓身在應天的朱元璋感到了危險,因為池州離朱元璋所在的應天只有100多公里的路程,如果陳友諒繼續往南京方向攻打的話,那朱元璋就危險了,所以,朱元璋就未雨綢繆派常遇春和徐達等人把池州又攻打下來了。本來打下一座城池沒什麼,可常遇春在把池州攻打下來的時候,不僅殺了三千俘虜,還留下幾個人給陳友諒帶了一句話:“你的部下就是我殺的!你能把我怎麼樣!”

朱元璋勝利的關鍵不只是在劉基身上,雙面間諜康茂才也是關鍵

陳友諒和朱元璋的具體路線示意圖

之後,陳友諒因為不滿常遇春殺降(斬殺俘虜)的行為,繞過池州,直撲太平(今安徽當塗),更是一鼓作氣,直撲朱元璋的老巢“應天”(今江蘇南京),準備一舉殲滅朱元璋和常遇春。坦白說,陳友諒的信心並不是沒來由的,因為當時他的實力確實遠遠高於朱元璋很多,尤其在水戰方面更佔優勢,而應天城外的護城河連通長江,陳友諒的龐大艦隊可長驅直入,攻下應天府在他看來幾乎在覆手之間。

陳友諒攻打朱元璋的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常遇春斬殺俘虜的動作和他對陳友諒的挑釁,就算是放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同樣會被對方打的不知道自己姓什麼!更何況陳友諒作為強者的一方,更加不會放過比自己弱很多的常遇春。這個事情的直接後果就是把朱元璋推到了災難和崩潰的邊緣。所以,歷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龍灣戰役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的具體差距

1、作戰工具上: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率領全國最強大的艦隊嚮應天出發,這些戰船有三層樓高,各種火炮齊備,用這樣的船和朱元璋的漁船打仗是不需要攻擊的,只要用撞就可以了。

2、所在的位置上:陳友諒所佔領的湖北和江西正是長江上游,而朱元璋所在的應天正好處於長江下游的位置,並且他們正好處於一條水路上,所以,水上作戰成了他們不可避免的戰爭方式。

3、人數:當朱元璋的知陳友諒要打算攻打應天的時候,應天的重要屏障太平就已經孤零零地屹立在陳友諒的十萬大軍面前了。並且人家只是把船開到太平城靠江的城牆邊,用短梯從容地爬上了城頭,一舉殲滅了三千守軍。只有一萬水軍的朱元璋,無論怎麼看都無法取勝!

朱元璋勝利的關鍵不只是在劉基身上,雙面間諜康茂才也是關鍵

陳友諒攻打應天的屏障太平

從上述幾點我們就能直觀的看出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根本差距在哪!面對陳友諒的十萬大軍,朱元璋的內心是十分糾結的,因為他很清楚,漁船對軍艦,這場戰鬥根本就不需要打,人家軍艦直接撞也把你的漁船給撞翻了,所以,朱元璋在和他的謀士商量對策的時候,大部分的人的意見就是趕緊捲鋪蓋走人,要麼投降、要麼逃跑,反正在他們看來,此戰絕對不能戰,戰則必亡。以目前的形式看來,擺在朱元璋面前其實就三條路:

一、和陳友諒死磕

二、放棄應天、逃

三、投降

朱元璋從吃不飽飯到當和尚、乞討、起義,經歷了多少困難,才走到了今天,難道就這樣結束了嗎?就算是逃,又能逃到哪裡去呢?難道再去當和尚?不,他不甘心!可是不甘心又能怎麼辦?就在朱元璋也打算放棄應天的時候,有一個人出現了,這個人不僅改變了朱元璋的想法,也給了朱元璋打陳友諒的勇氣,更是改變了一個和尚的命運。他就是劉基,明朝的開國功勳劉伯溫。

在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頭,劉基的一句話令朱元璋反敗為勝

劉基,字伯溫,是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明朝的開國功勳。

朱元璋勝利的關鍵不只是在劉基身上,雙面間諜康茂才也是關鍵

劉伯溫畫像

這時候的劉伯溫其實只是一個剛剛在朱元璋面前展露尖角的新人,他對著那些準備投降和逃跑的人說:“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要取之,易耳。意思就是現在敵人雖然強大,但卻也驕橫,只要我們誘敵深入,使用伏兵攻擊,打敗陳友諒是很容易的!。”

朱元璋看著這個剛剛新來不久的下屬訓斥著自己的老部下,他百感交集,面對陳友諒的強大,他不是沒有畏懼過。可是,他很明白目前的形式,如果陳友諒真的攻下了應天,自己奮鬥多年的事業將毀於一旦,說不定還會把命給搭上。但是,劉基的話又給了他希望,於是,他又仔細地分析了目前形勢,以劉基的想法,打敗陳友諒不是沒有可能,只需要把陳友諒引到龍灣,因為龍灣有一大片開闊地,漢軍到此地只能上岸,再利用當地的石灰山做屏蔽,隨時在後面突襲,就能不費吹灰之力把陳友諒的打的落花流水。

其實整個戰役的關鍵點,除了劉基的意見外,就是如何把陳友諒引到龍灣的這個點?能殺了徐壽輝自己當皇帝並且擁有十萬水軍的人,不是一個笨蛋,相反,他在行軍打仗上有極高的造詣,雖然這一點不能和朱元璋相比,但是也是一個比較厲害的人物了。但是,這一次陳友諒被一個人坑的很慘。

龍灣戰役的第二個關鍵人物

如何讓陳友諒放棄自己在水上作戰的長處到陸地上作戰且在龍灣這個地方上岸呢?在這裡又有一個關鍵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康茂才。

朱元璋勝利的關鍵不只是在劉基身上,雙面間諜康茂才也是關鍵

明朝開國功勳 康茂才墓石刻

康茂才這個人原來是陳友諒的部下,後來投降了朱元璋, 所以,如何把陳友諒引到龍灣,康茂才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說到康茂才一定要提一下江東橋,江東橋是康茂才如何把陳友諒引到龍灣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它是康茂才和陳友諒接頭的地方,也是朱元璋取得勝利最重要的地方。

江東橋是長江到南京西城牆的三叉江上唯一阻礙戰艦通往的一座木製橋,康茂才為了取得陳友諒的信任,向他承諾自己將帶人把這座阻礙戰艦前進的橋樑給挪開,讓他們一路暢通無阻。

當陳友諒看到了康茂才的來信時,陳友諒對康茂才的話堅信不疑,感覺勝利就已經在眼前了。這個時候,陳友諒如果不那麼自負,就會發現康茂才是假投降的,因為兩軍交戰在即,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會改變戰況,更何況是敵軍的人來降。自信是好事,但是過於自信就是自負,用這句話來形容陳友諒一點也不會錯。

雖然歷史上把劉基作為整個龍灣戰役的關鍵人物,但是,如果沒有康茂才,那劉基的誘敵深入的計劃則無法實施,朱元璋就無法在龍灣戰役取勝,歷史可能就要在這裡重寫。所以,作為此戰役的第二個關鍵人物,康茂才沒有辜負朱元璋的信任,成功取得陳友諒的信任,把陳友諒引到了江東橋。

接下來就要看朱元璋的行動了,他這時候在幹嘛呢?他命人連夜在打了一座石橋,這座石橋將給予陳友諒最為沉重的精神打擊。

朱元璋勝利的關鍵不只是在劉基身上,雙面間諜康茂才也是關鍵

朱元璋命人建的江東石橋

江東橋不是一座木橋嗎?怎麼朱元璋卻命人打了一座石橋呢?這就是朱元璋展示自己軍事才能的時候了,他建這座石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陳友諒在和康茂才接頭的時候起疑,從而改變作戰方案,離最近的龍灣登陸,這樣一來陳友諒的軍隊就會直接進入朱元璋的包圍圈,從而在這場戰役中取勝。

事實證明朱元璋的軍事才能不是吹的,陳友諒在江東橋上沒有看到康茂才的時候,就感覺到了事情的不對,隨後又發現康茂才在信中所說的木橋其實是一座石橋,陳友諒的一個反應就是上當了,此處肯定有埋伏,得趕緊跑。

這個情景就像是諸葛亮向司馬懿演的的空城計一樣,其實什麼埋伏也沒有,甚至一個人都沒有,因為,朱元璋的人都在龍灣等著陳友諒上鉤呢!

朱元璋勝利的關鍵不只是在劉基身上,雙面間諜康茂才也是關鍵

龍灣戰役的示意圖

陳友諒在進入龍灣後,就像進入了一個巨大的麻袋中,隱藏在石灰山後、應天南城、大勝關的五路軍隊從不同的地方出現,他們在等著朱元璋的命令。

陳友諒的軍隊在面對從不同方向來的敵人的時候,此時此刻,我想他們的心裡一定是絕望的,因為他們明白自己將成別人手中待宰羔羊。

當獅子山後面的一面黃旗揮動的時候,五路軍隊在徐達、常遇春、馮勝的率領下對漢軍展開了輪番衝擊,騎兵來往縱橫,所向披靡!早已經驚慌失措的漢軍無法抵抗,他們紛紛奔向自己的船隻,然而此時正是退潮之時,船隻擱淺,大多數漢軍只能跳入長江逃生。

這場龍灣之戰,就陳友諒的軍隊在戰場上留下的屍體就有兩萬人,俘虜7千多人。而朱元璋在這場戰役中收穫了一百艘大船和數百條小船。朱元璋藉助這些船隻為即將到來的最後決戰做好了準備。

有人喜有人憂,陳友諒的十萬大軍就這樣被朱元璋包了餃子,可能這時候陳友諒還沒明白自己明明開著軍艦跟朱元璋打水戰的,可為什麼就在龍灣登陸,而且還被朱元璋包了餃子扔水裡了呢?

結語:

在這場戰役中,朱元璋之所以會取勝,劉基和康茂才兩人成了關鍵。劉基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康茂才是雙面間諜。更關鍵的是朱元璋能夠在眾多的意見中採納劉基的意見,在適當的時候採用適當的人,這才是一個領導者所具備的條件。

陳友諒之所以會失敗,還是太過於自負了,在他看來,他所擁有的十萬水軍在面對朱元璋一萬水軍的時候,無論怎麼打,他都會贏的很漂亮。康茂才的出現,對於當時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陳友諒來說,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他想都沒想過這可能是敵軍詐降,引他上鉤所設的騙局。可能在他看來,他的十萬水軍是無懈可擊的吧。

有自信這是件好事,但過分地自信則不成……過分地自信,則會有很大的失敗在等待著。 ———— 永守重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