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街道,靠环卫工打扫,各扫门前雪都做不到,是农民变懒了么?

俺是回村歇歇,一个留守在河北农村生活的老农,请点右上“

关注”下。今天咱来说说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庄街道卫生打扫问题。这个问题表面看不大,其实在老农看来这也是个大问题。

农村是农民的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家。在以前,有一句俗语:各扫门前雪,农民们都会把自己门前街道打扫干净。现在我们邯郸农村卫生打扫也升级了,村里摆上了垃圾桶,每天早晨有专门的环卫工人骑着电动三轮来村里打扫,上午有专门运送垃圾的环卫车来把垃圾收走。我们的村庄卫生环境也“城镇化”了,村民不用打扫街道,有了专门的环卫工人,想想村民如今也够幸福的了,连自家“门前雪”也不用各自打扫了。

农村街道,靠环卫工打扫,各扫门前雪都做不到,是农民变懒了么?

这让俺这个生活在农村几十年的老农非常感慨。我们邯郸平原上的农村才叫真正的村庄,每一个村都有大街有过道,门对门,房挨房,院连院,是真正的群居式的村庄。因为上千或者上万人口聚居,这就有了“公共街道”。村庄里街道卫生打扫,曾是考量一个庄户人家的勤快与懒惰“指标”,门口的环境卫生,更是一个庄户人家的门面脸面,谁有粉不朝脸上涂

曾经走进一个村庄,进入小巷小过道,从一个庄户人家门前就基本上反映出主人的秉性脾气。环境卫生,这和穷富关系不大。有不少农家,尽管街门楼不高不新,甚至破旧不堪,可是街门外过道或者大街上干干净净,让人感觉这户农家是个力量勤快人。偶尔有个别孤寡老人或者光棍汉门前比较邋遢,两边的邻居并没有将就孤寡老人和光棍。

农村街道,靠环卫工打扫,各扫门前雪都做不到,是农民变懒了么?

同一个村里居住,谁愿意落下个邋邋遢遢的名声呢?这的确对家里儿子找对象有点影响,比如来相庄子的“丈母娘”是个爱干净的利落人,一看闺女要嫁进来的这个农家门口这么肮脏,这减分了。还有附近村里经常来走街串户的货郎担,对谁家也熟悉,货郎担会把哪个村里谁家干净谁家肮脏,口口相传,传遍周围的村庄。还有一点更重要,一个过道里居住,如果你门口永远不打扫太肮脏,周边邻居也不能干净,因为刮风会把树叶等杂物来回刮,肮脏的邻居就让爱干净的邻居烦恼

一个村庄里,如果这个过道干净,几乎是家家户户干净。人心都向上,这是自然法则,四邻都打扫街道爱干净,有一两个邋遢的也就变得干净了;相反如果一个过道大多数邋遢,几个爱干净的也干净不长久。这就是,一个村里居住久了,邻居也会互相感染。

农村街道,靠环卫工打扫,各扫门前雪都做不到,是农民变懒了么?

每当看见环卫工人来村里潦潦草草打扫卫生,俺就不由感慨:在生产队时期,因为农家肥可换到工分,大多数农户养猪。猪圈需要经常垫,经常垫圈,猪圈相对干燥,不宜得病,更重要的可以积攒农家肥交给生产队换工分。那个时候,我们村街道全部是土道,村里有几个勤快人,总是起五更,村民还没起来,就把长长的街道打扫一遍,把扬尘草沫等垃圾,打扫得一堆一堆,然后用箩筐背到猪圈去。

生产责任制后,村民种地忙了,但各家各户打扫自家门前卫生没有间断过。谁家门口的卫生状况直接反映出女主人的“品位”。可自从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后,村里忽然来了专职的环卫工人,也有了专门的垃圾运输车。村里小过道卫生环卫工人不管,村民仍是自家打扫。村里沿大街居住的村民,很少有人再打扫了,比如那天环卫工人没来打扫,村民会说:咋今天没来呢?也不再自己动手打扫了,不养猪,不垫圈了。

农村街道,靠环卫工打扫,各扫门前雪都做不到,是农民变懒了么?

打扫门前的卫生也得弯弯腰,也费力气呀!才几年的功夫,在村民的认识里:这些打扫卫生的人每天挣着工资,就应该天天来打扫,咱又不挣工资,咱为啥要打扫?村民把村里的街道当成了“公共”,好像与自己无关了。

其实,就街门外的卫生,打扫一下很难么?没有专职环卫工来打扫的时代,都还能自己打扫,可有了环卫工就有了依赖,村民不是变懒了。因此,俺认为:村庄里是不是撤销专职的环卫工人,让村民自己每天打扫,村委监督,这样不仅仅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还培养提高了村民的公共意识。您说是不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