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工資制度改革的建議

現行職稱工資制度之所以被詬病,是因為它脫離一個基本事實,即只有百、千、萬分之一的人才有學術研究和科學發明的能力。99%的人只是學到精通現有知識就已經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何談創造。如此低概率的可能性,卻做出普遍要求,那就只能逼著絕大多數的人不務正業去造假。自然科學,還有不到3%的論文優秀率,社會科學1%的優秀率就不錯了。製造97%學術垃圾的制度肯定不是好制度。一個人一輩子能寫一篇有分量的論文也不多見。如果翻開思想史、科技史,那更是少得可憐。量化考核實在不知道是拍什麼的決策。可見,大前提是錯誤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寬鬆自由,這是科學發展最好的環境。一個女人生了雙胞胎,就要求所有的女人都生雙胞胎,豈不怪哉。科研成果可遇不可求。

工資制度其實很簡單,何必搞那麼複雜:底薪5000,從初中到博士後,每一級200,每年工齡50,每年勞動量滿額2000,由服務對象評價2000(教師由學生打分,100分,分值20——最有資格評價教師的只有學生!不讓學生評教或評教在教師的工資獎金中沒有任何體現,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增加服務對象的評價很有助於提高工作績效)。鳳毛麟角的科研成果特事特辦,一年一議予以重獎。這樣,不影響自己的常規收入,絕大多數的人就不必造假了,真正非凡的成果也能得到足夠的回報。說實話,誰不知道職稱是怎麼回事兒,工資差距何必拉得那麼大。應該增加工齡工資的比例: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誰能否認工作經驗積累對工作績效的貢獻呢。即使相當有相聲天賦的趙本山,晚期的作品也比早期好得多。

單就哲學社會科學來說,幾乎不可能再有大的創見,因為自然科學研究萬事萬物,很難窮盡,而哲學社會科學則只研究一件事物,即人本身——還只是精神性部分。當我們對古代文化,即截止到古希臘和中國諸子百家的思想有所研究之後,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絕大部分哲學社會科學的道理已隨著古代社會的結束而基本揭示殆盡,古代的哲學家太厲害了,現在的哲學家超不過古代的哲學家。後世著述大多不過是細化、換詞、具體化、抄襲、甚至走火入魔的槓精而已。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大道至簡。一個比較聰明的人,到四、五十歲,也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所悟殆盡,何況人類古代社會運行了幾千年,足夠那些古賢先哲思考了。社會科學的道理很容易理解,知易行難,而自然科學則正相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